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互:解数字化学习中异步交互缺憾之策
吴兴华+张仕华
【摘要】异步交互作为数字化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交互方式,但在时空性、交互渠道、交互内容和交互反馈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与缺陷,导致数字化学习的“情感空白”,影响数字化学习的交互效果和学习成效。情感交互从情感的特质和情感功能切入,弥补由异步交互所致的“情感空白”。数字化学习应融合情感交互,采用O2O学习法和p2p学习法等方式,增强教学临场感,促其更趋合理,更高成效。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情感交互;异步交互;O2O学习法;P2P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7-0036-04
如何让学习者更加自信、快乐、无孤单地学习,激发学生长效学习兴趣,持续关注数字化学习,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热点。
一、异步交互:完美or缺憾
异步交互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使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摆脱时空间限制,使整个交互过程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具便捷性和操作性,凸显出异步交互在数字化学习中所呈现出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时间错位、非实时性,给予交互双方充裕的反馈时间。学校的教学方式具有实时性特点,它要求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提问和交流时及时给予答复,而这一答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回答仓促、考虑不足等诸多问题,而数字化学习中的异步交互却能够较好地规避这一情况,允许交互双方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有足够的反馈时间对问题消化透彻、准备充分、回答完善,推进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异步交互的时间错位、非实时性能够很好地为数字化学习者提供优良讨论平台,提升学习质量。
其次,不受空间限制,学习空间可自主选择、安排。无论是以人与人之间同步交互的传统教育,还是以人机对话的异步交互的数字化学习,都必然依托于某一空间平台。但与传统教育的固定式、单一化空间布局结构所不同的是,依托于异步交互的数字化学习在物理空间上并不受到严格限制,只需要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即可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空间选择上也存在更多选择,如微信、QQ、BBS等都是目前活跃度较高的数字化学习空间。
再者,交互双方地位均等,营造平等的交互氛围和平台。在数字化学习中,一方面由于整个系统的开放性特质使其支持多人同步交互,共同学习;另一方面又由于整个交互过程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就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师生地位差异的问题,反而能够更容易构建平等的交互地位,营造出交互双方相对平等的交互氛围和平台,促进参与各方的思维交流和意义建构。
最后,学习过程有“记”可循。构建基于异步交互的数字化学习依托于网络媒体的特性,将整个交互过程都能够按照一定线索加以记录和保存,这既可以让交互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对方的问题拓展思路和演进逻辑,也更加有利于参与者回顾、检视、整理、修正自我观点,为学习过程提供完整“历史笔记”。
数字化学习通过发挥异步交互的优势和特性,使整个交互过程得以顺利展开。但反视数字化学习就会发现其文本式、人机对话式交互方式并不尽完美,它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缺憾。
首先,交互轨迹延长,消磨学生对焦点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出现交互主题涣散、效率低下等问题。异步交互给予了交互双方充裕时间进行思想交流,这一方面让交互双方观点更具参考价值,但另一方面却延长了学习主题的交互轨迹,逐渐淡化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对同一学习主题的探讨热情和兴趣。此外,当学习主题无法成为交互双方稳定的交流主线索,其他主题信息便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和余地,导致交互主题不集中,交互内容偏离,交互效果不理想等诸多状况。
其次,基于静态固化正式信息的交互方式,虽统一了信息传达“口径”,但难以完整、全面传达教育者所要表达的和学习者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维度信息。异步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主要依托静态固定信息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但问题在于信息传达不单单限于静态固化正式信息的表述,也大量蕴含在其他非正式信息表达的方式方法上,如看到的(面部表情,手势),听到的(声音的大小,音调的变化),感觉到的(触摸,握手),闻到的(气味)等等。单向度倾向静态固化正式信息的传达,忽略其他信息的展现,缩窄了交互双方信息输送通道的“口径”,使信息传达难以做到完整、全面。
再者,功利化学习,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悟,使数字化学习“人情味”淡薄,交互关系不稳固。异步交互的数字化学习相比于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的专注性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即学习知识、获取文凭等,并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学习取向。这一现象的出现,有部分原因在于异步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强调知识交流,忽略了师生、同学等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情感融入,使整个交互“人情味”淡薄,较难持久、稳定地维系交互双方关系。
异步交互的数字化学习的重知识轻情感的价值取向既塑造了其广泛布局的良好局面,也导致了数字化学习出现的系列问题。归结上述诸多缺陷与不足,数字化学习的核心问题在于其出现的“情感空白”。情感在交互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其所产生的能量和价值不能简单以量化的方式呈现,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剖析和解构其对于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情感交互:离场or在场
