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
陈玉清 李汉超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需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其中如何正确评价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提出更新观念,建立创新评价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101-0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adapt the university sports reform and the need to develop, inevitably must carry on the reform t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how has the rightly appreciate ordinary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become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curre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urgent needs to solve Insisting that conducts the research humanist to the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s teaching appraisal, is helpful in the impetus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epened reform an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 Therefore, is clear about the time request, the promotion modern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renewal idea, the innovation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 humanist;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ppraisal; reforms
お
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他们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公共体育课,是每一个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公体课教学具有三大基本任务:增强大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可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涉及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体育教学质量成败的关键,影响着国家建设者的素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国家的建设事业。
1 以人为本的内涵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发展实践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 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十七大报告中第三部分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全面深入的诠释,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工作的一种方法论。
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完成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发展事业中必须关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对公共体育课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判断教学效果价值,从而使教学工作不断得到改进的过程。因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改革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使其改革方向不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工作进展得更顺利。
2.1“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中最难的问题,在于该以怎样的标准,以怎样的方式去评价教学是否成功。而 “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锐利武器,为推进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2.2 “以人为本”理念确定了改革目标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从“增强体质”升华到“健康第一”,这标志着对高校体育改革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更接近高校体育发展的本质。“健康第一”的出发点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一种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中“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真实体现。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
2.3 “以人为本”理念加快了评价改革步伐
对高校体育实施改革,就是为了高校体育事业能更快地发展。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改革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国高校体育目前之所以能出现如此蓬勃发展的势头,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坚持了发展这一重要的战略思想。
3“以人为本”理念视角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要求高校工作的开展要“以人为本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新的转折,体现了一个关于“发展”的完整的辩证否定过程。事实证明,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3.1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
“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参与社会变革、乃至于导引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2]近年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人才数量不够,质量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从哪些方面可以验证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掌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
而评价教育发展最高的标准,就是看教育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民主;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高校必须与时俱进重在发展,要紧紧把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与机遇,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与科技支撑的作用。
目前,学校体育中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认为体育就是跑多快、跳多高、忽视了体育的健康性和社会效能。体育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考核,竞技成分太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观察、审视高校的体育教学,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作为教学的目标,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改革理念。有了改革的理念还要有改革的质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抓教学质量,就需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价,实现学生体育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是背离社会需求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质量,因而也是没有发展作用的质量。普通高校的公体课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改革,研究、制定、实施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法、途径和措施。
社会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使体力不再是生产力的重要成分。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应从增强体质向追求健康的层面升华。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要转变理念,把握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更新体育观念的人文基础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把以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能力为主的思想观念,向健康素质为主转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建立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新理念。时代赋予了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更新更艰巨的任务,要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他们在注重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锻炼和发展自身各项素质和能力。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体现在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的目的,而不再是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而高校体育公共课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
3.2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决定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日益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机能反呈下降趋势。一项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1985年、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比较,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如何面对这个事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改革公共体育课的评价系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目的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角度来考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学校体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中体育课程教学是中心环节,而教学评价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上,如果以时间、高度、远度等传统的竞技指标和运动素质去要求和评价学生,就会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违背体育教育的实质。
马克思认为, 个人发展的程度与个人的现实素质相联系, 同时它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他看到“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任务,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教学评价将决定着学生个人的发展程度。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要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上,淡化技术、淡化考试,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最终得到健康、快乐。
3.3存在的问题决定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
大学体育课怎么给学生打分,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认真锻炼就能得高分吗?因为个体差异,许多竞技项目,长得高大的学生当然要比矮小的学生占优势。个体素质先天好的无需锻炼和学习成绩仍然很高,个体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好的即使加大练习量也达不到要求。因为先天的优势而得高分,这公平吗?
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体育过程的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以终结性评价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法较为普遍,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的数量的多少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体育课的运动技术分数占总成绩的决大部分,评价过程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因子,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对象和内容的片面性、评价标准的不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单一性、教学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较少等主要问题。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体育课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淡化竞技体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当运动员,而是以健身、娱乐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4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改革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体育教育是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时,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持续发展是关键的指导思想,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改革更加完善。
4.1 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高校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关注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注重体育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炼身态度的养成,这才是作为手段而应用的评价体系所追求的效应。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性”,因为,“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其内在的价值本来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4]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一个个孤立的实体,而是把学生放在学校体育的整体中来理解,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还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除此之外,还应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就必须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依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运动技能、体育理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等五个方面通过自评、师评和互评等综合方式得出最终评定成绩。要特别重视对身体条件差、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怀,以帮助他们克服失败和无助感,走出心理误区,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作用,树立尊严、享受健身的乐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毕竟,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单一的技能,还要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
陈至立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体育的考核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选择的空间。一概而论的绝对评价标准,对待学生有失公正。因此,应尽量多地设置考核项目为学生选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毕竟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当运动员,而是以健身、娱乐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提高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进行对学习过程及综合表现的评价,是在评价工作中必须加强的。
4.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有双重含义:就个人而言,拥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能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所需求和接受;从全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整体布局出发,应全面协调地培养和配置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5]所以,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改革,关键是如何落实学生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是塑造每个学生强健体魄、和谐心灵的需要。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体育教学评价就必须建立多因素的评价模式。在教学活动上,要重过程轻结果。以养成素质和培养习惯为中心,以启发、引导为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智能的生成。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开拓进取,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丰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6]。
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评价的客观要求。只有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利于增强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有效、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价应从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向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转变;从注重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注重学生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要求。
4.3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人类所追求的发展当然不能是澎湃一时就逐渐枯竭的短期行为。随着人们在发展观认识上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了。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因此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必须为大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应归结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靠终身学习。我国学校体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价体系的制约,在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学生是被动进行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落实,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所以要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评价,终身体育能力的养成是大学体育的最根本任务之一。
以人为本体育观背景下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参与体育的意识。所以,体育成绩的考核应该全面、客观、科学,与体育的目的任务相符合,不仅考核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还要考核参与体育的态度。体育能力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进行自主锻炼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自通于课外”, 促进学生终身受益。
5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是全方位的大变革,作为体育教育重要部分的教学评价改革也势在必行,因为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方向和体育教学的质量。为了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向深入,我们必须调整视角,从传统的评价误区中走出来。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改革,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样才能推动高校体育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摇篮,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地,使普通学生人生历程里身心发展得到提升,使优秀学生变得更优秀。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2-29
[2] 刘尧科学发展观:大学应协调的十大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95
[4] 周登嵩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10-13
[5] 李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J]青海社会科学,2005,(6)
[6] 伍雄武等现代人与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