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与“逸”
邵花
摘 要: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同出一源,讲究天人合一并受禅宗影响,但是各有鲜明特征。本文从文化层面探讨了决定两者表现的不同的因素,以及其隐藏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寂;逸;灵魂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4-0037-03
“西行之于和歌,宗祗之于连歌,雪舟之于绘画,利休之于茶道,虽各有所能,其贯道者,一也。”(松尾芭蕉语)这里的“一”,所指何物?细究就是贯穿于日本艺术,一脉相承的“寂风”——时间之寂[1]。
1 日本园林中的“寂”
1.1 “寂”之诠释
何为“寂”?在本体消灭与消失的刹那之前,就是“寂”。注视着过程的终焉,到腐朽为止的时间内,让想象奔腾起来的就是“寂”。寂,是孤寂,闲寂,空寂,这些时间表象,稍加扩展,就成了简素,清贫,淡泊,苍寂,枯寂等美学意向,继而又表现为远离一切,空性的禅意[1],是深藏于日本文化中的魂灵,深深影响其文学,茶道,花道以及日式园林的表述。
1.2 “寂”之所生
苔藓,老林湿地常见,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和日本一样把苔藓运用得得心应手,充满美学意味。《平家物语》中有“岩石青苔,寂之所生”之句。岛根县有苔藓为主题的苔庭。日本人的园艺中,苔藓作为一种主要底色出现,庭院的地面,庭石,庭木,石灯笼,蹲踞,还有青石板的夹缝里,都有苔藓顽强的苍然古色的身影。青苔个体生命所表现出的刹那与群体生命表现的悠久,就是时间之“寂”[1]。
1.3 “寂”之风月
在日本人的笔下,“寂”是怎样的一种语境和情怀?寂是秋雨,寂是冬枯。寂是“夕月一弯,淡若清梦”(清寂),寂是“一鸦掠空,群山苍苍,暮色溟溟。”(孤寂)(德福芦花语) 日式园林,完美地还原了这种意境。浅浅的水池中独留几片凋零的荷叶,听秋雨淅淅嗦嗦下到其上,这是“寂”;庭院一隅,装一竹管,细细的水流滴落,庭院无声而独闻细水潺潺,这是“寂”;夜色昏暗,入口处不起眼的石灯笼发出微弱的光芒,一灯如豆,映照着晚归的主人一脸的落寞,这也是“寂”。
1.4 “寂”之美学
随着“寂”而来的变旧,衰老,枯朽都是值得欣赏的,并由此对应的靛蓝色,枯黄色,深黯色成了民族审美色。日本人给“寂”涂上一层美的含义:在老旧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充满岁月感的美。虽老化生锈,虽褪色斑驳,但是渗入骨髓的苍凉之美无可阻挡。简陋粗俗的外物,随着时间的进驻和洗涤,变成了被用心造化过的“物”[1]。在日式园林中,顽石,老树,古井,青苔,这些古色古香,印证着时间的痕迹的东西,成了日式园林的主要构景元素。徜徉在日本园林,常常感受到一种如同深渊一般苍古幽寂的东西,无端的触人心魂。这就是“寂”的韵味。
1.5 “寂”之禅意
日式园林的审美,深受禅宗的影响,于自然之外,趋向禅的空寂與枯淡。不可征服的自然灾害,让日本人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于是在这里日本民族的美学和禅宗美学相遇了。甚至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庭院模式——枯山水,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庭院,剔除了乔灌木,小桥,水体等一切惯用造园要素,只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在无一草一木的庭院内,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垫,苔藓的点缀,寥寥数笔,在修行者的冥想里,幻化为海洋,山脉,岛屿,树林。对禅思者来说,极少的表达才能蕴藏最大限度的意义,大道至简,单纯的无限空想,使人从有形的小空间进入无形的大空间,由空间的有限进入思想的无限,这就是远离尘世的空性的“寂”。
因为崇尚空寂和枯淡的审美观,日式园林中保留的“枯”景,分外杂多和细腻。枯萎和死亡,在崇尚自然的日本人看来都是植物的自然轮回之像,都是时间之“寂”的一部分,可以优雅而真实地面对,并不加以掩饰。枯蔓,枯苇,枯芒,枯菊,枯柳,枯莲,枯草,枯木,枯井,枯野,枯霜,枯冬,枯芙蓉,枯山水,细腻而又具象。因为在时间中注入了生命,注入了体验,看着老丑而颓败的东西,反倒让人生出惆怅与留恋。漫步日本园林,苔痕点点,枯树老藤,夕阳衰草,每每引起人古今茫茫,今夕何夕之感。看尽繁华,返璞归真,真可谓或荣或枯皆野草,夏去秋来魂自消。
这样看来,从清寂-孤寂-空寂-枯寂-寂灭,时间之寂,在日式园林中得到出一个完整的呈现。
1.6 “寂”之意境
日式园林,其沉寂的低调意境,让你将琐事与尘嚣,暂时丢弃在遮风挡雨的掩蔽处。所有的感官,都沉浸在时间无声的流逝之中,樱花齐开又齐谢,枫叶像火焰般燃烧又凋零枯朽,短暂的灿烂之后是永久的寂灭,映射着人生的无常与无奈。时光无法倒流,追忆徒增伤感,但是“寂”的永恒,又仿佛具有心灵治愈效果,要珍惜当下啊[1]。
2 中国园林中的“逸”(图1,2,3)
如果说,日本传统园林,大多和寺庙共生,让人在孤寂中思索无奈和无常,进而得到人生的解脱和超越,那么,中国传统园林,是和住宅一体,它让人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生活之外,能拥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中国园林,是一幅幅无声的画,一首首凝固的诗,是远离红尘喧嚣的净土,是寄托中国人田园情怀的港湾。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1 何为“逸”?
