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导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中的实践
王晓琼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劳动二重性理论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P.101)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线索清晰、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导入有助于梳理前面内容与后面内容的逻辑关联,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本文通过指明问题式导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中的必要性,现实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运用问题式导入进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的现实效果,来阐明问题式导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问题式导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65-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结构紧凑,上下内容连贯,教学过程可以用逻辑推演展开。为了做到启发式教学,在内容导入时用问题导入效果比较好。
一、 问题式导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中的必要性
问题式导入法是逻辑推演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提问与思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连接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入口,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这个知识点的讲授影响到学生对后面剩余价值规律的理解,通过问题式导入,在逻辑推演中展开这一知识点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问题式导入法的内涵
问题式导入法是教学过程中,在正文内容展开之前,教师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带动学生以求解的趣味领会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的学者在研究中也称之为问题教学法,强调教师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引导性教学方法。[2](P.61)
(二)问题式导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范畴之间逻辑关联很紧密,马克思本人在创立这个理论体系时也采用了大量的辩证思维方法。教师在讲解范畴间的逻辑关联时,运用问题导入,上下连接,把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点通过问题的衔接,一步步推演下去,无疑会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立体感。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往往持有偏见,认为理论枯燥无味,距离现代生活很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思考,化抽象为具体,把偏见化为兴趣,为增强课堂互动效果,采用问题导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二、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运用问题式导入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板块中采用问题式导入进行衔接,在板块内部采用不断追问进行关联,使上课节奏紧凑,知识点的呈现立体感强。
(一) 运用问题导入对商品概念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
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对商品的研究,便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开始商品的具体内容之前,有必要通过几个问题进行导入,把这部分的逻辑关联阐释清楚。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经营的目的是为赚取更多利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为什么不是利润而是商品?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只为占有更多金钱,为什么不从研究货币开始?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就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可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是本来就有的,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增殖带来的,而资本又是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的,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从分析商品开始。这个逻辑推演,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主义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它的历史前提,历史过程由此展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商品脱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变成货币,货币在购买到劳动力时转化为资本,资本经过循环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旦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由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
第二个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只为占有更多金钱,为什么不从研究货币开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要从现实经济关系进行逻辑推演。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占有统治地位,由社会生产创造的大量商品构成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单个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单元细胞,货币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仅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出现,对于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而言,庞大的商品堆积才是其实质内容,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有机系统,理应从它的细胞——商品开始。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导入,可以清晰的引导学生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两个层面看到商品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辩证思维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具体运用,进而体会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论证严密性。
(二) 运用问题导入对商品二因素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现
我们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要把握这个概念的实质内容,就要对商品二因素进行分析,在商品二因素中,价值是最本质的因素。
在这里,教师可以从几个层面采用递进式提问,既能把商品包含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又引入商品二因素的内涵。物品如果不能通过自然属性满足人们需要,能够成为商品吗?如果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但不是劳动产品,比如阳光、空气能够作为商品吗?如果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又是劳动产品,但只为生产者自身消费,比如农民种供自己食用的粮食可以作为商品吗?如果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又是劳动产品,且为他人所用,但没有用于交换,比如农民交纳的实物地租,可以作为商品吗?通过这样几个递进式问题的提问,教师不但能向学生呈现商品概念包含的丰富内涵,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出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接下来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具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自然属性,同时还要具备作为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属性,而使用价值正是它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它用于社会交往的社会属性。通过递进提问与分析引导起到内容的阐释与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价值在商品二因素中是最本质的因素,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递进式提问来呈现价值的重要地位。我们看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那么商品进行交换,交换的平台,即商品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基于这个本质,才有了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而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通过这样几个递进式提问,学生就要反思商品交换的实质内容,商品的组成要素中,哪个更为根本,是最本质要素?这个要素决定着商品能够通过交换,实现自身。接下来的内容引导,便可以采用逻辑分析进行推演,商品可以进行交换,因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本质——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人类体力与脑力的付出、凝结使商品拥有得以交换的平台。由于劳动量的大小可以相互参照、比量,所以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按这个依据就可以达成了。这样最终决定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是其内部凝结的价值,在现象上它通过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表现出来。由此,价值在商品二因素中是最本质的因素。
通过以上两个连锁的问题引导,既能增强学生对商品概念把握的确定性,又能引导学生明白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很好的把握商品交换的实质内容,同时也为下面“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埋下伏笔,几个连锁问题的设置起着很好的连接作用。
三、 运用问题式导入进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教学的效果评价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运用问题式导入进行劳动价值论教学,在考察课堂效果时,应从师与生两个方面把握问题式导入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果。
追问中求知,推动学生钻研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可以推动学生由求知进入钻研思考。学生理解了是什么,进而反思为什么。学生不仅知道了概念,更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关联,体系脉络。整个理论便以更紧凑、更合理,更清晰、更具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也依此,由此及彼、上下贯通,熟悉理论背后的逻辑内容,更好把握劳动价值论的范畴联系。
问题式导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式导入,客观上要求他要用科研带动教学,同时在操作中把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只有深挖知识点背后的理论渊源,把抽象的知识点巧妙与现实相结合,把握知识内容的逻辑关联,才能设计出逻辑严密的问题来,这实际上要求教师把研究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提问过程要并行理论引导,这实际上又是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相互结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式导入的教学设计与操作,其实已经把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经常运用问题式导入进行教学,无疑会提高授课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汪翠蓉.论问题式教学法在剩余价值规律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