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管先海 李兴利

    李兴利(焦作市档案馆):日前,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济源市档案馆承建的“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榜上有名。此次命名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7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新时期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沙龙,请各位同行结合修订后重新发布实施的档案行业标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DA/T34—2019),谈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郭东升(临清市档案馆):济源市档案馆创建的“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获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可喜可贺。《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在顶层设计上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关、引路,可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每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职能之所在,其称号为中宣部所命名,是每个档案馆、每个档案馆人的职业梦。

    余厚洪(浙江丽水学院):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说,首先需要有对应的“教育资源”。档案馆里,通常有丰富的馆藏,其中藏有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档案史料,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无论是馆内办展览还是网络展示,都可以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浙江丽水今年开展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活动,当地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很好地利用了浙西南革命历史资源,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有“米”,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刘艳茹(濮阳市档案馆):我认为档案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要有储备丰富的系统的教育资源。要把馆藏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把碎片化的档案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习与借鉴。二要办好一个高水平的档案展室。档案展室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课堂,要利用馆藏,围绕主题,精选史料,辦好展览,集教育性与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展览要突出档案特色,尽量展示原件或复制件。三要编写出一批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资料。要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紧贴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编写出一批具有教育价值的文献资料。四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把参观人员请进档案馆,还要让展览积极走出去,把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办成流动的、动态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课堂。如2015年濮阳市档案馆举办的抗战胜利70周年展在市中心广场展出,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

    梁艳丽(新乡市档案馆):档案馆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选好主题。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创建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集中展示了愚公移山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下创造的光辉业绩。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档案馆馆藏数量、载体形式、结构不同,每次活动的主题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但根据当地特点、举办活动前社会形势的发展与群众的期盼,结合馆藏,首先确定好主题是相同的。二是采取适当的形式。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双向互动交流反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现场观看固然不错,线上浏览的随时、随意、随性、便捷更人性化。三是拓宽“请进来”的范围,深化“请进来”的内涵。能否请进来专家——包括档案界、历史界、计算机专业等领域专家来讲解呢?四是迈开“走出去”的步伐,放大“走出去”的影响。守着档案馆的一方小天地,失去的就是档案发展的大空间。我们不但要善于汲取档案里的营养,提炼档案中的精神,而且要善于讲好档案中的故事。

    孙大东(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非常赞同梁艳丽深化“请进来”的内涵的观点。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角度而言,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应更强调内涵建设。过去我们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方式就是带学生去参观展览,但这种方式产生的效应较为肤浅且很难持久。我想在展览之外,我们档案部门可否多请一些英雄模范、当事人现场做报告或讲解,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录视频播放,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大一些、更深一些。此外,我们在选择展览主题或材料的时候可否尽可能地接地气一些,即多选择“小人物”“小事件”的主题和资料,以小见大,这样学生或普通市民也会感觉更亲切一些。总之,我个人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应多考虑一下普通民众的情感需求和兴趣偏好。

    程媛媛(焦作市档案馆):我认为想要建好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做好五方面的“基地+”,用好馆藏资源。一是“基地+精品展览”。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是主要活动形式,但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档案馆的独特优势,做好精品陈列和品牌展览。二是“基地+热点编研”。基地要配以与其精神、内容、形式可以相得益彰的档案文化产品,在编研上可以契合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或者地方的重要节庆活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馆藏档案为依托,编研开发档案精品。像济源档案馆编研的《伟大的力量——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画册就被作为公务礼品用来传播济源的城市精神。三是“基地+媒体宣传”。现代媒体,特别是融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传播便捷的特点,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可以和媒体开展联盟,搞好合作,灵活借助媒体的力量,讲好基地精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四是“基地+网络推广”。在做好实体基地的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开展网络展览、移动客户端展览甚至5G时代的虚拟展览等等,让数字档案资源的魅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平台熠熠生辉。五是“基地+民生活动”。基地宣传教育活动除了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之外,更应该围绕民生开展共建活动,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盐城市档案馆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的“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人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孩子,甚至辐射教育他们所在的家庭和亲人,把“基地”的教育资源送到更多的人身边去。

    何思源(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受众的角度来考虑建设问题。就个人而言,现在看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刻板,多为“文字结合图片”的形式,并在展厅摆放部分实物。若想改进现状,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资源建设。最近在调研某事业单位时,他们表示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素材,档案征集工作并不顺利。另一个是增强体验感。从受众角度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东西往往是有强烈代入感的事物。例如,上海市的孙中山故居,保留了孙中山当时生活的痕迹,部分物件的摆放、设置和当年一模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场景,那种代入感、场景感就体现出来了。

    黄琥(中原油田分公司档案管理中心):档案馆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受到普通百姓的追捧和喜爱,可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把展览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档案馆可以选好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把档案展览搬到学校、机关、闹市、广场、乡村,甚至旅游景点去,学生开班会、老人遛弯、市民逛公园、年轻的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路过“档案文化长廊”,总有机会驻足看两眼,俗话说一眼万年,潜移默化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就撒播下来了。二是讲老百姓爱听的故事。档案人要拿出匠人精神,身居陋室穿珠衔玉,把散乱的资料整合起来,取其精华与灵气,像讲述自己家的事一样,将难忘的历史瞬间生动呈现。像济源市档案馆与报社、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寻找当年的“铁姑娘”》《新旧照片看济源》,如此接地气、暖人心,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怎能让人不爱它。三是把展览办在老百姓的手掌心。媒体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一部手机走天下已不是新鲜事,要想增强档案展览的影响力,这块阵地必须争取。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图片再现,它考验的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串联,和对碎片化信息的有机整合。传统展览无法做到的,移动客户端将会呈现给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档案人借助智慧技术,将会让爱国主义的正能量传播得更强劲、更高远、更深入。

    陈莹莹(信阳市浉河区档案馆):今年“6·9国际档案日”时,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浉河红色革命历史的内容重新翻印,变成缩小版的展板摆到大街上,送到了学校里,引起很多人注意,也勾起群众对过去革命历史的回忆。档案馆应该更加主动与外界沟通。一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及时更新补充展览,配备专业讲解员,做好日常管理,让人有可看可记住的地方;二要把握时机,善于借势,比如当前可以借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当地的革命历史发展历程;三要讲好档案故事,不仅要讲好档案反映的红色革命历史等故事,更要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背后档案工作者的故事,通过故事打动人。

    丁晓琴(洛阳市档案馆):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定位要选准,精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清晰定位。洛阳市档案馆在建设爱国主義教育基地时一度为选取什么主题而烦恼,洛阳历史厚重,我们多方取经,确定“根在河洛”作为洛阳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题。现在看,主题的选取基本准确清晰,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形式要多样,拓宽至基本展览以外的各种方式。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除了基本展览外,还包括专题展览、特藏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览、移动客户端展览、国际展览日活动、中小学档案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其他活动。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三是参与要广泛,借助档案部门以外的各方优势。2014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洛阳市档案馆主办了焦裕禄事迹展,共3.8万人参观;2015年9月,洛阳市档案馆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在洛阳市博物馆举办了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参观群众络绎不绝;2018年,洛阳市档案馆结合征集知青档案,举办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展览,一举两得,收获满满。

    (注:本文系根据“档案专题沙龙微信群”中的跟帖发言整理,观点仅供参考。来稿日期:201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