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曹培娟

    摘 要:新课改之后教育部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分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最后把小组共同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教师去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以合作者的身份去引导和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本文基于此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小学学生; 语文教育; 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034-001

    新课改发起以来,由教育部主导各省市学校具体实施,不再是以前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而是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合作共赢是现在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共识,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作为学习其他学科在概念上的厘清,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培养学生们种种能力和精神,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一、兴趣是第一原动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首要,人人都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却很少有人能在实践中贯彻。教师们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准备学生所需的相关资料,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平等,给学生们充分的表达自我思想的平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一个东西有趣,人们才会有兴趣,如何让枯燥的文字、道理变得有趣就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点。

    例如在2019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篇课文《珍珠鸟》后边的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就可以很好利用,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每人发表一到两条约定,教师可以提醒具体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然后小组进行筛选剔除重复和无关紧要的,在各方面留存两到三个,最后派出代表进行班级讨论,可以由学生主持投票評选而不是直接由教师评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观察者的身份去引导,亦可以以班级一分子去提议,最终制定出可行的规定(包括教师需要遵守的规则),教师在最后的发言中突出学生们的参与度及互相合作的益处,并决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去遵守制定出的规则,并互相监督。

    二、尊重个性发展是前提

    若我们的教育是丰子恺先生漫画所画出的那种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何谈合作之说呢?所以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是合作的重要的前提。语文是一个很有丰富性和延展性的学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得以前教师教古诗的时候总会有个问题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当我们依着我们的理解回答完时总会得到一个对勾打一叉,最后由教师念出教师辅助资料上的“标准答案”。后来我们就会有个回答的套路,固定的模板对应相似的诗,至于我们的自我理解似乎总是有错,长此以往个性发展就可想而知了。充分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前提,当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合作才有了它的意义,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是健全学生思想的重要方式,学不好语文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为概念上的理解是由语文来完成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口语交际后面有个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每个孩子应该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但也许有的学生说没有,有的学生的心爱之物不是符合教师一般的想象,这时候教师应该如何做呢?不是让那个没有的孩子去硬找一个心爱的物品写完交上来,也不是让另一个孩子去找个大众意义上的物品去写,教师应该交流,可以让没有的孩子换个东西写,可以让他写他最常见的物品,千万不要去强迫,利用某种自我的权力去强迫是在磨灭学生的个性。

    三、保证每个学生参与是保障

    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进程可以缓慢,但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保障。让学生们自主分组,尽量让每一个人在小组中有参与感、舒适感,这是让这个小组发挥互动性的最好选择,而不是生硬地将学生划分上中下三等,然后混合均匀分组,这样的小组不会有太大成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将这个下发到每一个小组当中,应该将小组交流努力打造成无领导小组的讨论形式,如果有不善言谈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记录员,做总结发言,慢慢让他参加进小组讨论中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参与到一个团队去完成一件任务的乐趣。

    四、合作性学习是支柱

    合作性学习是课堂上建立分组模式的意义所在,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合作性学习应当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去探讨,注重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去激发学生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例如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篇《白鹭》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人去查找注释生僻字,一人去找白鹭相关的图片,两到三人负责分段朗诵,鼓励大家私下小组交流,第二天学生可以将生僻字和图片给小组成员教授和观看,之后小组就文章内容作讨论,每篇课文可以轮流让组员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合作这样的方式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促进共同进步,亦可以组员互相激励,小组互相激励超常发挥。语文有很大的可讨论性,教师不必轻下论断,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对母语的兴趣。合作性学习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协同合作,让他们产生到合作的意识,最终达到合作精神的建立。

    小学教育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而小学语文教育便是启蒙的核心课程,教师应当是怀着高尚的理想来从事这份重要的事业。新课改、素质教育都着重强调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人们立足于社会必不可少的,而从小培养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张爱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10)

    [2]力强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1(02)

    [3]李树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学周刊,2013(1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