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陈秋菊

    摘要:牛皮蝇蛆病也称为翁眼病、蹦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牛背皮下组织寄生有皮蝇属的幼虫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通常是牛易感,有时山羊、马也可感染,北方地区主要在每年的4~8月有皮蠅活动时节发生。另外,该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牛感染发病后,会导致虫体寄生处产生明显瘙痒,并伴有疼痛,使机体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导致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造成死亡。

    关键词:肉牛;皮蝇蛆病;牛皮蝇;纹皮蝇;致病作用;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1-0074-02

    1 病原及其发育过程

    1.1 病原

    牛皮蝇、纹皮绳是引起肉牛皮蝇蛆病的主要病原,两类皮蝇的成虫形态类似,呈黄绿色至深棕色,虫体长度为13~15 mm,体表生长大量绒毛,但是纹皮蝇相比于牛皮蝇的出现季节早,其通常在每年4~6月出现,而牛皮蝇一般在6~8月出现。

    1.2 发育过程

    牛皮蝇、纹皮绳的发育过程相似,均是全变态发育,共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卵、幼虫、蛹、成虫。

    在适宜条件下,卵在4~7天后即可孵出第一期幼虫,其会钻入宿主皮肤内,并逐渐移动至深部组织中继续蜕化。通常来说,牛皮蝇的第一期幼虫会直接侵入背部皮下组织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和第三期幼虫,并使皮肤表面出现瘤状隆起,之后隆起处会形成一个直径为0.1~0.2 mm的小孔,侵入幼虫的后气孔会朝向小孔;随着第三期幼虫的持续生长,会促使小孔直径不断增大。宿主在感染纹皮蝇大约75天后,可见食道以及其他寄生部位的浆膜、黏膜出现第二期幼虫,并会在该处停留大约5个月,之后会沿着膈肌转移到背部,继续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通常来说,牛皮蝇的幼虫可在宿主背部皮下停留大约75天,而纹皮蝇的幼虫可在宿主背部皮下停留大约60天。第三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就会经由小孔蹦出,落于地面上结成蛹,在1~2个月后即可羽化变位成蝇,加之幼虫在宿主体内一般可寄生10~11个月,因此整个发育过程会经历1年左右。

    成虫均是野居,且不会叮咬动物。成虫在阴雨天会躲在隐蔽处,在天气晴朗时,雌、雄虫体开始交配产卵或者附着在牛体表进行产卵,二者会选择宿主的不同部位产卵,一只雌蝇在死亡前往往可产出大约400~800个卵。

    2 致病作用

    2.1 成蝇搔扰

    成蝇即使不会叮咬牛体,但在飞翔产卵过程中使牛群变得烦躁不安、神情恐惧,且长时间停留于河水中或者站立在高地上,机体日渐消瘦。特别是皮蝇大量产卵时,一般会突袭牛,使牛突然四处奔跑、惊慌不安,也就是所谓的“跑蜂”现象,这时牛容易出现跌伤,还会导致妊娠母牛发生流产,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2.2 机械作用

    当宿主皮肤内有幼虫侵入时,患处易发生感染,同时在深层组织内移动的虫体还会对其造成损伤。如果食道内寄生大量的虫体会引起浆膜发炎,移动至背部会造成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寄生虫体的部位会形成瘤肿状的隆起,同时皮下发生蜂窝组织炎,之后皮肤出现穿孔,逐渐形成瘘管,即使痊愈也会形成瘢痕,造成皮革质量变差。

    2.3 毒素作用

    宿主体内寄生的幼虫,在其发育过程中会不断分泌毒素,其会破坏血管壁,使血液出现改变,引起肌肉稀血症和贫血。感染严重时,机体明显消瘦,体力变差,肉品质降低,母牛泌乳量下降。有时宿主延脑或者大脑脚也可寄生有幼虫,此时就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麻痹、晕厥和后退运动等,有时甚至造成死亡。

    3 临床症状

    幼虫侵入病牛皮下,会使机体感到疼、痒,神情冷漠,烦躁不安,且虫体破坏牛皮组织,并侵入食道黏膜内存活,造成食道黏膜发炎。当皮孔变为脓疮,且幼虫从患处小孔内钻出即可缓慢恢复,但依旧会在牛皮上形成痕迹,影响牛皮销售。另外,幼虫会破坏血管,并影响血液,出现肌肉缺血、贫血的症状,机体消瘦,犊牛生长发育迟缓,哺乳母牛产奶量降低,易于疲劳。有时脑部也会侵入幼虫,对神经造成损伤,使其持续地甩后腿,最终倒地不起,晕厥、瘫痪,甚至发生死亡。

    4 诊断

    根据病牛的主要症状,即患处皮肤瘙痒、疼痛,背部皮肤变得粗糙,且凸凹不平,用手能够触摸到隆起或者硬结,呈长圆形,并逐渐变大呈瘤肿状,患处局部感染会出现脓肿,发生蜂窝织炎,形成瘘管以及瘢痕等;再结合流行特点,即在有牛皮蝇和纹皮蝇活动的季节和地区出现发病,主要是东北、内蒙常见,并在每年4~8月发生,病程持续长,可达到10个月左右等,据此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挤压背部隆起或者瘤状肿后有皮蝇幼虫从中间的小孔钻出,或者剖检可在背部皮下发现皮蝇幼虫,即可确诊为皮蝇蛆病。

    5 防治措施

    5.1 药物治疗

    通常情况下,病牛可皮下注射倍硫磷注射液进行治疗,成年牛用量为1.5 mL,1~2岁的牛用量为1 mL,小于1岁的牛用量为0.5 mL;成年牛也可按体重使用10 mg/kg,直接在后腿进行肌肉注射,治愈率能够达到95%左右。该药适合在11~12月使用。

    对病牛体表全身用敌百虫溶液擦洗2~3次,用药24 h内即可将大量皮蝇幼虫杀死。

    也可注射伊维菌素,成年牛用量为3~4 mL,用药大约77 h之后可见瘤疱变软,弹性完全消失,在30天之后即可杀死所有皮蝇幼虫。

    5.2 人工驱虫

    如果牛群中有较少牛发病,可用手将患处寄生的皮蝇幼虫挤出,注意挤出的虫体要尽快放入火中焚烧。

    5.3 适时驱虫

    牛皮蝇蛆病的预防重点是及时消灭体内寄生的幼虫,要根据成蝇活动时间、产卵的季节以及幼虫寄生时间、寄生部位、发育所需时间等进行预防。要求在最佳时间使用以下药物来预防发病:牛群在每年的11月注射倍硫磷,成年牛用量为 1.5 mL,犊牛用量为0.5 mL;或者在每年3月中旬至5月底在牛背部涂擦2%~3%的敌百虫溶液,每月1次,连续使用2~3次;每年9~10月给牛群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每头牛每次0.5 mL,在3~7月向皮肤泼洒0.5%的伊维菌素,都能够有效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