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与居家隔离期间的亲子冲突
叶爽
〔摘要〕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家庭中的亲子矛盾普遍存在。本文结合探讨中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分析了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网课学习和频繁的亲子互动对于学生自主性需要的影响,阐述了亲子冲突增加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建议和意见,以期对各位家长和同学在处理相关问题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亲子冲突;心理需要;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59-04
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有家长、老师和同学反映,家庭中的亲子矛盾普遍,甚至比平时更甚。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冲突和人的需要的关系。
一、冲突与人的需要
设想或者回忆下,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答案很简单,在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谁和人发生矛盾呢。为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和人起冲突呢?其实,在普通或者积极心境下,人有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 resource ),我们能够控制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但是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些负面情绪会削弱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消耗我们用来控制自己的心理资源,使得我们容易与他人起冲突。心理学把这种状态叫作自我失控(lost self-control)。
那又是什么决定我们心情的好坏呢?本质上,我们的心情、情绪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需要得到满足了,我们就开心; 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不高兴。见图1。
比如,你躺在床上打算休息,但是楼上不停传来嘈杂的声音,你无法入睡,这时你睡眠的需要(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你会很生气。生气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甚至会让你失控,甚至会起床和楼上的邻居吵一架。
又比如,你急需一本参考书,但是之前你把这本书借给了你的好朋友,这时你打电话向你的朋友索要,他说暂时找不到了。这时候你用书的需要(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你会忿忿不平。
你打算邀请几个朋友来自己家里参加生日聚会,但是打了几个电话,大家都找各种理由不来,这时候你会很失落,甚至有些愤怒。这是因为你被人接纳的需要(归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游戏打输了,两方开始吵架;篮球比赛结束了,失利的一方挑衅找碴,甚至大打出手……失败会让人有挫败感,甚至产生嫉妒、愤怒,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力的需要(胜任感)没有得到满足。
再比如,你和几个同学被分到一组,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这时候有个同学在旁边不停地指指点点,告诉大家应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时候你会不爽,暴脾气的同学甚至会和对方起冲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感觉到被控制,自我决定的需要(自主性)没有得到满足。
总之,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如果它妨碍了你需要的满足,你就会产生负性情绪。而当这种情绪很强烈的时候,它会消耗我们很多自我控制资源,使我们的心理、行为失控,进而与他人产生冲突。
二、亲子冲突与人的需要
我们与人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是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继而引发连锁心理反应。而亲子冲突,就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也是人际冲突中常见的一种。它具有人际冲突的一般特点,同时在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上也有着独特性。
父母一般会妨碍我们什么需要的满足呢?父母作为我们的成长监护人,供给我们吃穿住用,在我们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前,是我们物质满足需要最主要的来源。此外,我们能够健康地长大,大概是每个父母最普遍和基本的心愿,每个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子女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希望子女们能够吃好,吃得健康,住好,休息得踏实。也就是说,父母是我们物质和生理需要满足最大的来源,亲子冲突的来源与这些关系不大。
在心理需要方面,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性、归属感和胜任感。而父母作为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给我们最大的关心、耐心,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安全和被接纳。父母作为长者,在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给予建议,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在他们无法给予帮助时,他们也想办法通过别人来帮助我们。总之,家长希望我们能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能力。因此父母也是我们归属感和胜任感重要的来源。
