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研究
刘阳
一、选题价值:记录生活与贴近大众
历史文化纪录片实则在为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我们将“历史”的时间范围界定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之间,这是历史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所述的历史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情节也是客观真实的,不容得一点虚构的成分。明确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内容要求之后便是确定主题方向,同剧情片一样“内容为王”的要求,主题和内容决定着影片的成败,若有一个好的主题便成功了一大半。
历史文化纪录片在选择故事上具有局限性,它不像剧情片可以编造故事情节,随意创制故事内容,历史文化纪录片要求还原故事本来的模样,选取客观发生的故事作为原素材,截取故事片段情节。很多史料是支离破碎或者没有实体形态的,这就需要在不改变原本历史发展大方向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故事情节,可以删减,但不可以无端添加,做到有据可依。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纪录片的选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段历史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从繁杂的历史故事中选取适合于拍摄的历史题材是非常困难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素材的筛选和斟酌上,考证历史资料的真实性,研究拍摄的可行性。历史事件首先要具备时代价值,能够引发社会的良性讨论,由此激发社会正能量。其次纪录片的内容能吸引观众的兴趣,欣赏之余不论在心理上还是思想上有所收获。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之一体现在记录生活反映生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能够真实地捕捉到社会话题,捕捉到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可能是悦耳的声音反之刺耳的声音。规律总是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道理: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由于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引发的社会讨论和社会话题也各不相同。
时代性除了要求历史文化纪录片在选题的内容上应着重最具中国特色和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外,还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例如2016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自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其传达的“工匠精神”同时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相辅相成推动纪录片的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
有人认为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枯燥无味的,我的观点与之相反。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枯燥性源于它的严谨性,观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过程是一个与导演共同学习探索的过程。历史是存在的,但人们并不完全知晓。人们的兴趣就在于对未知的探求,所以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故事选择上避免众所周知的故事片段。考虑并兼顾到不同层次受众的欣赏水平和文化层次,对纪录片内容理解的不同,纪录片如果没有特殊用途,应抓住大部分受众的欣赏趣味,尽量迎合小部分特殊或高层次受众的欣赏水平。在纪录片的前期创作中掌握主要面向群体的特质和心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试听语言弥补小部分受众的文化差异。
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为了证明所述内容的真实性,需要采纳借鉴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文献资料就是一种常见方式。在收集历史资料时有很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需要考量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的问题,言简意賅的文言文出现在画面解说词中增加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文化深度和广度,但从另一方面,文言文的形式不是所有观众都可以接受和欣赏的,造成了观众和影片之间的距离。然而,兼顾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理解,在使用文言文的同时,加以生动形象的画面配合,或是辅助解说词补充说明涵义,使文言文更能作为一种丰富试听语言的形式出现,保证了纪录片的文化深度,也调动了观众的兴趣。
二、内容要求:典型型、代表性与细节性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在选题方向大致确定后才是真正的开始,选取的历史故事要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分析故事主体是否具有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性包括典型性内容、典型性地点、典型性事件和典型性人物;在叙述过程中避免枯燥是否穿插转折性内容;细节在影片中是否发挥重要的叙事作用。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选题上便是经过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和整理:
(一)典型性事件建构叙事线索
何为典型?比如以地标性建筑为例,当画面中出现八达岭长城的时候观众便可得知片中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北京,当狮身人面像出现画面上人们会自动定位埃及开罗,这些象征性符号成为影片无需标注的地点转换标志。典型性内容包括典型性事件,典型性人物等典型性元素。观众利用典型性内容串联起整部影片的线索,具有提示和辅助理解的作用,是观众对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往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典型性内容是创作者选择和沉淀后的结果,是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小事件反映大问题,小人物折射大时空。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内容典型性较其他类型纪录片明显强烈。
(二)转折性内容丰富故事情节
