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他人的实践,探寻中国广播发展之路经

    刘征 陈前 夏琪 程丹

    【摘要】笔者对美国部分高校和传媒机构就智能语音开发、5G时代的车联网、付费音频产品三个方面展开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广播机构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实践,强调声音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的观点,呼吁广播加紧探索,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人工智能 智能语音 车联网 播客 知识付费 音频产品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媒体融合是世界传媒发展的潮流,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如何顺势而为?哪些传统需要坚守?哪些窠臼需要革新?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期出访美国,深入高校和传媒机构,探寻美国广播的发展现状,对比中国广播的融媒实践,力求从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人工智能开启音频产品消费新蓝海,广播电台需保持高度技术敏感,抢占风口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课堂上,授课者给笔者展示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清晨,智能音箱定时唤醒主人,主人通过语音询问当天的日期、天气,主人命令智能音箱自动播放广播新闻。这个智能音箱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播放音乐、辅导孩子做功课、回答主人各式各样的问题,等等。该款智能音箱由美国亚马逊公司开发,内置的语音助手是一个名为“Alexa”的虚拟机器人,它其实是一个云服务平台,可以内置于冰箱、洗衣机、电灯、窗帘等各种家居设备上。

    主人通过智能音箱收听每日新闻摘要,该音频产品来自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所开发的应用程序“NPR ONE”。除了每日新闻摘要,用户还可以通过下达语音指令,收听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精彩的往期节目以及丰富的播客节目。

    近些年,伴随着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同设备、不同平台日新月异。在国外,类似这样的语音助手,除了亚马逊Alexa,还有谷歌助手,微软小娜、三星Bixby等。现在,智能音箱在美国已经成为普通民众收听音频节目的最主要平台,为此,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正致力于在更为广泛的系统和平台上搭建不同的语音程序。当然,他们也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在智能语音平台音频产品内容提供商的排行榜上,目前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只能排在第三位,排在它前面的是美国传媒巨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当下,中国在智能语音的开发和应用上也是如火如荼。雷军旗下的小米智能家电就有一款新晋的明星产品“小米AI音箱”,其唤醒词及二次元人物形象叫“小爱同学”,只要用户对着音箱说出“小爱同学”几个字,便可唤醒音箱并与其进行语音交流,完成多种预设技能。

    类似于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与亚马逊公司的合作,我国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一时间与小米公司展开了对接。2017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央广官方音频客户端“中国广播”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首批小米人工智能音箱合作伙伴。“中国广播”客户端在小米人工智能音箱首次推出的内容包括《海阳现场秀》《大铭脱口秀》《王冠红人馆》《天下财经》《品味书香》《文化时空》等六个精品节目,总时长超过一万小时。用户可通过语音识别功能进行点听。例如:可以向小米人工智能音箱发出“小爱同学,我想听《海阳现场秀》”“小爱同学,播段今天的新闻”等语音指示。广播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品质的收听体验。

    2017年底,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来到我们眼前——专家判断:未来50年,人类社会最大的突破还在技术!我们判断,如果说2017年是中国人工智能音频产品开发的元年,那2018年就是风口之年。媒体人,特别是广播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技术敏感。从智能手机到车载信息设备,从互联网电视到智能家居,音频媒体在“设备+云”的万物互联时代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无论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还是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他们与亚马逊和小米在智能音箱上的合作,都标志着广播电台开启人工智能蓝海布局的重要里程碑。

    二、移动收听场景下广播营利模式仍需加紧探索

    根据埃森哲和汽车行业咨询公司(SBD)预测,未来五年全球配备联网技术的新车销量将累计达到2.12亿辆,到2020年普及率将接近60%。不具备车联网功能的传统汽车将在2050年之前彻底退出市场。有人预估,人类社会将在2025年之前正式迎来车联网时代。未来五年将是车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智能汽车的概念性设计稿中,设计师们都已经给未来的驾驶者、乘坐者绘出了看书、读报、看电影、打游戏等各种生活场景图。我们甚至可以把整个车联网中智能化的汽车视为一部可快速移动的“智能手机”,一种人与人、人与车、车与车之间信息交换、人际交流的新型社交网络将由此而形成。

    笔者相信,这将不仅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反攻阵地的机会,更是所有信息媒介重新划分市场势力范围的一次重大变局,广播必须要在车联网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进行相应的战略定位和布局。

    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移动产品主管德米安·佩里介绍了他们在应对车联网方面的实践。2011年前后,针对通用和福特等不同汽车品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定制开发了与车载娱乐系统配套的应用程序,然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后期运维成本过高,让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策略,转而向马自达等汽车厂商开放代码,让车商根据代码调整并开发适合自身车载娱乐系统的模块。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一直紧跟美国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的发展,2016年1月,其应用程序就成为较早加入Carplay的应用之一。Carplay是美国苹果公司发布的车载系统,它将用户的iOS设备、iOS使用体验与仪表盘系统无缝结合。目前,已经有200多款车型支持CarPlay,包括福特、凱迪拉克、本田、起亚、奥迪、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菲亚特-克莱斯勒等。2017年10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更新了旗下的应用程序iPlayerRadio,增加了对苹果CarPlay信息娱乐平台的支持,用户可以一边安全驾驶,一边收听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实际上,在国内,“考拉FM”“网易云音乐”等音频类产品也已经开始支持Carplay系统。

