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提升幼儿社会交往水平
孙应芳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幼儿的第一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化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实施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农村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村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农村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家庭教育对幼儿交往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水平,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农村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农村幼儿的交往质量,推动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农村幼儿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往主动性差,交往范围狭窄
农村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怕生”,他们很少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当处于一个陌生环境或有陌生人在场时,常常表现出焦虑、胆怯、不安、躲避等情绪。相反,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下,幼儿会表现出较多的主动交往的倾向,对抚养者的依赖性较强,对熟识的玩伴也会表现出较强的交往愿望。总体来说,幼儿的交往对象呈现出指向性强、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的特点。
(二)缺乏交往策略,交往能力不强
1.缺乏交往策略。农村幼儿在与人交往时一般处于较为盲目和缺乏指导的状态,不会运用正确的交往策略,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打招呼,交往过程中出现纠纷时也不知道如何处理。
2.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发展不足。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两个重要维度。农村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肢体语言不发达,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3.攻击性行为表现突出。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交际用语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表达。当幼儿不被交往对象理解或不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发脾气,加之缺少正确的交往指导策略,幼儿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此外,被攻击的幼儿也会产生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幼儿双方的长期交往。
(三)交往中易受家长过分干预
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担心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受到欺负,因此经常中断孩子和同龄儿童交往,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妨碍了幼儿独立性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家长的过分干预只会挫伤幼儿的交往积极性,阻碍其健康全面成长。
二、农村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对农村幼儿交往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实施不当对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存在诸多影响,致使幼儿发展速度变慢,水平变低。当前,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1.重“保”轻“教”。农村幼儿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充分认清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应负的责任。多数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喝好就可以了,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意識淡薄,致使幼儿在与人交往出现障碍时缺乏应有的指导,缺少纠正错误交往方式的机会,教育契机一再错失。
2.错误的儿童观。许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教了也是白教,等长大了就什么都会了。家长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缺乏正确指导,缺乏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及学习能力的认同和培养。
(二)家长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
大部分家长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教育就是教幼儿读书认字,忽视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作用,教育范围狭窄,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此外,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自身知识技能有限,不知道如何对幼儿开展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在引导幼儿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普遍缺乏科学性。例如,有的家长放任自流,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有的家长存在溺爱心理,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幼儿骄傲、任性、以自我中心;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过于严苛,当孩子出现交往冲突时,家长不问缘由就对孩子非打即骂;等等。当幼儿出现交往障碍时,家长很少会从自身寻找原因,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处理了。有的家长则会抱着“一定不能让自家孩子吃亏”的想法,鼓动并怂恿自家孩子“以牙还牙”,攻击他人。交往冲突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采取回避或攻击的方式只会阻碍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幼儿在交往中习得谦让、协商、互助等良好品质。
(四)家庭缺乏民主氛围
有关幼儿交往能力与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显示,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有较高相关,被拒绝幼儿的父母更经常使用严厉的、权威性的处罚来对待幼儿,而受欢迎幼儿的父母较多使用引导、情绪控制和积极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在农村幼儿家庭中,较少有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大多为专制型和放任型,或是两者兼有,导致幼儿性格怯懦,缺乏主动性,心理发展不健全,产生自私、专断、任性、攻击、怕生等不良品行,这些都给幼儿的社会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农村家庭由于劳动任务繁重,夫妻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和交流,常常出现争吵、打骂等现象。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无法给幼儿提供应有的安全感,幼儿的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对外界的交往渴求降低,交往频率减少。
(五)教育主体存在缺失
在传统农村家庭教育模式中,孩子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这种由夫妻两性合作组成的家庭教育模式才是完整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原有的和谐的家庭模式遭到严重冲击。加之社会上离婚率不断攀升,农村单亲家庭屡见不鲜。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母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主体残缺不全,严重影响了幼儿发展。家庭教育的缺失,单亲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完整,隔代教育,托养教育主体的缺位,都不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六)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足,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倾听和理解。繁重的劳务负担及缺乏对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导致部分家长无视幼儿的需求,打击幼儿的交往兴趣,阻碍了幼儿的正常交往。有的家长为了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没有机会和孩子沟通;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发展。
