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教育技术视角下教师信息技术 能力提升管窥*

    刘思来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极具现实意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极大丰富,也让教师选择信息技术的难度加大,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畏惧感;相关教师培训监督和激励机制也有待健全,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从极简教育技术视角看,优化培训方式、关注培训需求、精简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和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极简教育技术;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83-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 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出现使教学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手机到底要不要带入课堂?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模式,教师应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效率?在物质日渐优渥、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注意力反而容易被分散,最本质的需求反而容易被淹没和忽略,删繁就简,直面本质需求、保留核心信息的极简主义理念恰恰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极简主义是一战后在物质匮乏背景下的产物,虽然在很多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但是在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并不多。黎加厚教授认为,《马九克极简教育技术丛书》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上提出了极简教育技术的概念。笔者在CNKI对2010—202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以“极简主义”为主题检索,共1258篇;以“极简主义+教育”为主题检索,共13篇;以“极简主义+教育技术”或“极简教育技术”为主题检索,共12篇;以“极简主义+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为主题检索,共0篇。说明极简主义在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不够深入,而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从极简教育技术的视角,探讨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在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面临的挑战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目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关红梅、王林毅[1]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自身信息化观念滞后,积极性不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优化以及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待健全;王依杉[2]认为,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给教师带来如知识话语权、自身角色转变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现实挑战;唐烨伟、范佳荣[3]等人分析某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现存在信息化教学水平差异大、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薄弱、信息技术实现协同教研力度不够等问题。可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结合相关研究,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师的选择难度增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口耳相传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教师面对信息技术,由过去没有选择到现在选择太多而不知如何选择。海量教育信息与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给学习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海量的教育信息使得学习者的选择幅度加大,也会使人找不到有用的信息而出现和信息荒漠化同样的效果[4]。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力寻找和筛选有用的那一部分,也让很多教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另一方面,新世纪人类有种心理疾病叫“松鼠症”,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哪怕这些东西基本不怎么使用[5]。海量的教学资源和“松鼠症”带来的不满足感势必会使教师的选择过程更加困难。因而,如何恰到好处地选择当下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技术,将其整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变得比如何操作信息技术更为重要。

    2.信息技术并未得到充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萨尔曼·可汗[6]曾将上传到YouTube上的视频时长限制在10分钟内,而后得到广泛认可。早在1985年,便有一项对学生20分钟内记忆能力进行检测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到第15分钟时学生已经头昏脑胀了。1996年,印第安大学的Joan Middendorf和Alan Kalish在Na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um上发表的一篇报告表明:学生需要3—5分钟才能静下心来,在之后10—18分钟内精力非常集中,在此之后就会“溜号”。关于学生注意力的时长、变化和极限,这些试验结论前后一致,有确凿证据并从未有过反对意见,却未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对于这一研究结论的广泛应用,也是掀起翻转课堂热后才被熟知。可见,对于一项新技术、新模式或新研究,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给教育带来某种改变,除了教育自身的滞后性原因,教育的研究与应用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教育从来不缺研究成果,而是缺乏将这些研究成果常态化应用的人。信息技术虽然飞速发展,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却严重滞后于其他领域,教师信息技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待加强。虽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能直接代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2]。

    3.新时代对教师重新定位,而教师的精力有限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字化时代,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成了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设计者。一方面,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学生知识来源单一,主要是教师和教材,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来源多样化,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教师少,教师知识的话语权降低,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向学生灌輸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去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显然,教师的地位被重新定义,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及时转变自身角色与行为理念,这意味着高校教师要能以信息化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发掘、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3]。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在一些高职或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兼任教学之外的行政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这种情况下,选择简单易用的教育技术,教师学得会、用得好,并能迅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培训监督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呈两极分化情况。很多重点院校重视硬件设施配置,因此信息化硬件设施齐全,有专门的部门维护和更新;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相反,许多高职院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差,缺乏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师资力量薄弱。互联网上教学资源丰富,但适用和配套的资源并不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整体上来说,目前高校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低。在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培训的方式单一陈旧、流于形式,培训质量有待商榷。在培训监管上,培训完发了相关培训证书,培训就算完成了,缺乏培训质量的监控机制。在培训的内容上,培训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并未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停留在一些简单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训上,重点未放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上。此外,很多院校缺乏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氛围,缺乏培训质量激励机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积极性并不高。

