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

    朱文逸

    

    

    

    〔摘要〕选取江苏省某乡镇小学230名小学生,探讨其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农村小学生的积极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自立水平与积极友谊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友谊质量和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3)积极友谊质量在自立水平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孤独感;农村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18-04

    一、引言

    自立根植于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自立是个体摆脱过去依赖的东西,自己行动并对其意愿和行为负责的过程[1]。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概念,自立不仅强调自我依靠,而且强调人际联结,暗含相互依赖的因素[2]。小学生自立水平的发展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人际交往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自立发展水平与认知方式、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自我延迟满足、父母养育方式、早期的亲子依恋状况等均存在密切联系[3]。王杰[4]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立行为水平与友谊质量之间关系密切,自立总分与积极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儿童间的友谊是彼此在相互喜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双向平等、亲密持久的特殊同伴关系[5]。友谊质量是评定人际相处、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健康人格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于海琴、周宗奎[6]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因素分析法,发现小学生的友谊质量可分为亲密、安全、陪伴分享、肯定价值和冲突五个维度。研究发现,儿童友谊质量与自我概念、情绪控制、亲子依恋、社会适应等方面均有紧密联系。吴莉娟[7]、刘洋[8]的研究均表明,友谊质量与孤独感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当个体的人际关系达不到先前预期时,就会产生孤独感[9]。作为个体适应情况的指标之一,孤独感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一种很普遍的体验。研究发现,孤独体验在青少年时期最常发生。暂时性的孤独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但经常性的孤独体验可能会引发情感障碍,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技能、问题行为、人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与儿童的孤独感有关[10]。帕克和阿舍(Parker & Asher)曾提出友谊质量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所感受到的孤独感水平。

    综上,自立水平与友谊质量存在显著相关,友谊质量能影响孤独感体验。虽然有分别针对自立水平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两者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索,也鲜有学者专门探讨自立水平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预探讨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帮助教育者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关注,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维护良好的友谊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苏省某乡镇小学二至六年级共23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30份。施测方式为班级团体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207份。其中男生105人(50.7%),女生102人(49.3%);二年级40人(19.3%),三年级41人(19.8%),四年级37人(17.9%),五年级43人(20.8%),六年级46人(22.2%)。

    (二)研究工具

    1.儿童自立行为问卷

    采用凌辉编制的“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量表”[11],共49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该问卷包括领域与功能2个维度:领域维度包括一般自立、学业自立、社会自立、日常自立、道德自立;功能维度包括自我行动、自我决断和自我负责。本研究并未对各维度一一分析,而是采取比较总分的方式进行整体分析,对反向计分项进行处理后,总分越高说明自立行为水平越高。本次研究测查的一致性α系数为0.78。

    2.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周宗奎编制的问卷,是40项“友谊质量问卷”(Parker & Asher编)的简表[12]。该量表评价儿童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共18个项目,选用了原量表六个友谊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沖突与背叛)中负荷最高的三个。冲突与背叛作为消极的维度,其他五个合而为积极的维度。本次研究测查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积极维度的一致性α系数为0.76,消极维度的一致性α系数为0.77。

    3.儿童孤独感量表

    采用阿舍(Asher)制定的“儿童孤独量表”,适用于小学生[13]。包括16个孤独项目(其中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让被试回答时放松一些),采用5点评分。总分I>46即存在孤独感,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本次测查的一致性α系数为0.75。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二年级因阅读能力有限,施测时由班主任口述指导语和题目并进行相应解释,带领学生填答问卷。其他年级均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一名老师作为辅助,采用统一发放、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施测,整个施测过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所得最终结果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利用PROCESS进行检验(重复抽取样本5000 次),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中不含0则表示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显示,和中间值相比,农村小学生的自立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196.5630),总体友谊质量良好。对人口变量进行检验,发现积极友谊质量(F=5.44,p<0.01)和孤独感(F=1.24,p<0.05)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

    由表2可知,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与积极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0.27**),与消极友谊质量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0.25**,-0.41**);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0.44**);消极友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0.19**)。综上,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友誼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Bootstrap法进一步检验友谊质量在自立水平和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及图1。以积极友谊质量为中介变量时,自立水平能通过积极友谊质量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水平,置信区间为[-0.101,-0.026],不包含0,中介效应(-0.058)显著存在。因此,积极友谊质量在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农村小学生自立水平、友谊质量、孤独感的年级差异

    农村小学生的积极友谊质量总体随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小学中低年级(二、三、四)学生的积极友谊质量普遍低于高年级(五、六)学生。移情在小学阶段有所发展,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逐步学会恰当地回应同伴的情绪情感。而高年级学生与伙伴交往的时间更长,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朋友之间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逐渐形成更亲密的友谊关系。

    在孤独感水平上,高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强度要低于中低年级学生。鉴于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一种主观体验,个体特征和认知因素会影响孤独感体验[10]。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发展,其孤独感水平也可能会随之降低。

    (二)友谊质量在自立水平和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对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立水平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显著,自立水平也可以通过积极友谊质量来间接影响孤独感水平,所以积极友谊质量在自立水平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小学生自立水平的发展,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立水平越高的儿童,适应能力会更强,与同伴相处时技巧更多,人际关系更加融洽。随着积极友谊质量的提升,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也就下降了。

    (三)教育启示

    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的首要老师,应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好品质,给他们更多与社会互动的机会,锻炼孩子自主判断、主动负责的能力。同时,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想法、行为习惯等,合理倾听,长久相伴,给予孩子温馨的成长环境,这是减轻孤独感的重要法宝。

    在学校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创新教育理念,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行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以合作促交流,帮助他们学会与同伴建立积极的友谊关系,从而减少孤独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夏凌翔,黄希庭.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J]. 心理学报,2006(3):382-391.

    [2]夏凌翔,黄希庭. 我国的自立人格与西方的独立性人格的区别[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38-44.

    [3]叶盈. 我国关于自立的心理学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4):197-198.

    [4]王杰. 小学生自立行为水平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杨丽珠,徐敏,马世超. 小学生同伴接纳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友谊质量的多层级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2012,35(1):93-99.

    [6]于海琴,周宗奎. 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 心理科学,2004(1):143-144.

    [7]吴莉娟,王佳宁,齐晓栋. 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5):372-377.

    [8]刘洋. 小学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关系的元分析及干预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9.

    [9]李传银.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8(3):79-81.

    [10]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 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7(1):101-107.

    [11]凌辉,黄希庭. 6至12岁儿童自立行为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6(4):937-940.

    [12]周宗奎,李萌,赵冬梅.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交叉滞后研究[J]. 心理科学,2006(5):1071-1075.

    [13]吴立奇. 小学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及其与同伴关系、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徐州,221116)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