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我、他/她

    陶雨婧?郭成

    〔关键词〕校园欺凌;旁观者;身体雕塑;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4-0062-03

    【活动背景】

    校园欺凌现象中有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大部分学生都处在旁观者的角色。旁观者的态度及行为会影响校园欺凌的进程:当旁观者倾向于保护受害者时,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会相应地减少;而当旁观者袖手旁观或对欺凌行为推波助澜时,欺凌者欺凌行为的强度会增加,时间会延长。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提出了旁观者效应,他们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中旁观者对整个事件的影响,产生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思考行为改变的方向,以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活动目标】

    本课运用身体雕塑和心理剧技术,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影响,产生改变消极旁观行为的动机;并通过教师引导,变“消极旁观”为“积极旁观”,预防欺凌。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心理课堂!希望大家在心理课堂上做到以下两点。

    (PPT呈现)对同学:真诚友善,认真观察,仔细倾听。

    对自己:大胆表现,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师:我们先用三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小游戏:校园里的雕塑。看!这是我们校园里的雕塑(PPT呈现)。在这个活动里,大家都是雕塑。老师会说出一个词,同学们要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这个主题词,并且像雕塑一样定格下来。好,我开始说了。第一个词——愤怒;第二个词——悲伤;第三个词——开心。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姿态,表现了老师指定的不同主题。可见我们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这就叫作身体雕塑。今天我们就用身体雕塑的形式来呈现校园中的我们,表达少年的你我他/她(PPT呈现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活动,一方面在小组内活跃气氛,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入身体雕塑,为接下来的环节作铺垫。

    二、主体活动

    1.再现

    师:我们先来观看电影《少年的你》中的一个片段。当班级群里出现“陈念的妈妈是骗子”这条消息之后,班级同学会有什么反应?请你们关注电影中的三个角色:陈念、嘲笑她的那个同学和班里其他同学。

    (大屏幕播放电影片段)

    师:电影中,有人欺负陈念的时候,班里同学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不仅包括身体欺凌,还有语言欺凌。当那个同学说出嘲笑陈念的话后,旁观者们会如何做?他们的表现会对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你、我、他/她,就是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你、我、他/她。(板书:校园欺凌之旁观者)

    接下来,我们就用身体雕塑的形式再现电影片段。老师先给大家讲解一下雕塑的要求。

    (PPT呈现身体雕塑的要求)

    我们把嘲笑她的那个同学称作A同学。每个小组五个人,有三个角色:陈念、A同学和旁观的同学,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担任雕塑设计师和小组观察员。

    雕塑设计师:按小组讨论的结果对扮演者的身体进行“雕刻”,包括角色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雕塑扮演者:像雕塑一样定格,按设计师的指示保持相应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小组观察员:观察雕塑的身体姿态及面部表情,体会情景发生时的感受。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个信封,里面有不同的场景,各小组先派一位同学来抽取一个情景,然后抽取自己的角色。

    现实情景:

    (1)一位同学哈哈大笑,大喊道:“你妈妈是骗子!”

    (2)一位同学捂着自己的耳朵继续背书;

    (3)一位同学很生气,但是看到大家都在嘲笑她,默默低下了头。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雕塑,雕塑师要思考并设计如何通过每个同学彼此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展现这种冲突。

    学生雕塑结束。

    师:雕塑完了,老师请大家回答两个问题。

    (PPT呈现)(1)此时此刻,你作为这个角色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2)你觉得A同学接下来会如何对待陈念?

    师:每一组的雕塑都有自己的情景,我们请每组的雕塑设计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表现的是哪一个情景呢?

    生1:第一个情景。

    师:(问旁观者的扮演者)这位旁观者在做出这一行为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

    生2:我感觉很好玩,想同他人一起去嘲笑她。

    师:你觉得这会影响A同学的行为吗?

    生2:可能会让A同学说更多欺负她的话吧。

    师:嗯,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欺凌。我现在来采访一下陈念,看到旁观者这样做,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3:我心里特别难受,没有人帮助我。

    师:以1到10分计,你认为自己此刻被他人支持的指數是多少分呢?

    生3:现在是0分。

    师:那接下来还会被欺凌的指数是多少分?

    生3:10分。

    师:A同学,看到旁观者的行为,你接下来想怎么做?

    生4:我觉得很好玩,想继续欺负她。

    师:以1到10分计,认为自己接下来欺凌她的指数是多少分?

