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视角:菲利普·穆勒电影的人文主义风格

    李倩

    

    作为法国杰出的电影导演,菲利普·穆勒一直致力于在电影作品中融入深厚的生态意识和精神文化理念,并凭借自己独特的叙述视角、成熟的拍摄理念、浪漫的人文主义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前期的《海底树》到后来的《蝴蝶》,再到之后冲击奥斯卡的《夜莺》,无不体现着导演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历史文化悲情,同时也充斥着对于当下主流电影的审视和思考。菲利普·穆勒的电影作品犹如一面镜子,虽没有明显的波浪起伏,却将最平淡、最真实的生活反馈给观众,从而传递出自己对时代的熟虑和深思。本文以菲利普·穆勒的系列电影为例,通过对这些代表性作品的全方位解读,使观者更进一步了解菲利普·穆勒所具有的艺术创作情怀,重新架构起人与自然的联系桥梁,帮助全人类找到共有的文化家园,体悟遗忘已久的人间真情,从而挖掘出电影当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角色的真情实感与返璞归真

    导演菲利普·穆勒十分强调自己电影作品所体现出的真情实意,例如《夜莺》中祖孙之间的温情对话、人与花鸟的互相陪伴、天清水秀的山野风光,电影通过这些真情实感来享受隐藏在人类潜意识中孜孜以求的生活画面,同时亦在呼唤家庭的回归,呼唤自然的回归,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返璞归真的价值所在。

    《夜莺》以法国人的拍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导演菲利普·穆勒试图借助该片,呈现出中国式家族伦理亲情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祖孙三代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所反映出的时代洪潮的涌动与变迁,并聚焦自然与真情的莫大联系,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潜在性的批判,对人世间的真实情感予以了肯定。在影片《夜莺》中,爷爷朱志根携孙女任幸以及夜莺从城市返回农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片中也穿插了关于儿子和媳妇的婚姻生活以及父子两代间的亲情关系。影片试图采用三线并行的叙事手法,来展现都市生活笼罩下不同人物的情感交流状态。而这同时亦涉及到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埋没了人的本真与童趣,中国人除了需要考虑基本的物质生活,是否还需要重新找回被遗忘的情感和回忆——消失的亲情?渐远的友情?还是迷惘的爱情?《夜莺》让观众从影片的人物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从而传达出电影意图凸显的人文主义关怀。

    都市文明的沉重負担,不仅为年老一代的长辈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亦对周围的孩童产生不良影响。菲利普·穆勒试图在影片中淡化城市效应,去领会经久不衰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完成自我情感的救赎。《夜莺》中的主人公朱志根和孙女任幸在旅途过程中,欣赏到过去从未体验过的优美景色与乡村风光。原始森林的神秘色彩让打小生活在城市的任幸可以远离虚伪的笑容,去感受最活脱且最自我的农村世界;她在田野间狂奔,在小河边嬉戏,在土地上翻滚,并且影片时而穿插着都市文明车水马龙的画面镜头,与自然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着力渲染回归自然和本真的情感关照。

    菲利普·穆勒在电影中,融合了社会不同主体的真情实意,同时又通过比较物欲横飞的都市文明和自然淳朴的乡村世界,挖掘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使被历史摧残的情感又重新复还,从而寻找返璞归真的价值。朱志根身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伦理道德意识,无论外界多么繁华,他始终守住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将流连在外的亲人一一呼唤回归。导演着意于人物灵魂的描写和刻画,注重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来刻画电影形象的深度,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菲利普·穆勒影片中的人物守住了本真,守住了自身赖以依存的亲情。

    二、独特的叙事策略凸显生态影像美学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和灵魂,创制者只有从宏观意义上对电影作品进行把控,才有助于帮助观众挖掘影片潜藏的主旨,并传递出更深一层的社会集体意识。菲利普·穆勒一贯擅长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段及治愈的画面镜头,使观众在享受完美视觉盛宴的同时,亦能从中体会影片所流露的自然和天性之美。