要弥补异步交互式数字化学习的“情感空白”,必须审视情感交互对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意义,以情感交互的“在场”替换原本的“离场”状态。分析情感交互之于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了解情感及其所蕴含的特质。情感有别于情绪的核心差别在于情感最大限度地剥离了生物属性,是倾向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体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满足体验中,情感所富含的互通性、平等性、情境性等特质得以展现。互通性表现为情感双方的交换关系,情感并非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付出与收获的双向度互通。情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属于特殊性存在,要实现特殊资源的互通,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双方持续性地付出各自的普通资源,从而建立起足够的情感基石,以此换取对方的情感。①其次,平等性②体现在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之中。在情感互动中,互动双方均付出了相对对等的热情和理解,也同样能获取相对对等的情感收获。只有互动双方达到付出与收获的总体均衡,即平等,才是情感维持的重要支撑。再者,情境性指情感的发生与发展惯性地发生于一定情境之中,即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影响内部情感的触动,通过改变场景或对场景的认知,情感可以得到强化或削弱等。情感所具备的互通性、平等性、情境性等特质,在于将人际关系不断联系紧密,并搭建起超脱于物质层面的情感“对流”,这正是数字化学习的“情感空白”问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可见,建立在情感特质基础上的情感交互与数字化学习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情感特质透射出情感交互对数字化学习具有理论层面的实用价值,而情感在情感特质基础上所发挥出的显性与隐性功能,则直接指明情感交互对数字化学习具备应用层面的功能意义。显性功能主要是指从情感的特质直接牵引并剥离出的情感功能:情感的互通性使情感交互赋有疏导功能,即通过交互双方的“互通有无”,使交互一方增加对另一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如若将情感交互的疏导功能附加在数字化学习中,则将提升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扩展,增进教学内化过程;情感的平等性使情感交互具备协调功能,使情感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促进交互双方的人际效能。从数字化学习过程视角切入,将表现出师生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互相尊重和信任、相互同情与理解,对数字化学习效率的提高铺设情感根基;情感的情境性使情感交互掌握感染功能,对交互的对方施加情感迁移和影响效能。之于数字化学习而言,利于教师将自身对学术的热情和激情转移、嫁接、感染给学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本文作者在开放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开放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化明显。总体来看,获得为求职或职务晋升(提职、晋级、转行、应聘、招考)等所要求的学历文凭的比例最大。
但情感交互的功能并不只有显性功能,延伸、升华情感交互的显性功能,将发现情感交互尚具备更多的隐性功能。包括有:首先,动力功能,指随着情感的渗透将不断影响和增强交互双方的行为动力,提高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感。通过对学习动机表现调查,发现开放学习者学习动机总体上不强。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听课的热情、激情不够;上课常有迟到早退的现象、缺课尤其严重;相当多的学习者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功课;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讨论学习问题的不多。其次,强化功能,指基于情感的奠基所产生的对行为的巩固、强化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稳固、强化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框架与内容;再次,信号功能,指通过非言语信息获取其他隐藏性信息的功能,有助于师生间的顺畅、无障碍交流;最后,迁移功能,使对方受情感因素影响,将教师对知识的情感迁移至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之上,使数字化学习效果获得显著提升。③
情感交互依托情感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及其伸展出的显性、隐性功能,对于在虚拟空间将教学实践简化的数字化学习而言,是最具弥合性的存在,其对于当前异步交互所带来的数字化学习“情感空白”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人性层面而言,将情感注入虚拟网络,本身就是将科技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具体体现;而从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效果看,情感交互的参与无疑将提升整个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情感交互不能一直在数字化学习之中处于“离场”状态,“在场”才应该成为其常态。
三、数字化学习:坚持or改变
数字化学习丰富了现代教育理念,扩展了教育边界,把“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梦想变为现实可能,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将这一理论构想推广实践,数字化学习的形式日益推陈出新,理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异步交互为主导的数字化学习业已形成其较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和发展思路,也取得了目前不置可否的局面和成绩。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认识到数字化学习本身固有的缺憾和不足,其异步交互短板尤为明显。因而,我们应因势利导,既要坚持,更要改变,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将“互联网+教育”在现实中国扎根并结出硕果。
(一)增加交互渠道和方式,搭建情感连接平台
情感连接的基础在于对交互双方的关注和了解,当交互双方能够凭借各种交互渠道和方法清晰掌握对方特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时,便能够在自我意识中构造出对方的概念形象,不断将对方具体化、细致刻画,从而逐渐搭建起双方的情感桥梁。在数字化学习中,就要求作为交互双方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要让教师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突破传统藩篱,以朋辈心理接触、接纳学生,并寻求与学生学习之中和之外的各种互动、交流,增进认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各种交互渠道和方法使学生对教师形成形象刻画、意念构造,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以及概念触感,使原本虚拟化的学习过程不断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产生对教师、课程的深层次情感。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链接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渠道和方式,它起着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交互双方两点,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直线。具体而言,需要关注学生群体比较热衷的社交渠道和方式,如微信、微博、BBS论坛、社交群等,借助这一类型热门社交工具,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直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线索。