至于自主性,这种需要往往很容易被父母所妨碍、忽视,更可能是亲子之间产生冲突的主要来源。具体主要有四点原因。首先,进入青春期之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自我意识陡然觉醒,对于自主性的需求日增,这种变化需要父母去适应,而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意识去调整自己与子女的相处、教养方式,还处于过去那种权威、要求子女服从、事事按照自己的意愿的狀态,就会直接妨碍了子女自主性需要的满足,不利于其成长,还容易让两者产生矛盾。其次,父母的角色决定了,很多时候他们会无视我们的想法,反对孩子的做法。在他们看来,自己作为一个长者,有着更为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对于事物的好坏优劣有着更为准确的判断。他们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所以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认为是对的要求和约束放到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再者,中国的文化强调孝顺、顺从,孩子要听从父母的话,“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负责,这些文化传统无形中也为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性,让其遵从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提供了理由和依据。最后,自主性这种人的基本需要在国外已经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可是国内的教育环境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作为父母普遍缺少相关知识,这也导致了他们容易影响学生自主性需要的满足。
三、亲子冲突和自主性需要
自主性需要指的是人需要感觉到自己做事情是自己发起的,不是被外在压力或者内心压力逼迫的。简而言之,一个人需要做自己,而不是被人逼着生活,或者自己逼自己活着。比如空闲时光,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看电视、打游戏、看课外书、运动、找朋友聊天等,这时你是自主的,因为是你自己选择、发起去做这些事的。父母规定某次期中考试你要考到某个名次,考不到就减少你的零花钱,为此在备考期间你分外努力地学习,这种努力学习的状态是不自主的,你是被人逼着干的。课间有个同学要你陪他去买零食,你本身是不想去的,但是你没什么朋友,你害怕拒绝他之后在班里更没有朋友了,所以你出卖了自己,陪他一起去了。这时候你不是在做自己,是你内心的恐惧逼着你做这件事。
当一个人的自主性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不仅会妨害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体还会自发、无意识地做出一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自主性,而当这些行为与老师、父母、社会期待的要求和规则不符时,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叛逆行为。比如一对父母对孩子提了各种要求,要其做到面面俱到,孩子可能在家长面前言听计从,但是在学校却和老师对着干,破坏课堂纪律,破坏学校规章制度。可能事后老师告知家长孩子的现状,家长还觉得不可能,“我的孩子一直很听话”。老师和学校对学生也有各种约束和要求,学生可能在学校做个温顺听话的“小绵羊”,转头回到家就和父母起冲突。其实很多时候,学生这些看似叛逆、无法理解的行为的目的就在于他们无意识地要满足自己自主性的需要,自己去选择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逼迫。
當父母妨碍孩子的自主性需要满足时,个体会产生负面情绪,消耗自控资源,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如果孩子产生了愤怒、敌意等情绪,这些情绪本身也会引发冲突。此外,当孩子为了满足自主性需要而做出一些补偿行为,而这种补偿行为涉及父母时,也会产生亲子冲突。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父母叫其吃晚饭,叫了好多遍没有反应,爸爸索性直接把电视关了。这时候孩子可能不会去吃晚饭,关起房门,赌气不吃晚饭,或者直接又把电视打开,甚至和父母吵起来……孩子的一系列行为可以说都是在满足自主性的需要,因为妨碍他自主性的、别人在逼他做的事情,在他感受到只是关电视、吃晚饭,他就偏不吃晚饭,偏要打开电视,这些是他自己发起的,自己选择的,没人逼他,这让他感受到自主。甚至与父母吵架都可能是一种满足自主性需要的行为。文化和教育要求我们听从父母的话,要孝顺,但是我偏不这么干,我和父母争执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在做自己,这也让自己感受到自主。见图2。
四、亲子冲突、自主性和居家隔离
近来不少家长和学生反映,疫情期间经常产生亲子冲突,比平时在家的亲子冲突更频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冲突的增长和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又有什么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致包含以下三点。
(一)居家隔离妨碍了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政府出台规定,人们不得随意外出,所有的学生都不例外。但是这种宅在家里的状态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它是出于外在的压力,比如政府、社区的规定,父母的要求等;或者是出于内在的压力,学生害怕出门被感染,内心的恐惧逼迫自己待在家里。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选择,他们会走出门,去找朋友,去旅游,去运动等,他们不是真正自己想待在家里,是出于外在或者内心的压力,被逼得待在家里,他们的居家隔离是不自主的。
(二)网课妨碍了学生的自主性