    5.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对信息技术有畏惧感

    观念陈旧也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一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深层次认识,而是只把它当着一种有无皆可的辅助工具。总体而言,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巨大的误区,仅仅将信息技术当成了辅助应试的工具,而非是学习者认知的工具。有研究者曾对国内教育App进行了调研,发现排名前十的基本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级考试等应试App和背单词类语言记忆App,可见教育市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是把教学的呈现方式由黑板搬到了屏幕上,由满堂灌变成了电灌,谈不上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如果教师观念意识不发生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将信息技术培训视为“折腾”,有的教师甚至对信息技术还具有一定的畏惧感,自然更谈不上开展好信息化教学。

    三、极简教育技术

    极简主义[7]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由于经济危机资源匮乏,催生了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极简的思想来表现建筑的设计,随后被应用到了文学、雕塑、室内设计、服装等领域。因此早期的极简主义主要是用极少的资源来表现自然的感受,后来随着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念传播和发展,极简主义有了另一层含义:突出功能。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给师生在信息化教学的选择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极简主义这种主张去修饰化、注重功能和实用、删繁就简的理念非常具有借鉴意义。黎加厚教授将极简教育技术定义为: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倡导师生使用方便、实用、易学、易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技术[8]。焦建利[9]认为:“极简教育技术”就是那些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学得会、用得上、能减负、能提高师生创造性,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科技,即简单易用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笔者认为,极简教育技术是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一种理念或看法,也是教育技术的最终理想和追求目标,是一种倡导师生用精简便捷、突出功能和注重实效的技术或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学习过程或结果的理念。

    四、国内典型极简教育技术案例分析

    1.黎加厚例举的三个教学生活场景

    黎加厚教授在《极简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兴起》[8]一文中,例举了三个教学生活场景:首先是语音输入法。手机只需要下载输入法,就能够直接对着手机说话,同步成文字,教师无需每天频繁从事打字工作;其次是手机做笔记。识图取字可快速将图片上的内容转换成文字,微信笔记本随时可以记录需要记录的内容;最后是利用微信备课找资料。在微信的文章搜索框中,可以实时搜索相关的备课资料。

    2.吴善佳推荐的五个简单适用的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中学吴善佳[10]老师推荐了五个日常教育中的极简技术:①班级优化大师,用来管理课堂,记录、查看学生学习状态和反馈;②iTools、希沃教学助手等,主要用于手机投屏、手机遥控等;③做笔记的工具,幕布App、讯飞语音输入、传图识字小程序;④多媒体制作助手,利用美图、AUE、万彩动画大师等工具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⑤资料分享和数据统计方面的工具,如草料二维码、问卷星等,可简单快捷地进行数据统计,比纸质省时省力。

    3.郭鸿波分享的微信小程序和Zoomlt

    郭鸿波[5]认为,极简教育技术一要简单易学,二要讲究实用性。其分享了两个极简教育技术应用的例子,一是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主要用于布置和批阅作业、发布通知、反馈等;二是Zoomlt,一个功能很强的屏幕涂鸦勾画的教学演示工具,软件仅有223KB大小。

    4.李雨润的“教育技术微学习”公众号平台的应用案例

    河北师范大学李雨润[11]等人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教师专业课教学和教师培训。在教师培训中,第一课时先让培训对象关注公众号,熟悉环境,用问卷星进行需求和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为第二课时的培训设定作依据,然后讲解相关培训的基础知识,发送软件下载的链接。第二课时讲解常用的几个微课制作软件和基本功能,设计微课。随后将优秀作品挂在公众平台上展示,并将微课制作相关资源放在公众平台上,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除了以上案例,还有很多极简教育技术应用的案例,比如雨课堂、微信、QQ、钉钉等。其实,不管是以上案例中的软件、小程序,还是公众号,都有其共同的特点:①易学易用。教師容易学会,用起来方便快捷。②短小精悍,软件对硬件配置要求不高,体积小、功能强,而微信小程序根本就不占用手机内存。③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教育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以美图秀秀为例,其一键美化、一键抠图、拼图、加相框等简单实用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可见那些易学易用、短小精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便捷的信息技术,才具有生命力和生长力。极简教育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使用简单快捷而实用的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上几个特点。