汉字中,“逸”的原意是奔,逃跑,后引申为安闲,安乐,安逸。闲情逸致,飘逸洒脱是“逸”,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是“逸”,隐遁隐居,自由随意,不受拘束也是“逸”。也许在皇权的专治和儒家礼教层层束缚下,心灵需要一种隐性的释放,“逸”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推崇的一类生活方式,一份审美情趣,一种生活态度。古琴的行云流水,水墨的恣意挥洒,草书的狂放不羁,乃至中国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细究都贯穿了一个“逸”字。
2.2 “逸”之飘扬洒脱
中国园林的美,在于飘逸洒脱的意境和风骨,如同东方之水墨,以黑白色的建筑为画布,一花一木,一山一石,一池一瀑,布局精妙,错落有致,寥寥数笔便将山河大川,花鸟草木意境勾勒得淋漓尽致,气韵天成,恰如淡墨写意的山水画卷一般,在你面前徐徐铺展。建筑的工整含蓄内敛,正和园林的自然飘逸婉约相补相成,浑然一体。白墙为裳,树影摇曳,疏而不空,满而不溢,留白处具有强大的张力,表达了无穷的可能性。传统的造景植物,松,竹,梅,枫,桃等,则舒展着倜傥不羁之姿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大量类似的诗句,正是对园林植物体态审美的描述。中国园林,其精炼的动线,空间的渗透,造型的交迭,光影的变幻,均凝聚了形与神;适度的留白,便是东方的包容空,回归自然的纯净观感,自始至终浸透着东方特有的静谧禅思,静寂而不孤寂,清净而不清冷,使人心境平和安详,超然物外。
2.3 “逸”之闲情逸趣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还有北方园林三大流派,不论是精巧写意的江南园林还是稳重方正的北方合院,皆前庭后院,园宅一体,园林分担了住宅的一部分户外功能,且注重风花雪月,安逸闲适逍遥的生活乐趣,其布局体现了宅主的品味和格调。抑景,透景,添景,借景,夹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等各种造景手法,塑造出中国园林独有的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的情趣。早在明朝,就有计成编著《园冶》一书,总结了建造各类园林的艺术手法。园林幽偏而筑,门掩无哗,得景随形,涉门成趣,叠山理水,遍植古木奇花。虚阁荫桐,清池涵月,竹径通幽,繁花覆地,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礡[2]。庭院深深深几许,春有花香秋有月,夏有繁荫冬有雪。耦园设载酒堂,怡园有南雪亭,主人闲暇之余,在此间呼朋唤友,吟诗赏月,煮酒弹琴,踏雪探梅 ,不亦乐乎!于是园林除了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也是一种心灵空间的扩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家国情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寂寞无重数”的深闺离绪,“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思念哀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伤春悲秋,仿佛人生的悲欢和苦乐,都融进了园林这一方天地,进而衍生出庭院诗词,庭院绘画,庭院小说,庭院戏曲等,共同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古代士大夫生活美学。
2.4 “逸”之隐世情怀
中国园林,还是隐逸者的精神家园,金盆洗手也好,急流勇退也罢,园林成了他们寄托志趣和理想的一方私密天地。厅堂,楹柱,门楣,粉墙,都可以找到文人墨迹。他们是主人的心灵陈辞,让园林景观充满了“象外之意,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的人文之美。园林建筑中的匾额和楹联可以一窥他们的志趣。他们有的愿意归隐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有“见山楼”),惬意地成为桃源子弟;有的“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在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与清风明月为伍;有的想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或“小蓬莱”(留园),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成方外飞仙;还有的梦想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或者学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空间”)。“山前依仗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这些或言志,或抒情,或咏景的楹聯匾额和诗词,赋予中国园林特有的诗情画意,并织造出高人逸士一派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意境和那种淡然怡美的隐世情调。于是园林有了魅力,有了情趣,有了精魄,让人心生向往。
3 结 语
日式园林和中国园林,同出一本,同样崇尚自然,同样写意山水,同样小中见大,同样受佛教禅宗影响。但由于本国文化的差别,展示的内在精神不同,从而给人不同领悟和感受。日式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其深受“寂风”文化的影响,小巧而精致,清冷而枯寂,抽象而玄妙,使人超脱于世俗之外,入静入定并探索人生的终极含义;中国园林则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体验生活的精神享受,是安然于世花好月圆,是喧闹过后的平静淡然,是功名利禄后的隐世逸然。日本的“禅”“寂”思想引领着他们的园林,发展得很好,枯山水至今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中国古典园林受到现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经历了断层。现今兴起的新中式,和海外模仿古典园林的一些作品,都是重新去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反思,提炼和继承。但是在设计上偏重于把各种精美元素组装在一起,甚至直接生搬硬套,挪用一些著名的景点。因地制宜的本旨,歇山挑檐的应用,山石水景的元素,亭台匾额的起名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符号和语言,真正对于传统的继承,必须要深入到中国古典园林之魂,到精神实质去。
参考文献:
[1]姜建强.时间之寂——颠覆世界的日本之美[DB/OL].https://mp.weixin.qq.com/s/pGuTEyqWmglMBH61JUe_wQ,2015-1-29.
[2]计成.园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