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学界从档案学视角开展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内保存的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基础上,遵循学术规律,按照申遗标准,界定档案属性。结合档案类型,从操作流程、类型比较和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力求从实际出发,为国家层面推动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提出决策参考意见。

    关键词:细菌战;历史档案;世界记忆;遗产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o study the world memory heritage of the Japanese army's bacteriological war arch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al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domestic archives of the Japanese army's bacteriological warfare, the paper follows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defines the archive concept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criteria. Combine file types and conduct scientific arguments in terms of operational processes, type comparisons, and value implications. Strive to proceed from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contribute ideas to promote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the bacteriological warfare archive's declaration for World Memory Heritage Directory

    Keywords:Bacterial warfare; Historical archives; World memory; Heritage

    聯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并设立《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该工程有四个目标:“采用最适当的技术对文献遗产开展保护;促进人们关注并普遍利用;提高全世界对于文献遗产存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醒政府、决策者和公众认识到,各种类型文献的保护和利用都需要持续的关注。”[1]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条件是“真实性、世界意义及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另外,还注重稀有性、完整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先后组织《南京大屠杀档案》《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等13份文献遗产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2]。

    1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含义及特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七三一部队为首的日本侵华细菌部队,在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人体实验,经常性地、长期地、大规模地在中国各地广泛实施细菌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945年,日本在中国大陆实施了67次细菌攻击,涉及内蒙古、浙江、湖南、山东、江西、广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重点集中在华北及华中地区”[3]。

    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后果不仅是死亡人数的问题,对于各受害区域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长期的负面影响,造成了难以想象的人间灾难。

    现阶段,“中外学界在宏观上界定了细菌战是日本自上而下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家犯罪;在微观上对细菌实验、细菌战剂、预防免疫、防疫给水和医学伦理等展开专题研究,揭示了日军细菌战准备、实验和实施的全过程”[4]。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因其形成背景复杂,时间跨度久远,语言类型多样,收集过程艰辛,在战后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档案门类体系。该体系主要是指“在日本侵华期间,以七三一部队为首的日本在华细菌部队、师团医院、医学科研院校、野战和独立防疫给水部等专门机构,在建立筹备、战时活动、败退回国和战后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真实证明其从事人体实验、细菌实验、细菌生产、野外实验、实施细菌战及战后贻害等犯罪行为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其他形式的原始记录,以及战后独立个人、专家学者和官方机构围绕旧址调查、老兵寻访、对日诉讼等问题形成的文字、照片、影像及声音等原始记录”。[5]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的时间界定主要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内容界定主要是原始文字记录,也包括战争前后采访调查(原队员、见证人、知情人和遗址文物)形成文字音像记录。这些记录能够真实准确揭示侵华日军进行人体实验和实施细菌战的全过程。

    尽管现存档案文献保管位置分散,且具有残缺性、破损性等缺陷,但存在真实性和唯一性,这恰恰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要求。

    2 档案搜集和价值评估

    按照申遗标准,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档案必须为原始文件。同时,如果以中国名义申遗,要以本国保存的档案为主。

    鉴于此,笔者根据现阶段公开信息,梳理了保存在中国官方机构的档案原始文件基本情况。对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官方和中国民间保存的档案原始文件则不予统计。

    2.1 搜集保存。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原始文件内容繁杂,数量庞大,主要保存在国家、省、市、区(县)不同级别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纪念馆。中央档案馆保存有二战结束后,由中国政府在对抓捕来的部分侵华日军细菌战犯进行庭审过程中,所形成的笔供、口供和庭审记录等原始文件。这是中国官方首次从法理上固化了侵华日军在华所犯各种人体实验、细菌研究、细菌生产和实施细菌战的暴行。

    黑龙江省档案馆和吉林省档案馆保存有能够证明人体实验的“特别移送”档案,这是战后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能够直接证明日本军、警、宪、特等机关同七三一部队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并进行人体实验的文字档案”[6]。

