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嫌弃儿童”的转化策略

    李爱梅

    〔摘要〕关注和转变班级“嫌弃儿童”,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教育平等原则的重要举措。为此,教育者应采取有效措施,用爱、信任、耐心陪伴他们走出困境,培养“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扬起他们心海的风帆。本文就如何转化班级“嫌弃儿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班主任提供借鉴。

    〔关键词〕“嫌弃儿童”;情感教育;家校合育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笔者每接一个新班,通常会遇到一两名这样的“特殊学生”,他们孤单失群,不能完全归属班级;他们做事热情高涨,但持久性不够,经常半途而废;他们在学习上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他们喜欢搞恶作剧,捉弄同学。因此他们为班级大多数同学排斥,在班级里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也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与老师对着干。久而久之,他们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嫌弃儿童”。

    “嫌弃儿童”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主观原因:品行不佳,成绩不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偏差;情绪控制能力差,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2)客观原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一些教师往往习惯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那就是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成长重视不够。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会被高看一眼,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就成了“差生”“问题学生”。这样一来,成绩不好的孩子承受着多方的压力,除了学习压力,还有来自同伴、老师甚至父母亲人的讽刺和挖苦,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自卑敏感。

    (3)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夫妻不和、家庭剧变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生,头一两个星期,笔者一般会不动声色,静观其变,让他把自己的“本性”露一露。然后找其谈话,开展家访,多方查找造成当前问题的原因,再对症下药,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实践证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沐浴其中,受益无穷。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和同学们制定了“和谐、向上、自我管理”的班训,在文化墙上张贴着显眼的口号——“班级是我家,呵护靠大家”“四十二名孩子,四十二朵花,四十二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努力争上游,一个不掉队”,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位孩子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同时利用班队会向全班同学发出“我来和你交朋友”的倡议,要求每位同学为“嫌弃儿童”至少解决一个困难,每人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再配上一个漂亮的信封送给他们,表达成为合作者和朋友的真诚期待。

    第二,适当“倾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捷尔斯基曾说:“只有爱,才能教育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用爱去感召学生,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

    笔者观察发现,有的“嫌弃儿童”内心自卑,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尊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是教育这些特殊学生的前提。教师的爱很难像浇花的喷头那样对全班学生均匀地喷洒,事实上,班级中“嫌弃儿童”享受爱的甘霖比“优秀学生”的机会少得多。这些特殊学生在学校不受关注,在家也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责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自我感觉是班级中的二等公民,比其他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理解与尊重。所以,教师爱的天平应该适当向他们“倾斜”,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信任和关心他们。我们不仅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把自尊和尊人统一起来。

    班里有个男孩小杨,父母离异,都不想要他,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顽劣,上课捣乱,无故逃学,经常打架斗殴。其他学生经常向老师告他的状,他也为此经常遭受父亲的暴打。一天下午,他没来上学,笔者赶紧联系他父母。他爸爸说在外地出差,让笔者联系妈妈,妈妈说孩子不归她管。几经波折见到小杨时,笔者发现他发烧了,居住的小屋脏乱不堪,那一刻,笔者体会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委屈和孤独,心疼地流下了眼泪。笔者给他烧了开水,照顾他吃了药,又用温水打湿毛巾慢慢地擦拭他的手心和脚心进行物理降温。一小时后,他的体温慢慢降了下来,笔者又把地面的垃圾清理干净,才放心地回家。从此,在小杨的心里,笔者又多了一个称呼——“老师妈妈”。笔者经常给他买衣服,还教他怎样做家务;有意识地让他搭乘自己的便车,这使得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特别有面子。周末,笔者也会“顺便”把他带到自己家里改善一下生活,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洗澡、玩耍、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讲卫生了,爱学习了,也喜欢帮助人了,昔日的“嫌弃儿童”变成了一个“可人儿”。

    第三,赞扬不吝啬,批评有技巧

    人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因此,赏识教育对于班主任工作很重要。赞扬是教育的魔法,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要及时赞扬,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导向,形成正面的舆论,增强“嫌弃儿童”的自信心。而批评需要私下进行,尽量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有些教师往往不分场合不讲时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改正。殊不知,这样只能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尽失”,更加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于“嫌弃儿童”,笔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尽量做到“三不批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批评,当着任课老师的面不批评,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而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笔者总是大张旗鼓地在同学们面前,或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被赞赏的感觉,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开展帮扶活动,树立行为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的班会上,笔者都会以“每周一星”为主题评选出班级中的榜样进行奖励,例如“学习之星”“助人之星”“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等,以点带面,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同时开展“结对子”活动,让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嫌弃儿童”结对子,前者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后者,在学习上帮助后者。

    第五,为“嫌弃儿童”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对于行为有偏差的孩子,老师不仅要接納他们,更要引导学生们接纳他们。为此,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为“嫌弃儿童”创设一些为集体服务的机会。例如,笔者让小杨帮着清扫室内卫生并进行指导,看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教室,笔者竖起了大拇指,并在第二天当着大伙的面点名表扬他。面对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后来,笔者还让他帮着收发作业,当义务打水员,帮助生病的同学拿书包,当小组长、值日班干部等。久而久之,他在班级中有了一定的威信,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整个人越来越阳光,还交了好几个好朋友,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好。

    第六,家校合育,推动“嫌弃儿童”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着奠基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气氛是使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班主任应及时和“嫌弃儿童”的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孩子的成长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尊重孩子,发掘孩子的优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阿德勒在其《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自卑感—心理补偿—卓越感”的观点,这对我们解读“嫌弃儿童”的心理是有帮助的。“嫌弃儿童”有追求卓越感而非混世的心理,偏差行为只是心理补偿的外在表现,而非出于恶的本性。对待“嫌弃儿童”,教师不能轻易放弃,应在对他们抱有期待的同时施以爱的教育,尊重他们,唤醒他们,激励他们,为他们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让他们从“自我放弃”的边缘折回,克服自身的偏差行为,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2664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