提升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三步走”
路明旺
摘要:中学生要提高自己公共参与的素养,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民主决策是公共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生应在掌握民主决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民主决策,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本领,还服务了社会。
关键词:公共参与 ?民主决策 ?知识 ?技能 ?实践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公共参与的解释,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合理、合法地参与公共事务,勇于社会担当,作为国家的主人,积极、有序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意气风发的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要想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共参与素养。那么,中学生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公共参与素养呢?本文就以《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步,中学生要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知识
中学生要想有序地参与民主决策,就必须要系统地了解有关民主决策方面的内容知识。首先,学生要知道什么样的决策才是民主决策。所谓民主决策,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规则,面向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为制定符合本地方实际、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而作出的制度要求和程序设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漫畫和两种观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民主决策就是公民参与的决策。其次,学生要知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几种途径。我国公民主要有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两种途径。所谓间接参与民主决策,也就是公民不是自己直接进行决策,而是由自己选出的代表进入决策机关进行决策,由于代表是人民选出的,代表人民的意愿,因此这种决策也是民主决策,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也很重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通过专家咨询制度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来增强决策的民主性,通过社会听证制度来完善民主决策,还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来弥补决策方面的不足,等等。
这些知识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课本里就可以直接找到。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对以下几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进行比较。第一,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不同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前者一般是在作出决策前,来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是自下而上的一个过程。后者一般是已经作出决策的草案,决策者自上而下地发布草案,倾听人民的呼声和建议。第二,对信访制度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比较。尽管两者都有采取打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但是前者的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属于民主决策,后者则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不足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第三,对社会听证制度与监督听证会的比较。前者召开听证会的目的主要是让公民发现决策者拟定的方案是否存在问题,若存在,给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后者的目的是了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做得如何,为听取人民群众就工作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而召开听证会。
第二步,中学生要掌握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
拥有知识不等于就拥有了技能,掌握必要的参与技能是实现有效参与民主决策的关键一步。2017年新课标对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为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模拟公共参与活动提供了锻炼技能的场所。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可以模拟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模拟人大代表关于议案的撰写,模拟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模拟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等。通过开展以上这些模拟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进行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角色的体验,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参与的技能水平。当然,在教室里模拟一些政治参与活动和社会实际情况不一样,具有理想化色彩。即使如此,在进行民主决策的模拟活动时,至少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活动开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后,再根据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一个活动方案。其次,要把握活动的立场。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可能会涉及一些社会不公正的问题,但活动的最终结果传递的一定要是正能量的。所以尽管是模拟活动,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也不能只行使自己的权利,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教师在活动的政治方向上一定要把好舵,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不能出现原则性问题。再次,活动要有针对性,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作为活动的主题,如班级事务或学校事务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最终效果。
例如,可以在班级模拟一次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听证会,这应该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个主题。不过要想使这次活动取得成功,在这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做好听证会的程序准备工作。一般来讲,模拟听证会的步骤是:确定本次听证会的主题→将全班按要求分组,分别扮演需要的角色→每小组分别准备自己的材料→各小组代表发言→主持人最后总结。其次,要确定听证会所要邀请的代表。应邀的代表,其利益应该和学校收费问题相关。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那么应该邀请以下几个方面的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员代表,他们应就本地教育资源的现状,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出说明;学生家长代表,这些家长的选择,应该是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可以从家庭经济状况、对学校的期望等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学校方面代表,他们主要是从学校的管理等角度发表意见。除此之外,还应该邀请的代表有:人大代表,因为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理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一些不合理的现状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专家学者,因为专家学者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等来作出科学的决策;新闻媒体,因为这可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最后,保证听证会效果应采取的一些举措。如教育主管部门自身不宜主持听证会,各方面的代表人数比例要科学、合理,等等。
第三步,中学生要投身于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用来指导实践。因此,无论对民主决策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民主决策技能的获取,最终的目的都是投身于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可是,中学生能够通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参与政治生活呢?根据2017年的新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开展志愿奉献、进行专题采访、深入社会调研、组织参观走访以及各种活动体验等。如开展志愿奉献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交通秩序的管理、公共卫生的保洁等;在专题采访方面,可以联系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就高考改革发表他们的看法等;在社会调研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就家长对学校办学满意度的调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调查等;在参观走访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村委会或居委会,也可以参观基层政府部门等。开展以上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提升自己公共参与的素养。
例如,在民主决策方面,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公民可以借助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我们知道,人民的意愿是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还未作出决策之前,决策者一般会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人民的意愿,公民就可以通过这种渠道积极地参与民主决策。例如,当所在地为创建文明城市,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要求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就可以通过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其次,公民可以借助于社会公示制度来参与民主决策。我们知道,公民具有对关系到公共利益相关决策的知情权。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就自己所在地方的公示内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样不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提高了自己实践的能力。最后,公民可以借助于社会听证制度来参与民主决策。例如,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加自己所在地方的听证会,身临其境,回来之后写感悟,升华对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
总之,中学生了解民主决策的知识,掌握民主决策的技能,并积极地投身于民主决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自己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