    吉林省档案馆保存有日军在新京(长春)、农安两地进行“防疫”活动形成的档案。档案中含有现场拍摄的照片,能够同日本保存的关于本次实验的论文、美国保存的人体实验报告书相互作证。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有20世纪50年代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对七三一部队旧址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图片和文件记录,这是战后官方开展七三一旧址调查保护的最早文件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及省内各市区(县)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及省内各市区(县)档案館保存有日军开展浙江细菌战和常德细菌战所形成的原始记录。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搜集保存的档案原件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战后日本细菌部队原队员保存的关于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和照片资料;二是二战期间日本和伪满洲国发行的刊载了七三一部队核心成员撰写的“研究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医学杂志;三是侵华日军在华各细菌部队原队员、劳工、受害者、见证人及遗属的口述音像档案;四是拍摄于1956年的七三一旧址音像档案;五是以七三一部队旧址为主的细菌战遗址和文物文字信息记载。主要是指从1945年至2015年期间围绕旧址调查、考古挖掘和文物研究所形成的系列档案。

    2.2 价值评估。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是直接证明侵华日军细菌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和实施细菌战无可辩驳的铁证,在实物印证、遗址保护、揭露事实、还原真相、回击篡改历史企图、以史为鉴、警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世界记忆遗产价值、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与现存旧址、出土文物互为佐证,相互印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从国家层面筹划和推进以七三一部队为首的日本细菌部队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的真实性对于深入挖掘、拓展研究,揭露日本发动细菌战争的犯罪事实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的原始性是对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企图否认、掩盖细菌战历史的有力回击。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的唯一性是我国在对日外交方面争取主动,敦促日本正确认识侵华历史、坚持以史为鉴的有力依据。

    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准确性和代表性,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标准和要求。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作为人类创伤记忆的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警示意义,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定位。

    3 同类型档案比较研究

    2015 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与《南京大屠杀档案》类型相似,同为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二战题材文献遗产。在宏观上二者均为日本军国主义于二战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反人类暴行,同为人类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为历史上最为野蛮、最为残暴、最为无耻的创伤性记忆的一部分,同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黑暗的一章。在微观上,二者在史实挖掘和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又有不同,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虐杀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暴露在日光之下,战时通过在华西方侨民的记录和传播,战后通过在南京和东京军事法庭的公开审理,真相大白于天下,成为国际事件。而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及其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战时绝密性、败退管控性、战后回避性及国际博弈性的特点。其所实施的暴行主要通过战后数年间几代人陆续开展的寻访取证、罪证挖掘、档案搜集、成果出版而逐渐曝光于世。

    侵华日军细菌战背离科学研究的轨道与人类文明的准则,其性质不同于战争中的历次大屠杀,形成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迫害,突破了人类战争侵略攻击的残忍极限,改变了残忍标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残酷暴行。

    4 申报流程与实施建议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申报审批都有严格的程序。世界记忆遗产工程由国际咨询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和各国委员会纵向联系,展开工作。

    国际咨询委员会是确定世界记忆名录的核心机构,负责就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议,负责监督其他委员会的工作,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推荐新入选国际名录的文献遗产。国际咨询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

    4.1 认定档案。按照申遗流程,要首先确定申遗档案清单。根据“真实性、唯一性”的标准,笔者初步将档案分为 五大部分,计 11组。

    4.1.1 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1932—1945年以七三一部队为首的日本细菌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记录、论文和报告。第二部分是1939—1946年关于日本对华各地方区域实施细菌攻击的记录。第三部分是1949—1956年围绕细菌战问题形成的公开审判记录。第四部分是1945—2015年围绕细菌战问题进行公开调查采访取证的记录。第五部分是1945—1990年日本细菌部队原队员战后命运轨迹的记录。

    4.1.2基本内容。第一组是关东军“特别移送”档案。第二组是1956年近距离拍摄的七三一部队旧址无声影像记录。第三组是侵华日军细菌战战犯庭审笔供、口供和记录。第四组是载有日本细菌部队原队员论文的《军医团杂志》《日本传染病学会杂志》《满洲医学杂志》《日本微生物学杂志》。第五组是农安和新京(长春)鼠疫照片和《鼠疫防疫作业报告书》。第六组是七三一部队幸存劳工及见证人进行采访取证所留存下来的口述文字档案。第七组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原队员留存下来的口述音像档案。第八组是二战期间围绕浙江细菌战问题形成的包括电文、指令、方案在内的公文记录。第九组是二战期间,围绕常德细菌战形成的包括《常德鼠疫调查报告书》在内的六大历史报告书。第十组是围绕七三一部队撤退时对哈尔滨地区实施鼠疫攻击形成的文字档案。第十一组是以七三一部队旧址为主的细菌战遗址和文物记录,主要是指战后至今围绕旧址调查、考古挖掘和文物鉴定而形成的系列实物档案。