    从美国同行的实践可以看出,广播有必要自己开发新媒体产品,掌握同车联网入口对接的产品。通过与技术公司的合作,链接主流的智能车载系统,在终端上广泛接近用户。目前,国内已经有广电媒体在这方面进行布局。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投资开发的“广电车盒子”就是比较早的一款产品。现阶段的“广电车盒子”集导航、行车记录、电台互动为一体,通过与北斗导航系统、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合作,实现了精準导航、智能语音声控、应急广播推送以及远程操控汽车等功能。用户通过绑定微信账号,可与电台进行语音互动并参与秒杀活动等。“广电车盒子”现有的营利模式体现在车联网+商业、车联网+社群的融合模式上,包括硬件售卖、基于定位服务的商家排名推荐、天气/股价等信息咨询服务的品牌植入、用户大数据采集等。

    总之,车联网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未来,我们和其他媒体同行其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广播在其过程中还有机会去探索。

    三、知识付费为广播预留升值空间,保持内容定力、深耕内容创作

    播客(Podcast)是美国时下流行的互联网音频产品。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出品的广播剧《Serial》在网络一经开播便创下500万人次的播客下载记录,平均每集的收听人数超过150万人。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将《Serial》的播出看做是播客第三次浪潮的开端。在此之后,涌现了许多新的听众,而且,一批才华横溢、擅长讲故事的制作人迅速成长起来,播客的火爆也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早在两年多前,评估和提供播客广告服务的公司Podtrac就公布了一份报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美国地区的月听众数量为723万人次,在全球的下载量达到6177万人次。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2017年11月,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通向媒体新星球的未来地图》。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一年,广播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虽然尚未达到10%,但相比上一年,其用户份额增长了367%,成为媒体中最大的一匹黑马。过去一年内,收听过音频的网民高达四分之三,在网络音频消费品中,新闻类、娱乐幽默类、情感类和有声图书占据了第一阵营。

    尽管音频类内容普及率很高,但其占据的内容消费时长并不高,有45.5%的用户表示,音频占其内容消费总时长比例不到10%。这种弱势地位,并不能说明音频不重要,和视频、图文相比,音频消费占据的是视频和图文之外的场景,音频的不断成熟为内容消费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由此可见,音频产品广受欢迎在中美两国是一致的。但是有多少人愿意为“听”而付费呢?在美国,各机构并不向下载播客的用户直接收取费用,播客的利润主要来自广告赞助,除此之外就是会员制。除免费节目外,提供给付费会员更多的是额外资讯及幕后资料等增值服务。而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已实现了用户为内容而付费。巧合的是,腾讯“企鹅智库”的大数据分析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当最喜欢的新闻源推出付费内容,有付费意愿的用户,中美两国均为20%左右;在表示不愿付费的用户中,中国比美国少了20%,整体态度上比美国用户更为缓和。相对来说,中国非付费用户的转化难度较美国更低,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毋庸置疑,现如今,有更多的人愿意为内容买单了,知识付费处在新的风口之上。以2016年“喜马拉雅FM”下载量前10位的付费音频为例,除排名第2至第5名为播讲类作品外,其余皆是10分钟以内的原创音频栏目,题材包括“开口说话”“古典音乐”“财富成功”等。由著名主持人马东与《奇葩说》明星辩手们一同打造的付费音频课程《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正式上线的第一天,售价198元/年的课程共计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人民币,一个月内课程销售额就超过了1000万元。

    笔者在“喜马拉雅FM”和“得到”客户端上发现,除了热门的财富成功内容受欢迎之外,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古典音乐内容在付费音频中的表现也相当出人意料。其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在“喜马拉雅FM”播出的《古典音乐很难吗》和知名乐评人刘雪枫在“得到”客户端播出的《雪枫音乐会》,两档节目的估值均过千万元人民币。毕竟互联网用户基数巨大,只需抓住自己的目标用户,便可能实现盈利。

    那么,如何制作互联网音频产品?最重要的是抓住“内容”和“渠道”。首先,把原有传统广播中的高质量内容沉淀下来,将优质的声音内容分发到各大平台,好的作品和内容可以借助网络直播与用户产生社交情感共鸣,建立情感的联系。其次,打造差异化、垂直化网络音频订制产品,为传统广播做增量。例如:成立原创音频实验室,针对互联网的特性,生产制作具有原创IP属性和垂直用户的音频产品。

    知识付费提升了音频平台的关注度,但这显然还不够,音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渗透率。车联网和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普及,才是音频平台真正的机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语音交互,在驾驶和家居这两个场景当中尤其如此,这是广播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所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声音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巨大风口,未来,声音将链接一切。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