(二)健全学习支持体系,增进情感扩展与内化
搭建在虚拟网络上的情感本身就存在其脆弱性,若无持续的、完整的情感刺激与强化,这种有助于数字化学习效果提升的情感交互便会出现淡化、弱化倾向。为了稳固好交互双方的情感交互,也为了能够使交互双方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内化,让情感交互更有助于推动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就要求数字化学习管理者构筑其对学习者的全方位、完整化、高效率、重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④如建立简明、实用的在线学习网站,及时更新论坛主题动态,快速回答学生学习疑虑,高效提供学习所需资源,便捷搭建师生间学习互动,个性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等,让学习者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字化学习的便捷性、及时性、人性化及其中所饱含的情感流露,激发和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维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将学生原本的被动式学习动机逐渐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动机。
(三)O2O结合,以P2P构建情感归属
异步交互式数字化学习基本都依存于虚拟网络平台,将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交互双方连接在一起,较难产生并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情感,而情感交互对数字化学习所注入的情感也同样存在一定问题,即连接平台依旧是虚拟网络空间。这样的情感搭建基础缺少一定现实实践的交互过程和交互事实,其所产生的情感对数字化学习形成的效用是有限的。要更深一层次地增进师生间、学习者间情感,促进数字化学习的高效运转,则需要将线上的情感交互与线下的实践过程相融合,开展线下学习交流活动,将网络层面的虚拟情感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具体化、事实化,不断稳固和促进交互双方情感,提升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P2P学习法和O2O学习法。
1P2P:情感交互之抓手
P2P即Peer to Peer的简称,peer指(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伙伴等,P2P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它属于计算机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名词。它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它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环节,为交流双方提供更大的便利。
数字化学习中的P2P学习法可以一点对多点或是多点交互,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反馈交互信息和情感。教学全过程中的师生、师师以及生生之间随时实现互动交流。P2P学习法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通过点对点的情感交互,缩短了情感交互距离,浓缩了情感交互空间,让情感交互从一种浅表性泛泛而谈的交互转变为深入的个性化交互,交互中充分体现了个体情感差异性。它使千人一面的情感交互转变为一人一面的交互,使批量式交互转变为定制式交互。这种点对点的交互缓解了人机之间的无情冷交往,增强了交互中的即时人文关怀,通过交互,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2O2O:解异步交互之良药
O2O一词来源于电子商务领域,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或线上/线下),它将线下(离线)的商务消费机会与互联网线上(在线)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了线上购买,线下服务。
数字化学习,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将线下面对面的教学与讨论和线上数字化学习整合在一起,形成O2O学习法。O2O学习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线上P2P式情感交互:它通过微信、QQ等及时移动通讯工具,实现点对点即时情感交互。(2)线下P2P式情感交互:它通过线下面对面交流沟通和讨论,实现即时情感交互。(3)线上线下P2P式情感交互:它把线下问题延伸到线上,如一些发散性、拓展性问题;或者把线上问题导入到线下交互,如逻辑性、思辨性问题。
O2O学习法中的线下面对面教学与讨论可提供师生见面交流沟通的机会。教师以不同教学情境现场组织教学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情感作用,增强教学临场感。O2O学习法中的线上数字化学习可让学习者及时得到相应的教学支持,扩展学习视野,更快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我们可以采用“O2O三分学习法”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即1/3的时间用来面授教学,1/3的时间用来面对面的交流讨论,1/3的时间用来网上数字化学习。力求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实践中,国家开放大学下属各分部的本专科专业正在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本科专业采用1+1模式,即1次面授教学加1次网上教学,轮流进行;专科采用3+1模式,即3次面授教学加1次网上教学,轮流进行,把数字化学习与面授对接,实现数字化学习落地。
【注释】
①[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2.
②郭景萍,情感的互动特质:交换、沟通和平等[J].江汉论坛,2007,(9):138—142.
③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22—529.
④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4,(3):47—50.
【参考文献】
[1]吴兴华.网上数字化学习中的教学临场感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2]刘国良.远程网络教学交互性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12).
[3]曹卫真.网络教学特性与网络学科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6).
[4]罗明.利用视频会议技术开展点对点远程教学[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
[5]张雅军.电大形成性考核教学体系中“点对点”学习模式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4).
[6]刘越,李华,马丹丹.多媒体网络教学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
[7]司存瑞,苏秋萍,黄希敏.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影响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12).
[8]吴兴华.基于结构方程的开放大学网上学习满意度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