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祖辈家长沟通共筑家园共育桥梁

    刘树红

    祖辈家长是除父母之外孩子们的精神依托,虽隔着年代,却阻隔不了爱孩子的相同的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父母的有限精力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老人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每天与教师打交道的“银发一族”越来越多。例如,我班有一半的孩子由老人接送,有1/5的孩子晚上和老人一起睡,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家长工作大多由老年家长参与,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也大多由老年人作为家庭代表来参加。鉴于此,如何做好幼儿园老年家长工作,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向大家分享与祖辈家长沟通方面的经验及感悟。

    案例一:对教师缺乏信任,千叮咛万嘱咐

    明明小朋友属于过敏性体质,季节性变化以及花粉都会引起他过敏。前阵子,明明感到眼睛痛,经检查是眼睛怕光。于是,奶奶想让明明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但又担心耽误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活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奶奶还是把宝贝孙子送到了幼儿园,同时带来了孩子的“武装设备”:口罩、墨镜、太阳帽等。离开前,奶奶再三叮嘱:早操和户外活动时一定要为孩子戴上口罩、墨镜和太阳帽;口罩放在孩子的口袋里,墨镜和太阳帽放在写字台上……

    三位教师谨记奶奶的嘱托,唯恐疏漏了奶奶交代的任务而让其产生误会,并为此特意设置了闹钟,每天定时提醒。教师还特别关照明明:“到了户外,别忘了提醒老师为你戴上口罩和墨镜。”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总算没有出现差错。

    最初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奶奶又有了新的担忧:“明明特别能喝水,喝不上水就容易生病。”于是,每次孩子入园时,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教师多提醒孩子喝水,有时还会打电话提醒。这时,教师会向家长解释:“孩子日常喝水的量是足够的,我们也会经常提醒孩子喝水。”尽管这样,奶奶还是觉得孩子喝水少了。为此,我们三位教师商量,讓明明从家中带一个小水杯来,和教师的水杯放在一起,只要教师喝水,就会提醒孩子喝水。因为小水杯是透明的,我们能够叮嘱并观察孩子是否喝到足够的量。此外,每次放学奶奶来接明明时,我们都会尽可能详细地为其介绍明明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尤其是一些细节,如孩子当日的饭量是多少、喜欢吃什么、一天喝了多少杯水等,并对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给予赞赏与表扬。看到教师如此真诚地关心孩子,奶奶总会不好意思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现在孩子喝足了水,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我就放心了。”奶奶逐渐信任了我们,对教师工作感到满意,对教师的嘱托和要求也越来越少,为我们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打下了基础,建立起坚实的和睦、友好关系。

    面对像明明奶奶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理解祖辈疼爱孩子的心理,俗话说“隔代亲”。此外,平日里是奶奶在细致入微地照顾孙子的生活起居,当孩子进入陌生环境,离开了奶奶的视线时,就容易产生家园间的不信任感,奶奶会惦念:孩子吃饱了没有?睡觉睡得好吗?有没有经常喝水?……

    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把精心照顾幼儿生活起居这件事作为获取祖辈家长信任的突破口。在日常工作中,对祖辈家长的叮嘱,教师要谨记于心,把工作做细。教师也可以利用孩子入园和离园时间,主动详细地为祖辈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及游戏情况,并根据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消除其疑虑和担忧等心理,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细心关注与尽心关爱,从而赢得祖辈家长对园所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案例二:重视知识培养,忽视其他方面发展

    成成小朋友的妈妈在异地工作,成成从小就由奶奶带着。奶奶是退休教师,比较注重孩子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奶奶的教育下,成成确实比同龄孩子瞳得更多,视野更开阔。记得在讲述“二月二爆金豆”的由来中,教师在提及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时,全班只有成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答案。在佩服成成知识丰富的同时,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和动作发展上相较同龄孩子偏弱。具体体现在:孩子挑食,吃饭时饭粒撤得到处都是;不会自己叠被子;对拍球、转呼啦圈不感兴趣,其他孩子已经在玩花样拍球了,成成还不会连续拍球……为此,教师利用入离园时间与成成奶奶交流,反映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及动作发展方面的状况,但奶奶总是不以为然。