纪录片同小说、戏剧、电影一样,情节安排需要转折起伏的变化,倘若情节和情感自始至终趋于一致,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倦怠感随之而来。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有意识的插入转折性内容,可以是剧情中的矛盾冲突,也可以是叙述对象的转移,使得观众的兴趣点得以持续把握。纪录片中转折性内容的作用不仅于此,它可以起到事件之间的承接过度,将故事的叙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调整叙事结构,合理分布片子比重,做到内容详略得当;同时转折性的内容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调动了观众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纪录片的叙事节奏,随之调节观众心理情绪,张弛有度的给观众带来完整优质的观影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转折性内容穿插在纪录片中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代表性细节隐藏导演主观表达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往往引发情感爆发点的不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故事剧情,而是某一处细节的触动。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花纹、一个眼神、一件饰品、一种反复出现在影片中的颜色,亦或一句微不足道的语言,都在特定情境下被赋予更为深刻的意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细节性内容像是万花从中的那一点绿,画龙后的那一笔点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细节更能打动人心。创作者对细节的合理化设置也是纪录片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叙事方法:内外结构、多视角叙述与节奏感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而言,选择一个好的故事是成功的开端,而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则更加考验创作者的文学艺术功底和影视制作底蕴。真实的历史故事往往没有编造的故事情节丰富戏剧性强,如何在不改变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增添欣赏趣味,就需要创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想办法。这一部分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主要从内外结构,多视角叙事,节奏感这三个部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内外结构支撑叙事框架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框架,好比风筝的骨架支撑起整个风筝的外围。没有结构的纪录片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将结构细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内部结构即创作者的思路,纪录片的主线索或者定义为情感线索。以创作者的意识为主导。外部结构可以理解为纪录片段落与段落之间连接顺序,主次关系。外部结构不一定是拍摄的顺序,但一定是根据内部结构的思路安排形成的顺序。
创作者在构思纪录片的内部结构时,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搜集的历史材料有大致的掌握、明确纪录片的主题表达、确定内容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便是要确定外部框架,即叙事的外部结构,合理安排纪录片每个片段的划分及叙事内容、分清叙事主次详略得当,段落之间的剪辑衔接和内容联系。
(二)多视角叙事平衡主观色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事物的认知每个人都不相同,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存在的历史,人们可以基于对事物整体的感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评价它。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由于资料的不完整和缺失,很多观点无从考证,不可能客观地完整地记录历史,这就要求在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的客观还原真实历史文化。但由于观众文化程度、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在观影过程中人们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出发点去审视历史文化内容,所以多视角叙事有利于辅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历史文化,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文化的真实形态,以期达到纪录片拍摄的意义价值。叙事视角也称为叙事聚焦,从叙事语言中可以清晰的体现出观察和讲述时所处的立场和角度。同一件历史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将叙事视角概括为三种:第一种全知视角,也称为零视角,叙述者担当无所不知的角色,观众只管跟随他的脚步,听从他的讲述,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引领影片线索。第二种内视角,也称人物视角,即叙述者视角为影片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内视角具有局限性,只能借助某一人物所知所感的角度去传达内容,但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较强。第三种外视角,与第一视角完全相反,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与观众共同探索。这种视角的优点是留给观众足够可以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作品根据内容构成需要选择视角,视角最终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感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三)节奏感调整叙事氛围
影片的节奏感总的来说体现在演员表演,画面布局,声音强弱快慢,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节奏感过强过弱都不是一件好事,根据叙述需要适时调整节奏感才是正确的做法。简要分析节奏在纪录片中的叙述作用以及如何使用镜头语言调整节奏感:
在纪录片中,节奏的缓急和强弱可以輔助影片叙事,强调传达信息的重要性;节奏可以营造观影气氛,带动观众的情感情绪;节奏可以为整部影片定下一个感情基调。把握和应用好节奏的使用还可以以其富有规律的变换方式统一安排影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布局。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纪录片的节奏又可细分为两种——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叙述的内部节奏与纪录片的情节内容有关,除此之外,与构成情节的时间位置事件位置人物关系等也有密切的联系。叙事节奏的变化也会带来叙事的悬念冲突,节奏的骤然变化以突显事件矛盾冲突的激烈情况。影片惯用手法,当事件发生到关键时刻反而将节奏放慢,用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在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中,叙述者可以不局限于一人,叙述者视角的变化带动观众在情绪上和心理上也随之变化,进而产生视界上的新鲜感,同时影响叙述节奏的变化。