    首先,释放天性之美始终是菲利普·穆勒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影片《蝴蝶》和《夜莺》都是其全心全意的代表性作品,虽然二者皆是喜剧风格,但导演很擅长从另类的戏剧符号和戏剧语言中找到角色之间的关联与对立,从而凸显喜剧背后所映射出来的社会反思,让人物和大自然重返本真的状态。处理戏剧语言时,导演会在人物的对话过程中穿插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包括《蝴蝶》中比较经典的叙事镜头,例如女孩对“偷猎者”的看法和态度、情侣跳伞的真情流露、还有片中引起女孩关注的主题歌曲等,电影采用了简单的对话形式赋予了文本更深刻的话语蕴含。除此之外,菲利普·穆勒更喜欢给予作品诸多象征性的戏剧符号。例如“蝴蝶”寓意着最终执念的舒展、老人心结的放下;“夜莺”强调的是对过世伴侣的承诺、对亲情家园的回归,亦是对主人公真实内心世界的开启。电影从人的内在情感延伸为外在世界,将人的生命同大自然合二为一,在原始的乡村景观中去寻找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更具生态意识。

    其次,精致的画面语言往往是菲利普·穆勒惯用的叙事策略,它借助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将人物和自然很好的勾连起来,呈现出导演别具一格的影像美学,具备强烈的生态之美。[1]在影片《蝴蝶》中,老人和女孩的友好相处,使得周围阳光灿烂,绿意盎然;老人和女孩的一声叹息,又让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宛如丧失活力,停止呼吸。导演运用了很多唯美和谐的镜头语言来讲述这一老一少的旅途过程,并采用拟人化的叙述镜头让万物和人类一样重新拥有了生命。电影中人物身上所透射出来的纯真善良以及画面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美好风光,使得观众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亦随时随地感受到影片所传递出的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不仅推动了自然文明的生态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生态发展。

    人类在追求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将自己陷入到生态失衡的境况当中,并随之产生困顿惶惑的焦灼情绪,使精神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暴击。因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更需要树立自然化的三观,让人类从纷繁复杂的都市文明中脱离出来,去净化和洗涤愁苦的内心,体会自然和天性的美好。菲利普·穆勒的电影在讲解角色命运的同时,也在透露出关于时代、关于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将人类和生态系统融合到一起,从现有的生态文明中主动去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丰富的主题立意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动物的深情呼唤中寻找内心良善

    菲利普·穆勒的电影具有典型的生态电影特点,其往往会从动物的角色塑造中创造出多样化的影像表达。动物作为电影中独特的类型符号,也可以拥有主观的叙事视角,从动物的深情呼唤中来展现它们的生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观众也会在爱心泛滥的过程中激起强烈的观影兴趣,折服于导演独特的拍摄风格同时,也在影片传递出来的主题真知中寻找内心的良善。

    《我的总统与小牛》是菲利普·穆勒早期的电影作品。导演试图通过小牛的悲惨遭遇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让观众从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动物、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主人公卢卡斯长期生活在法国的一个普通乡村,这里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是大自然回馈的盛礼。卢卡斯和父亲每天的收入来源就是家里的奶牛,尤其是一只名叫艾娃的小牛,从小陪伴着卢卡斯长大,两者友谊深厚。而世事难料,卢卡斯生活的城市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疯牛病,政府强制勒令杀死全部的奶牛,排除所有潜在性的生物病毒,就连健康的艾娃也无法幸免。卢卡斯为此着急万分,当他得知总统能够决定所有动物的生杀大权时,立即想到如果能得到总统的赦免,艾娃便能脱离险境。为此,卢卡斯为一头小牛,踏上了一条求生之路。影片的内容简单纯粹,叙事风格却又滑稽幽默,然而观众在轻松观影之余,亦不得不关注艾娃的处境。作为一只未染病的牛犊,本该与卢卡斯愉快地生活下去,却因一纸文书险些丧命。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前,所有的动物生命都显得不值一提。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残酷的血腥和暴力,人类的利益化追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和稳定。穆勒的电影擅长从动物的处境出发,来探寻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同时也借助动物的深情呼唤,来引发人类共存的良善真知,从而令观众领略影片背后更深入的秘密。