(七)家长的不良示范
幼儿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加分辨地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农村幼儿学习交往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庭,交往对象多指向家人,即亲子交往。亲子交往是幼儿与其他人交往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亲子交往能够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社会环境、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为幼儿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因此,如果家长在与人交往时言语粗俗、功利、自私、暴躁易怒,甚至拳脚相向,都可能被幼儿所学习,为幼儿的人际交往留下隐患,不利于其交往能力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家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农村家庭教育仍然停留在家长自发自为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服务和指导。此外,农村家庭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主体缺失、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给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重重挑战。
三、改善农村幼儿人际交往水平的思路探索
(一)家长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要主动更新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作为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交往知识和技巧,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包括尊重他人、学会关心、懂礼貌、讲礼仪、注意言谈举止、做事大方得体等。家长要坚持适当干预、注重独立的原则,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以身示范教会幼儿分享和合作。最后,家长应注重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和信心,让幼儿体会到交往的快乐。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注重物质环境的影响,创造有利的物质生活环境,让幼儿萌生交往的愿望;另一方面,重视潜在的精神环境影响,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家长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当家庭内部出现争论时,应尽量做到文明沟通、礼貌用语,讲究交往技巧,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家长注意协同教育
家庭教育主体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协调育儿观念,做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协同一致,树立正确的是非价值标准,合理运用奖惩措施。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教育态度的一贯性,切忌态度不一。例如,祖辈家长比较容易溺爱幼儿,当幼儿因犯错遭到父母责罚时,祖辈家长应积极配合,不阻碍或干扰幼儿父母对幼儿进行教育。此外,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建立合理的教育分工,每位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教育风格及自身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分别担任一定的教育角色,共同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家长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宜经常变动是非标准,应注重持久性原则,尽量减少幼儿学习交往技能时的内心冲突,提高其学习兴趣。
(四)擴大幼儿交往范围
家长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扩大其交往范围。例如:农闲时节经常带幼儿串门,探访亲友;过年期间带领幼儿参加各种年会活动;逢会时带领幼儿逛街、赶庙会;等等。家长还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幼儿沙土画创意场地、幼儿攀爬场所、水沙游乐场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娱乐的空间。此外,家长也可以根据农村现有的条件组织幼儿开展相关游戏活动、比赛项目或亲子游戏等,如“故事演讲”“角色换位游戏”“家庭争夺战”“家有小勇士”等,让幼儿通过参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逐步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矛盾和人际冲突。有条件的话,家长也可以让幼儿(5岁以上)适当接触互联网,鼓励并监督幼儿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总之,家长要不断拓宽幼儿的交往范围,增加其交往机会,为其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条件。
(五)抓好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在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年龄段内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这些刺激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的提升。同时,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也会非常容易,而错过这一时期,幼儿可能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达到,这就是所谓的儿童发展关键期。家庭教育成员应注意把握教育契机,抓住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六)政府和社会参与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1.社会积极参与,提升幼儿交往水平。家长可自发组建幼儿教育联合体,在农闲时定期举行交流互动活动。活动中,家长可陪同幼儿共同参与,一方面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共同商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借机扩大交往范围,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水平较高、交往能力普遍较强的家长可以主动向其他人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并联合其他有责任感的热心民众对本村、邻村进行教育宣传,传授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技能。此外,城乡之间应加强交往,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交往机会,帮助他们结识不同的交往主体,拓宽其交往视野,提高其交往技能。
2.政府提供支持,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和交往技能。首先,政府购置幼儿教育及社会交往方面的书籍并发放到农村,定期组织和安排优秀的幼儿教师或交往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农村幼儿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手段,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其次,加强农村社区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社区文化场所,鼓励家长陪同幼儿共同参加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更多的交往环境和教育机会;建设完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为农村家长建立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及育儿水平。最后,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不同地区对当地文化风俗交往方式等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确定家庭教育改革实验课题,创建教育示范村,不断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和幼儿交往水平。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开辟多媒体教育频道,对农村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广泛有效的交往知识教育。
总之,农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应不断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同时政府、社会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必要支持和指导,合作共育,全面提升幼儿交往技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