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广播剧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推进问题探究

    张春梅 邢恩慧

    【摘要】鉴于当代大学生英语听读资源主要集中于考试类真题和影视资源:前者学生易把注意力聚焦于正确率和得分率的比较当中;后者又无法摆脱汉语字幕的影响,因此推荐引介非视觉化特性的BBC广播剧作为其英语学习的理想听读资源,其清晰的吐字发音、充沛的情感表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非常适用于属于表音文字的英文学习,让学生集中于优美优质的声音和音乐中,由“声音”去感受每一个词汇、语气、感受语流语调,在“追剧”中大量练习英语的听与读,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的各项综合能力。

    【关键词】BBC广播剧;英语听读;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张春梅(1981.10- ),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邢恩慧(1983.05-),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

    广播剧,也称放送剧、音效剧等,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播音员、演员或配音演员演出录制而成的戏剧。 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诞生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随着喜马拉雅FM、荔枝FM以及各种英文软件app在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英文广播剧资源,其中质量上乘且具有文化深度的广播剧当属成立于1922年的英文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制作的广播剧了。作为英国和全球最大的新闻媒体,BBC发展至今不但主要经营新闻播报,还经营音乐会、英语教学、英文广播剧、有声书等相关项目。其中,BBC Radio 4频道播出的广播剧受到全球听众的青睐与爱戴。从1924年BBC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危险》开始,BBC已经录制了无数广播剧,剧目从经典名著到当代原创作品无所不包、听众从儿童到老人无所不括,可以说BBC广播剧虽然没有直接的视觉效应,但是只有听觉手段(语言、音乐和音响),反而可以更加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和专注力。因此,对于语音语感薄弱的中国学生而言反而是一剂良药,可以透过吐字清晰并带有充沛情感表达的声音去“磨”中国学生的耳朵,让其大脑对属于表音文字的英文发音逐渐清晰准确起来,让生动的故事情节带动学生进行听与读,因此BBC广播剧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值得引介。

    二、当代大学生现有英文听读资源的优与劣

    由于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英文听读资源可谓琳琅满目,但是鉴于学生的信息渠道和学习目标所限,其英语学习资源依旧主要集中于单词记忆和考试真题类资源:前者学生主要采用目视方式来记忆单词,虽然有词根、词缀、例句的辅佐并配有光盘朗读,但光盘的利用率不高导致词汇语音基础薄弱,仅以汉语翻译和单个句子为“语境”的单词学习效率也十分低下,导致学生只认其形却不知应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后者作为考试类资源,听读文章涉猎面呈现多元化和庞杂性,但其本身的作用在于考查学生对其相关领域的基本词汇和语篇理解的掌握,因此听读段落或是文章的趣味性不浓,很难令人产生深刻印象,而且学生在听读过程中非常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正确率和得分率的计算当中,功力心太强,所以无论是对考试还是真正的英语技能习得都不是很有效果。互联网以及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学生手里也只成为将其常用的学习资源从纸质变为电子版本的一个转换器而已,各种英语学习软件app中的其他丰富资源并没有得到学生全方位地应用。

    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加入了新闻听力测试,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较多关注VOA、BBC、CNN等时政类听闻听力与阅读素材。但由于此类素材语速快、背景知识庞杂,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持续性兴趣,大多数学生都是硬着头皮靠毅力去坚持听读此类资源,并且由于多数资源都带有英汉两种文本,部分学生会直接观看汉语翻译,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英语影视资源由于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一直备受学生青睐,但大部分学生在使用此类资源时为了当下理解剧情会直接观看汉语字幕,所以影视资源对于学生提升英文水平来说一直收效甚微。

    三、BBC广播剧作为英语听读资源的诸多优势

    如前所述,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虽然没有视觉与画面的冲击与效应,但却在听觉效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BC的广播剧绝对是一场听觉的盛宴。由于英文本身是一种表音文字,单词发音和词形呈直接对应关系,而语音问题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有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多多聆听BBC广播剧便可以解决英语发音、拼写与用法问题,因为广播剧不是冷冰冰的单词排列朗读,而是将单词串起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故事,单词有情感、有韵律、有节奏、有语境,其记忆效果自然就会深刻。