    (二)平淡生活气息中追求自然和谐

    菲利普·穆勒作为法国杰出的电影导演,其绝大多数的影像作品既汇聚了浪漫主义情怀,又兼具平淡写实的生活气息;从而使得其作品在真切的现实和漂浮的梦幻中摇摆不定,拥有了大量的人文气息。他用最朴实的叙事方式将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生活在镜头中记录下来。他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富有深意,將自己的情感糅杂在每一帧画面里,让影片的主题寄寓在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之中,这样的电影拍摄手法也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

    在影片《蝴蝶》中,导演将叙述的环境放置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而在这片宁静背后,却是难以预料的危机。主人公艾丽莎和于连在寻找蝴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远处的这片土地即将被开垦利用。人类为了追求所谓的利益,忽视了自然回馈的礼物,摧毁美好的动物家园,贪婪地挖掘仅存于世的资源和土地。当平凡的山林生活掀起波澜,当优美的自然风光被开垦殆尽,当勤劳善良的人被利益驱逐,当成群结队的鸟儿各自飞去,这些残忍且真实的画面,时时刻刻敲击着观众的心灵。也让观众不禁想起,那些孕育了多样物种的森林,还有多少能力可以保护生灵的栖息?工业化的发展拉开了亲人之间的距离,大自然仍旧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气息,于连和艾丽莎一直寻求的“蝴蝶”,实际上隐喻了他们内心美好的家园之梦。这个梦里没有利益的角逐,也没有种族的冲突,只有亲情和友情的相互灌溉,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菲利普·穆勒运用平淡写实的叙事镜头,对都市风光和山林美景都进行了客观的呈现,该片同时蕴含了悠远绵长的自然主义精神,从而上升到不可言说的哲学境界。

    (三)个体的精神思索中感悟家庭温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不仅是人们现实世界的栖身之所,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着落和依托。故而,在拍摄生态电影的过程中,菲利普·穆勒另辟蹊径,在原有生态意识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人文关怀。导演试图通过电影中人物的思想碰撞来展现家庭伦理给个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引出了叶落归根这一深刻主题。

    电影《夜莺》融合了东方人的伦理和西方人的浪漫,以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为叙事主线,以祖孙三代的伦理意识为矛盾冲突,以血缘关系架构起人文和乡土的桥梁,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式家庭的亲情从缺失到弥补,人性关系从分裂到融合,向观众传递出纯真自然的家庭温暖——家是记忆中叶落归根的港湾,狭小的四合院里藏着一生的想念;而睡梦中亲人浮现的笑脸,在百花深处守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曾经的瓦舍勾栏变成了摩天大厦;光阴荏苒,久违的亲情仍旧在深情痴盼。在《夜莺》中,菲利普·穆勒以其自成一派的风格,向观众展现了新老一代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反映出家与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使得观众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去思考家庭的内在定义。

    菲利普·穆勒的艺术作品就像一台X光机器,它试图将生活放大数倍,将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缓缓地剥离开来,并从中挖掘出隐藏在剧情背后高深莫测的哲理意识。无论是《蝴蝶》还是《夜莺》,亦或是《我的总统与小牛》,影片中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呈现、意蕴深厚的价值内涵,都为菲利普·穆勒在电影领域挥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位导演也一直对中国的伦理文化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在对农园牧场以及山水风光的真实刻画之中,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人性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探讨了关于中华民族赖以依存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尽管三部影片各有所指,但决定这种所指的社会文化语境却是大同小异,即皆折射出千百年来世界人民渴望和谐的集体心理意识。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人与自然从冲突对立迈向了和谐统一、伦理亲情从淡漠疏远愈发靠近,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找到了同步发展的契合点,人类的精神追求也有了最终的寄托和归宿。菲利普·穆勒的影片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无关任何背景音乐的渲染,没有技法高超的镜头,只是在平淡如水的白描写作当中,一反做作的传统姿态,在迷离驳杂的影像视野中另辟蹊径,追求一种纯真而又自然的美。这是关于影片的个性,亦是关于导演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郭维易.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当下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J ].视听,2017(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