疫情还未过去,全国大中小学都处于停课状态,各种网课办得风生水起。学生在家通过电脑、手机直播也能上课,这是一件好事,既能够避免肺炎感染的风险,又不耽误学业,一举两得。但是,这种网课的开展似乎也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满足。本来隔离在家,自己可以睡到自然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和朋友网上聊天等,但是他们现在却被“逼迫”着去上网课,被老师和家长逼着,被害怕学业耽误的恐惧、高考和中考的压力逼着。时间都被网课占据,自己的作息也被网课“安排”了。虽然他们本来就该在这段时间去学校上课、学习,他们理应对这些网课欣然接受,但是这或许不是学生真实的感受,在他们看来,“我现在就是在家,就应该休息、玩,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要求,没有对于学业的担忧、考试的压力,他们宅在家里不会去选择上网课,他们上网课是被人逼的,被自己逼的。
(三)频繁的亲子互动妨碍了学生的自主性
隔离在家,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的机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亲子之间可以增加互动和了解,加深感情。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频繁的互动增加了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的频率,不许干这个,应该做那个。同时也压缩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孩子的言行更多地暴露在父母视野下,他们受到了更多、更频繁的来自父母的约束,这种强度、频率或许是他们在正常开学状态下所体验不到的,也让他们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再度受挫。
总之,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隔离,参与各种网课学习,与父母有更多的亲子互动,这三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容易让学生产生负性情绪(比如愤怒、敌意),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和父母产生冲突。此外,学生自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补偿行为,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五、疫情期间减少亲子冲突的建议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叔本华说“他人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中国也有古话“距离产生美”……诚然,以上几句话虽有走极端之嫌,但是也指出了人和人相处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现实。如何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居家隔离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满足的现实背景下?对此,我们给出如下3点建议。
(一)欣然接受现状,弱化抵触情绪
萨特还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当你选择了不自由,其实体现了你选择的自由。”诚然,有些同学会感觉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被迫做各种事情,就像小孩子一样,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其实接受、适应这种不自主的状态,也是自己能力和自信的体现。你能接受暂时的不自主、不自由,或许会让自己自主感的来源更为丰富,让自己的容忍性变得更坚韧,让你的未来更加自主和自由。
此外,居家隔离的现状让我们迫不得已去做很多事,面对父母的唠叨,被逼着去上网课,被逼着在家。面对这些不自由不自主的状态,如果你调整心态,想想它们的现实意义和对自身的积极价值,或许就不会那么抵触它们,投身其中时也就没有那么被动了。甚至,你还会发现它们会变得可爱、合理,因此欣然把它们当成目前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二)寻找满足自身自主性需要的合理途径
做什么事情能让自己感觉在做自己,又对自己有所帮助呢?答案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那些你在空闲时光会去自发做的,那些让你忘记时间流逝、全神贯注的事,就是你感兴趣的事情。或许你空闲时光会去听音乐,会去找人聊天,看电影,玩电脑等,虽然这些事情可能大多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它肯定对你有两个好处:A.让你更快乐,感受到更自主;B.让你感觉到更有能力,更自信。因为兴趣本身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成为人的兴趣,就是自主性和胜任感。比如,你空闲时会去打篮球,打篮球是别人要求你做的吗?不对,是你自己选择的。如果你开始打篮球打得很烂,你可能还会打,但是你如果一直打得很差劲,你还会玩下去吗?显然不会。因为你觉得篮球自己玩得不错,让你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你才会去玩。因此,去投入到你的兴趣中,感受酣畅淋漓和忘我的状态吧。
(三)避免满足自身自主性需要的不合理方式
考场上,你有道填空题做不出来,恰好这时候你看到了前排同学的答案,你很想考好,因为爸妈答应考得好会给你买一个你很想要的礼物,因此你顺势写下了答案。这时的你,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选择了这样做,显然它是不恰当的,更恰当的方式或许是在备考时努力,或者在考完后说服爸妈给你买礼物。同样,当我们自主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也会选择许多不恰当的满足方式,比如爸妈逼你上网课,你就反着来,不好好上。爸妈要求你7点前必须起床,你不同意,你就和父母争执……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很多时候非但不能让我们的自主性得到满足(比如换来父母的生气和严厉的管制),反而会让我们和父母产生更多冲突。而且,在很多时候,我们做出某种满足自主性需要的行为的时候,我们是无意识的,我们要提高对于这种动机的觉察,及时制止不合理的做法。
注:本文系浙江省宁波市“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专项课题(编号:2020YQZX10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宁波,3154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