    4.2 申报流程。世界记忆项目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国际、地区和国家级名录。按照申报审批程序的规定,一个国家每两年可以提出两项《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项目申请。

    国际和地区名录,以及多数国家名录都是两年评审一次。在中国,从199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统筹协调“世界记忆工程”各项工作,在此框架下,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国家咨询委员会和办公室,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和省(市)三级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制。

    最终,由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

    4.3 斗争性和紧迫性。2014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南京大屠杀资料”和“慰安妇资料”两个项目。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上公布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10月10日,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川村泰久发表谈话,“要求修改世界记忆遗产制度,计划征集赞同要求‘勿加以政治利用的国家,谋求改革教科文组织相关制度”[7]。

    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抗议称:“不应政治利用教科文组织项目。”对此,中国外交部华春莹回应称,“中方申报材料完全符合世界记忆名录的评审标准,特别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申报程序符合教科文组织有关规定,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8]

    近两年来,日方始终致力于谋求变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相关制度,以阻止后续相关能够反映日本侵华战争暴行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关于“慰安妇资料”申遗问题。由于日本政府的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见是:考虑到“慰安妇”关联的还有其他国家,建议联合申请。于是,2016年5月31日,中国联合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团体,重新递交加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申请。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势力等也申报了“日军的纪律”的项目,宣称日军的军纪非常严明,企图混淆视听。事实表明,关于将侵华战争暴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问题,日本的阻挠从未停止,且越发激烈,时间也越发紧迫。

    4.4 对策建议

    4.4.1 积极掌握话语权,占据申遗主动。当前,日方正在试图修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制度,意欲将涉及“政治题材”的文献遗产排除在申遗门槛之外,对此,我国官方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及任职人员,不仅要与之积极论证,准确揭穿其阴谋,更要有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重点推动《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慰安妇档案》等系列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

    4.4.2 成立专门机构,完善整体规划。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具体指导下,成立“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申报工作,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专项申遗经费,以保存在中国境内的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为主体,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由中央档案局牵头,联合黑龙江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和七三一陈列馆等多家单位和机构共同申报,形成上下互动的有力局面。

    4.4.3 设立专项课题,提高研究水平。将侵华日军细菌戰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问题,作为侵华日军细菌战暴行历史研究的垂直细化课题。

    在国家社科基金和出版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原则,形成一批能够代表国家层面抗战研究和申遗工作水平的研究成果。

    4.4.4 依托现有成果,争取国际支持。以七三一陈列馆前期研究成果[9]为基础,将该馆作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根据现阶段整理和认定的申遗档案清单(5部分,11组档案),组织力量继续搜集、增选、整理和论证国内相关机构保存的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资料。同时,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专家指导申报工作,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5 价值意义

    从国家层面推动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将侵华日军细菌战从个人记忆、城市记忆、民族记忆转化为世界记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一,这是侵华日军细菌战暴行史实的历史固化,是揭露日本发动细菌战的犯罪史实的一次具体实践,是对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认、掩盖细菌战暴行的有力回击。

    第二,以人类记忆最高形式固化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有助于防止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暴行重演。

    第三,此举有助于推动侵华日军细菌战问题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促使世界认清日本军国主义本质。

    第四,此举将推动七三一旧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实现其日本侵华罪证“双遗产”的功能定位。

    第五,此举将维护历史在人类记忆中的真实面目,引导人类社会文明步入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苏智良.“世界记忆遗产”分量有多重[N].解放日报,2015-10-20.

    [2]杨太阳,王春燕.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N].中国档案报,2018-01-05.

    [3]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杨彦君.侵华日军细菌战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02.

    [5]金士成.七三一陈列馆:将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定位为世界记忆[J].中国档案,2019(4).

    [6]金成民.《日本军细菌战》[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7]环球网.日质疑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称教科文组织制度需改革[EB/OL].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QoBP.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外交部:对《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表示欢迎.[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1010/c85037-27683289.html.

    [9]七三一陈列馆近五年来先后承担《美国解密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调查研究》《中、美、日、俄四国保存的七三一档案调查研究及综合利用》《中日民间保存的细菌战文献文物搜集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史料整理及专题数据库建设》.

    (作者单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来稿日期: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