    生4:应该有8分。

    师:这位观察员同学,从刚才的雕塑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5:我看到当旁观者选择和欺凌者一起嘲笑陈念的时候,她接下来很容易继续被欺凌。

    师:你认为陈念接下来被欺凌的指数是多少分?

    生5:8分左右。

    教师总结:从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旁观者的表现往往影响着事情的发展。他们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和行为,有时,旁观者的冷漠、嘲笑往往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作为欺凌中的旁观者,我们应该如何做。

    设计意图: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所了解,思考我们要雕塑什么样的你我他,明确主题;分小组扮演不同类型的旁观者,引导学生发现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改变的意愿。

    2.重塑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电影片段里,作为旁观者,我们最想改变的是谁呢?

    生1:我想改变A同学,他如果不说那句话,陈念就不会被欺负。

    生2:我想改变陈念,她应该勇敢一点。

    师:下一个问题是,当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更能改变谁呢?

    生3:作为旁观者的自己。

    师:说得对,是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欺凌发生时,我们无法期待别人的改变或者很难去改变别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那么旁观者要如何做才能防止欺凌,达成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结局呢?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让我们来续写上一环节的故事,让旁观者改变自己的雕塑。先小组讨论,然后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身体雕塑。

    学生活动。

    师:这位旁观者,你现在在做什么?

    生1:我在安慰陈念,叫她别哭了。

    师:哦,我们可以安慰陈念(板书)。那这一组呢?

    生2:我在告知老师这件事,让老师来看看。

    师:嗯,这一组同学选择帮助陈念(板书)。其他的小组呢?

    生3:我跟A同学说你这样做不对,不能这样。

    师:这组同学选择制止和指责A同学(板书)。除这些帮助陈念的方式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索。

    教师总结:旁观者的行为改变以后,陈念和那个男同学的感受和想法有什么变化?他们接下来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马上跟随老师进入下一个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姿态或表情的改变来实现心中理想的故事结局;让学生认识到旁观者行为的重要影响,产生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

    3.探索

    师:我们延续上一环节中旁观者的行为,让身体“动”起来。雕塑师成为导演,我们来看一下旁观者作出改变后发生的事。

    学生进行心理剧表演。

    师:(问被欺凌者)当小组旁观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后,你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有了什么变化?

    生1:我感觉有人帮忙挺开心的。

    师:现在你会给自己的被欺凌指数打几分?

    生1:4分左右。

    师:被支持指数呢?

    生1:有7分。

    师:此时此刻A同学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2:他在想: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做呢?

    师:他会给自己的接下来的欺凌指数打几分?

    生2:3分。

    师:(问旁观者)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3: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大,很开心。

    师:(问观察者)从刚才的表演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4:旁观者去安慰了陈念,这不仅让陈念感到开心,还让A同学减少了欺负陈念的可能性,旁观者的作用不可小觑。

    结束语:作为旁观者首先要觉察自己的影响力(PPT呈现),对于欺凌者我们要勇敢说“不”,同时也要帮助和支持被欺凌者。同学们如果都这样做,一定会减少校园欺凌。

    设计意图:承接上两个环节的雕塑,采用心理剧技术,让雕塑“动”起来,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到旁观者在改变自身行为后对欺凌事件的影响,强化学习成果。

    【专家点评】

    随着校园欺凌主题电影的热映,这一常见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角色有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旁观者的态度及行为会影响校园欺凌事件的进程和走向。本节课将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角色作为工作对象,是因为旁观者往往被忽略。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旁观者影响,使学生在日后遇到欺凌事件时敢于说“不”,以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心理学专业技术,反复使用同一教学素材引发学生深刻的体验。

    第一,素材的持续性和典型性。反复使用高于现实却又来源于现实的电影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将简单的雕塑任务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旁观者的作用及行为方向,通过不同层次的探讨,完成了“情绪体验—认知领悟—改变行为—塑造未来”的过程转变。

    第二,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多种专业技术,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性。暖身活动中引入身体雕塑,让身体雕塑贯穿始终;运用心理剧技术,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发现旁观者在事件中的影响;同时团体动力的流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行为动机。

    第三,心理的安全性。身体雕塑和心理剧中利用了投射原理,让学生在降低防御的情况下表达真实的内心感受,实现了课堂的安全和自由。

    第四,教学组织的活动性。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暖身活动、观看影视片段、雕塑活動、心理剧四大类活动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每类活动都是通过问题探究,促进学生高度参与。带领学生进行行为体验,帮助学生改变认知,促使他们面对现实情况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点评专家(指导老师):刘衍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