    BBC广播剧均由播音员、配音演员以及演员来演播剧目,所以臺词朗读功底一流,吐字清晰、不同角色的声音非常具有辨识度。例如,BBC将Oscar Wilde的A Woman of No Importance制作成 广播剧,主要演员是Martin Jarvis和Diana Rigg,两位均是年过70高龄的资深英国戏剧演员。Diana Rigg的嗓音极具控制力与爆发力,将平静、激动、绝望、悲哀等情绪演绎得十分到位。Jarvis的声音则张弛有度,给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对比阅读教材的单一声线课文朗读,或者是听力教材里的声音呈现,完全不具备上述音韵魅力,而且教材的文章篇幅及内容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语音塑造,因此,趣味性和生动性就相对差了很多。当然,BBC广播剧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学习,学生可在语音流的刺激下慢慢习得语法,如果在听读过程中多多留意语句和修辞,那么广播剧还会对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广播剧中的文化因素也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此外,广播剧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音乐的运用。不同于歌曲、交响乐、演唱会等声音形式,广播剧的声音运用最为全面也最为复杂。广播剧中的音乐可分为开场音乐、主题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和片尾音乐,这些音乐同语言所体现的文学形象以及具有真实感的声音音响融为一体,在剧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为听者理解语言、文章、情景以及构建虚拟的视觉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BC广播剧的音乐制作也非常杰出。例如,BBC制作的《不可儿戏》的广播剧开篇就用轻松明快的交响乐传递出喜剧的故事氛围,人物对话的空间转移全部由背景音乐传递,让人产生声临其境之感。反观听力教材的音乐仅仅局限于过渡和分类作用,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和心理的连接。

    迄今为止BBC 广播剧的种类十分繁多,有根据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广播剧如《傲慢与偏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远离尘嚣》等,也有适合英国儿童收听的广播剧如《胡桃夹子和老鼠国王》《绿野仙踪》《冰雪女王》等,还有从1951年1月1日开始播出的《阿彻一家》(The Archers),迄今已经播出了第69个年头了,约有500万听众,不得不感叹BBC广播剧的生命力如此之旺盛。因此,只要选取难度适当并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播剧,那么听者都会产生“追剧”效应,迫不及待地想听完故事,而这些又恰恰是教材、考试真题类资源呈现碎片化样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 BBC广播剧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结合路径

    英语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听与读,因此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更有意思、情节更丰富曲折、感情更充沛的听读资源。BBC一词对于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意味着新闻类资源,所以对于BBC广播剧资源应由教师来做引介和推进工作。只要学生听过这类资源就注定会被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和优美的朗读与配乐所吸引,在“追剧”效应的影响下,自然就会大量的听与读练习,那么英语能力的提高就是潜移默化的事情。因此,这需要英语教师非常熟悉和了解BBC各类广播剧,甚至本身就听读过大量的广播剧,这样可以一边根据广播剧的体裁、內容、词汇及整体难度,一边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等英语综合能力推荐给符合学生的i+1原则的广播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克拉申博士的“i+1原则”认为外学习者只有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语言习得才可能实现。如果学生听力水平低下,可以从BBC儿童广播剧听读开始,如果听力水平很高也可推荐名著改编的广播剧。对于听不懂的地方可以查看脚本或者原著进行辅助理解,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先听后读,听读结合,以听促读,以读促听,如果先读后听,学生容易产生回忆文本的视觉性学习,不利于语音语感的建立。同时,教师在课堂之内或之外还可组织多种活动如朗读比赛、声音模拟、配音、戏剧表演等来进一步督促和检验学生的听读效果。

    五、 结语

    BBC广播剧因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标准地道、感情充沛、配乐精致优美,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语音、词汇的学习,同时在长篇语境功能下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句法、语法、口语等多面的英语学习,弥补考试类资源的弱势,当然考虑到英音和美音的问题,也可向学生推荐美音广播剧。鉴于BBC广播剧种类的丰富和优质,完全可以作为大学英语听读资源的首选,让兴趣占主导,让学生爱听、爱读、在“追剧”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翔敏,高翔.我国高校师生英语语音观念差异[J].教育评论, 2015(10):125.

    [2]刘旭.浅谈广播剧配乐[J].西部广播电视,2019(7):36.

    [3]谢国庆.广播剧中音乐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8(6):50.

    [4]彭小雨.BBC Radio 4的节目策略与频率定位[J].青年记者,2015 (13):85.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 1985.

    [6]徐火辉,徐海天,李睿等.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