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启示
连东
摘要:本文在回顾对经济学分析方法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学研究范式基本趋向,并对理想状态中得出的某些结论进行反思。现实永远是偏离理想的,某些条件是永远达不到的,在理想状态中的菜些结论会违背初始条件的某些既定的出发点。在理解完美状态中,某些结论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给予现实之所以偏离理想不同的解释和设想。
关键词:一般均衡;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运行机制
1.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怀疑
15世纪的时候,欧洲贸易大幅增长,在经济学家中重商主义开始流行起来。重商主义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流通领域,他们认为经济学中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从流通领域出发,重商主义主要支持政府主导的经济,反映到贸易政策上就是不断的扩大出口,而在进口上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反映到国内经济上就是支持出口贸易品。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发展,就是从流通领域的研究转向生产领域。研究观点的不同带来的理论也是不同的,不同于重商主义,建立了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完美的,政府应该不管不问。
但是在这种理论诞生的同时,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种制度不是完美的。尽管它否认的不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体系和假设条件的现实性检验,但却是对它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抱有不自信的看法。这位学者就是马尔萨斯,1798年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教区牧师的他发表了《人口原理》,就是这本篇幅很小,但却震惊了当时整个欧洲。在这本书里面,马尔萨斯表达了他对经济发展的极其不信任感,认为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人口问题。
在马尔萨斯随后的经济学家中,都开始批评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对私有产权制度的运行进行了批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其物质财富肯定的基础上,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比以往社会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财富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工人剥削的基础之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从根本上,马克思就否认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可持续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质疑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马克思认为均衡的市场制度是不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就能说明一切。马克思否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同以后的主流经济学观点是不同的。
2.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倾向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穆勒的巨大贡献使他的学说成为一个阶段的分水岭。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运用》一书中,穆勒全面而系统地表达了他折中的经济思想。在看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上,穆勒表达了他不同于前人的獨特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的趋势必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这些思想暗含有一般均衡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朝好的方面发展,这远景中将不再存在有贫穷和失业,人们生活的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穆勒自己也许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观点的简单阐述为以后经济学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定的标准。
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人通过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解释市场价格,但是需要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市场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经济学家建立的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在这种假设条件下,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应有报酬,因此消费者也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后面经济学家大部分都是从这种理想的假设条件出发作为研究的起点,也将这种完美的经济模型作为研究的终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市场中的失灵现象并且得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不会应用这种理论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通常会排斥在主流经济学家的眼中。而对于在参照系状态下各类经济前提条件的含义没有进行过探讨,这种假设前提与现实的偏离是受什么控制的?它是否能暗含未来经济发展状态?如果这种理论模型是符合一定的经济利益要求,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通过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就是均衡的,但是这种均衡揭示的社会现象确实不存在,即社会中不存在失业,经济主义没有获得利润。
因此,现代经济学有一种很重要的倾向就是均衡的倾向,无论是通过数理模型还是计量模型,最后的结果都是以均衡为最终目的的。要实现这种理论的均衡必须要有一定的严格的理论假设条件,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抽象出一定的条件,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完美的理论模型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脱离现实,因此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合理的,在现实中经济单位就不可能是不获得一定的利润,社会中也不可能是零失业。
3.现代社会中经济均衡
经济学家通过设定一定的假设条件来分析社会中经济个体的行为,他们分析的前提就是经济个体都是理性的,都是以利润为出发。这些假设条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现实中由于有代理人的存在,经济个体的动机都有可能变化,抽象的理论假设条件是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能得出的最佳理论。因此经济学家也不断的接受了这一种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得出的结果却是不合理的,经济个体或者某一个行业不可能没有利润,正因为有一定的利润企业才会存在。
在现实社会中,企业要不断的获得利润,企业要生产产品唯一的动力就是不断的获得利润。企业要获得利润就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要有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其次是企业生产产品必须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能源、资源和环境限制。利润能够存在主要就是由于一定的约束条件,在分析不同的企业行为,以及在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时,正因为垄断存在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虽然市场中不同的产品有可能会有一定的替代,因此企业会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企业就会通过品牌的竞争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在经济学家中提出的理论模型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存在一定的垄断利润。但是从现实中可以得出,完美的理论模型是不可能存在,是无法实现。因此在现实中只能是不断的接近理论模型,减少约束条件的限制。
在工业社会以前,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在这种社会中经济个体都是为了从利己行为出发,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自身需要,利润不是最根本的考虑目的,因此从这种动机出发在社会中失业现象有可能不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人口不是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相反却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从农业社会的发展来看,阻碍经济发展的也不是大量的人口,国家和社会的衰落也不是人口的原因,而是外部的因素。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家都认为,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必须存在一定的自然失业率,经济学中失业率和经济总量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