    五、极简教育技术视角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路径管窥

    1.优化培训方式,消除教师恐惧感

    教师信息化培训应重视教师兴趣的培养,优化培训方式,消除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①教师培训重点的转移。教师培训的重点不应放在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上,而要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上。网上关于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视频和学习资源多如牛毛,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可以通过给教师分享优质的操作视频和操作手册等学习资料,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查阅操作手册即可,培训重点应放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让教师看见实际的效果。②开展基于案例的学习。以一些极简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优秀案例为依托,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媒体的选择,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让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③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教学的兴趣。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一是重视教师信息化意识的培养,二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培养教师的兴趣,消除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譬如,语音输入可以免去繁重的打字工作,使用备忘录能够随时随地记录所思所想,符合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征。④在培训中,应重视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师培训,让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对教育的变革作用,让教师从观念上发生改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育中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⑤避免使用灌输式的培训模式,应注意培训互动,增加教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教师切切实实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去。

    2.关注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极简教育技术意味着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教育中的“人”的转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要以人为本,把关注的视线从“技术”转向使用技术的“人”[8]。教师培训也应考虑教师的主体需求,并使这种需求从顺应到引领转变。教师培训应该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每个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设计能力并不相同,培训诉求也不一样,培训的内容应该考虑教师的需求,以需求作为调整的依据。首先,在培训之前,应调查教师的培训需求,教师目前信息技术能力如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而不是给什么样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因为培训效果不在于规模和频率,而是取决于是否对症下药,满足教师的实际培训诉求。其次,教师应提高问题意识。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验证问题,在不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才能得以提升。教学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只有教师根据实际问题,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教学需求和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此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最后,开展基于问题的培训。基于问题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同样可以用于教师培训[12],在线上开展信息化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知识的培训,线下直接指导教师进行微课制作、信息技术相关问题的答疑解惑、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实践内容,实时解答教师问题,实施有效翻转。

    3.完善培训监督和管理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极简教育技术不仅是选择简单快捷、易学易用的技术,还应重视效果。教师培训本身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的创造性活动,可使用一些极简教育技术来开展,同时保证培训质量。目前,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质量监督体制,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质量有待提升。因此,应完善教师培训体制,建立评价体系,提高培訓质量。首先,完善培训管理和监督体制,使培训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走过场,签签到、拍拍照、领领证就完成了。其次,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将信息化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从上而下形成一个引导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次,设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师的参与和实践,对于培训作品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第四,给予将培训所学用于教育教学中比较出色的教师一定奖励,对信息化教学开展比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让更多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来。最后,根据学校的情况,利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通过开展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构建信息化教学氛围,增加教师的参与性,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和设计能力。

    4.重新定位信息技术中教师的角色,精简培训内容

    在教师培训中,排斥信息技术的情绪在部分教师中弥漫,将培训视为“折腾”,将信息技术视若“猛虎”,恐避之不及,这就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培训是不简的,甚至是繁难的、存在问题的,而且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信息技术朝着一个平民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简单将是一种趋势。换言之,教师培训并不是把广大教师培养成工程师,软件、硬件和网络样样精通,还具备设计和开发能力,而是有限的时间将教师培养成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此外,培训过程中应精简培训内容。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信息技术都给教师培训一遍,也不是要把每种信息技术所有的功能都要培训一遍,培训内容太多和时间太长反而会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而应根据前期的需求调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易学易用的信息技术,保证培训质量。当然,精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删减,而是具有高度的凝练之美[13]。最后,应重视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数量和培训的时间,重视“米勒—考恩定律”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运用。

    5.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使用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对学习的目的、所需学习的知识、对组织的期望等有着共同理解[14]。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强调教师学习共同体,旨在借助教师“校本研修”合作研究体制的形成,使得每一个教师能够分享他人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共同创造理想的教学模式[1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界限,并不局限在一个实体的班级、一个学校。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自发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分享教研经验和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一些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分享给其他教师进行学习和观摩。一方面可以促进教育研究成果和一些极简教育技术典型的案例在教师中的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