叙事的外部节奏与蒙太奇剪辑有关,历史文化纪录片中长镜头使用次数频繁,长镜头最能真实反映真实本质,故受到创作者的青睐。放松注意力,给观众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缓冲。
在纪录片中,运动镜头的移动速度对影片节奏也有影响。推拉摇移跟升降等移动镜头的运动速度越快,影片的叙事节奏随之变快,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观众需要跟随影片的节奏即时调整心理承受程度。镜头的运动速度加快首先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其次是观众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纪录片中经常使用运动镜头,介于纪录片严肃严谨的特性,可以打破画面的平静和呆板,但是对于运动镜头应该合理使用,过多紧密的运动镜头会给观众带来不适感。其中运动镜头中升格镜头和降格镜头是纪录片的拍摄法宝,在镜头的效果画面美感和表意功能的诠释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升格镜头放缓了纪录片的叙事速度,突出要表达的内容;降格镜头加速了纪录片的叙事速度,省略掉不重要的繁杂部分。快慢镜头的组合使用,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有条不紊,调整了影片的叙事轻重,观众的心理情绪也得以适时的放松。
除运动镜头外,画面光线色彩也会影响叙事节奏。纪录片中光线的明暗强弱都是创作者的有意安排。明和暗,强和弱的对比突出表现画面内容,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视觉重心。运用色彩的对比建构时空能够推动情节完成叙事,形成叙事节奏,当然还受到色彩变换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节奏的快慢与速度成正比,与持续时间成反比。
四、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在确定好拍摄内容后,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文献资料是否完整、当事人是否能够辅助叙事、画面语言是否充足等,来确定使用何种形式将内容完美的呈现。本文简述其中三种常用方法:长镜头、解说、采访。
(一)长镜头突显客观记录
纪录片重在真实记录,长镜头因其拍摄特点成为纪录片最佳拍摄方式,长镜头在持续拍摄时间里无间断的获取画面信息,站在观众的角度不带有导演拍摄意愿的客观记录。真实表现事态的全面发展,完整记录现场的环境和氛围。长镜头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产生一种自然生动的效果。可以将长镜头比喻为第一人称的镜头,即影片的第一表达方式,观众的眼睛就好比镜头,身陷影片情境之中如同亲身经历一样,代入感强。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很好的拉近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解说辅佐观众理解画面信息
纪录片的解说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观众单一依靠画面解读信息是不完整的,需要解说的指引和辅助,从而使得观众更全面的理解影片的涵义。解说词并不是机械的重复画面表现内容,好的解说词是悄无声息的,观众感觉不到解说词的存在,只是更好的辅佐观众在观赏影片时深入理解。画面能讲述清楚的事情就不需要解说词,纪录片在逐渐淡化解说词分量,但不代表它已经不重要。纪录片的时空局限性使得画面内容不能完整的表达,解说词可以弥补画面难以拍摄制作的内容,用语言加以解释概括。有时候在影片结尾处创作者想要创造出一种意境之美,将观众带入到情景之中将影片主题升华,如果仅凭借画面内容是很难做到的,解说词便在此时助推影片的气氛渲染,带动观众的情绪表达。
(三)采访增强理论依据
采访常见于新闻事件中,采集当事人或者相关人员的信息以用于丰富新闻内容,扩充信息量,全方位了解事件的发生。在纪录片中同样需要采访这种方式,纪录片的叙事中,采访的使用主要為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丰富叙事结构和表现方式。话题的设置需要一个准备过程,事先围绕话题按照采访顺序设置若干问题,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话题方案的设计有五种方式。聚焦式话题是围绕同一主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找到观点鲜明的人物进行采访。定向性话题是根据一条线索为主导由浅入深地挖掘提问。开放性话题是根据采访内容提问后被采访者自由发挥各抒已见。自由式话题的话题选题是根据被采访人的回答走向随机确定的,顺势发展。封闭式话题要求被采访者的回答只存在是与否两种选项。具体选择哪种话题形式主要依据采访目的和导演想要通过采访达到的效果倾向而定。
对于采访地点和采访人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要求。采访地点首先要保证与纪录片的主题相匹配,其次需要考虑到采访地点营造的氛围,若选择在室外进行采访,突发的情况也要考虑在内。采访人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上,需要具备良好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采访者事先应该对纪录片的内容作深入了解,清楚导演的采访目的后设置采访话题,导演设置采访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历史文化介绍做铺垫还是引导观众的兴趣等,在充分了解意图之后设置话题。采访者是话题的引导者,更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打开被采访人的话匣得到更多的信息,是采访者需要做的任务。
对于被采访人的选择也有一些基本要求,若采访的目的是求证历史资料的真实性或者可信度,应选择相关方面的权威的专家学者更有说服力,若要丰富所述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选择邀请当事人或者亲属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最终选择要根据具体采访目的确定被采访人。
结语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准备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挖掘事实本质,还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畏艰难困苦,谨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交出不愧于国家和人民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需要付出比其他类型纪录片多一些的准备工作,确保历史资料的准确性上完整并完善故事。历史文化纪录片有参考历史和借鉴的文献价值,所以要遵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严谨性,结合其他学科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工作艰难且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