    在成成奶奶的眼里,自己的孙子是“最棒、最能干”的,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无所谓。面对像成成奶奶这样的家长,我们除了沟通交流,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穿衣服、叠被子”比赛、“运动技能大比拼”等,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以此慢慢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活动中,奶奶真实地感受到了成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诚恳地说道:“成成的运动和自理能力确实弱,希望老师多关注他、教导他,我也会在家里让他多锻炼,争取赶上其他孩子。”

    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家长自然而然地从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横向比较,切实地认识到了自家孩子的不足,产生奋起直追的念头,从而为教师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家园共育得以同步开展,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全面而整体的发展。

    案例三:只顾接送孩子,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

    航航小朋友的爸爸在外地当兵,妈妈在保险公司上班,经常外出讲课、跑客户,工作比较忙。航航由奶奶带着,每逢需要家园配合的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家长不了解或配合不及时等状况。例如,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时,其他小朋友的资料都搜集齐了,只有航航没有提供;要求统一着装时,航航总是不能按要求着装;甚至,在缴纳学费这件事上都不及时。经教师沟通发现,原来孩子的奶奶没上过学、不识字,看不懂家园栏里的内容,也不会使用微信;教师发到班级群里的通知,也因为其他家长回复的信息多而被航航妈妈忽略,无法及时告知孩子奶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本着对幼儿、对家长负责的态度,从关注孩子的实际和理解家长的角度出发,采取多重、立体式的家园交流方式。例如:每当遇到集体活动需要统一服装、部分活动要求提前入园等情况时,便以口头形式告知航航奶奶;遇到主题活动需要搜集相关资料等奶奶无法办到的事情时,除了在班级群发送相关要求以外,教师还单独给航航妈妈发一遍信息,叮嘱妈妈和孩子一起搜集整理。此外,教师还经常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奶奶交流,让奶奶认识到,自己虽然可以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却不能代替孩子妈妈的陪伴;教师还通过微信发送航航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或视频给航航妈妈,让其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通过不断交流让其意识到,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忽略了孩子,有时间应多陪陪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航航奶奶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接完孩子就回家,而是主动询问教师有没有需要家长做的事情。航航妈妈也尽量挤出时间陪伴孩子,还参加了园里的开放日和亲子活动,主动和教师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及行为习惯等,家长和教师的心更贴近了。

    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密切交流增强了家园联系的纽带,提高了家长的认识,推进了家园共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案例四:重视孩子教育,积极配合班级工作

    当然,我们也不乏懂教育、与时俱进的祖辈家长:他们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主动与教师交流,了解孩子日常在园点滴;注重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及时与教师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积极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等等。

    菁菁爷爷是一名种地行家,在班级开展的种草莓活动中,他主动申请为孩子们讲解种地时需注意的事项,并带领其他年轻家长一起,帮助孩子们翻地、挖坑、栽苗、浇水。在菁菁爷爷有条不紊的指导下,我班种的草莓苗成活率很高,长势非常好。到了收获的季节,孩子们都吃上了新鲜的草莓。

    在少儿春晚节目《花猫照镜子》的排练和準备过程中,裁缝师傅认为缝制花猫的耳朵、尾巴太麻烦,不愿意制作。于是,贝贝姥姥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发挥其裁剪、缝纫的优势,为班级16位小朋友的服装缝制上了猫耳朵和尾巴。教师和孩子们精心排练,家长配合制作精美、逼真的服装道具。最终,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县级一等奖。

    在“祖孙同乐过重阳”活动中,哲哲爷爷主动为孩子们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此,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美,还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以及家长论坛上特别注明,感谢祖辈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研究表明,教师适当的夸奖与赞扬,不仅能让祖辈家长心情愉悦,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更是从正面肯定了祖辈家长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在教育孙辈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在和祖辈家长沟通交流时,我们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与恒心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班级各项工作也得到了祖辈家长的充分支持,“银发一族”成为了我们宝贵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祖辈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经验才能得以施展,价值得到体现,更让孩子们对爷爷奶奶多了—份了解、尊重与喜爱。如此,教师、孩子和家长和谐融洽地快乐相处,共同搭建了一座家园共育的桥梁,让班级工作一步—个脚印地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