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说话”中慢慢陪娃长大

    翟玮

    〔关键词〕亲子关系;语言模式;正向语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74-02

    結婚生娃后,妈妈们聚会上聊得最多的是“家家有个难养的娃”,自从有了他,哭笑不得的事儿数不胜数。但我不得不说,真心感谢孩子给了我“孩子的语言视角”,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并能在亲子互动中互相学习与鼓励,彼此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常会遇到类似“送垃圾”这样的“梗”。该怎么应对呢?

    “送垃圾”故事一:晚饭后,电视机在外屋哇哇响,姥姥说话的分贝不自觉地提高了一些,“小宝,快穿上衣服去送垃圾!”“我不去!”女儿立马反驳,“凭什么我去啊!来回走一趟,我还得穿脱衣服……”小家伙嘴里还在嘟嘟囔囔,坐在原地,纹丝不动。姥姥急急忙忙从厨房里过来,“三催四请”“威逼利诱”,好说歹说,最后,女儿像个小河豚一样,气鼓鼓地提溜着袋子出门了。姥姥还在后面喊:“小心点儿,别把汤汁弄身上啊!”

    “送垃圾”故事二:早饭后,收拾罢卫生,看着厨房里的垃圾堆得如小山一般高了,我把女儿叫了过来,说:“孩子,快来看,桶‘帽子鼓起来啦!”女儿一溜儿小跑跑了过来,“哈哈哈,真的,妈妈,太好玩了!”圆圆的脸蛋笑得像一朵花一样。“这可咋办呢?我还没干完活儿,你能去送吗?”我假装很苦恼。“没问题,妈妈,你快收拾收拾给我,我保证完成任务!”女儿挺直小腰杆,信心十足地说。“我看好你,加油哦!”不久,楼道里飘来一路欢歌!

    平心而论,在亲子交往中,我们喜欢将孩子看作“弱势群体”,自认为他们无知,什么都不懂不会,时常不经意间享受着居于高堂俯视他们的感觉而不自知。自然言语中也习惯采用指令的方式,总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甚至还大操大办到告诉他们“怎样去办”。然而结果如何呢?恐怕,不尽如人意!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问”比“告诉”更有效。尊重地“问”,给予人的是一种生理放松,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甚至感受到被需要,从而产生“我是有力量的,有价值的”的感受。这充分体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让孩子更有信心与力量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相比而言,“告诉”或者“命令”则会引起孩子身体的生理抗性,即使迫于外在的压力完成了工作任务,效果也不佳。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信任”比“担心”更有力量。姥姥的“叮咛”与妈妈的“打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叮咛”里潜藏着“担心”,“打气”中蕴含着“信任”,从孩子的反应中可见二者不同的力量。

    好状态源于好语言,好语言源于好修行。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语言应用的学习。“积极语言HAPPY模式首创人”陈虹博士曾经说过,积极语言“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能引导自己或他人发挥优势和潜能”。因此,在与孩子的言语互动中,我从不会说“妈妈不要你了”“滚”“给我出去”等剥夺孩子爱与归属感的语言,喜欢用“我希望”“我期待”“我相信”“试试”等积极、正向的语言去代替“不行”“做不了”“捣乱”“烦人”等消极、相对负向的语言,让孩子更有自信,心态更阳光,成长更健康。

    林文彩博士曾经说过:“家庭就像一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而孩子不过是那张等待复印的白纸。”太多的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作为家长,我们成长的方向也势必影响孩子未来的样子,父母要坚持学习。尽管走过许多弯路,但是我还是庆幸孩子还小,自己也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可以一路相互守护,共同成长。

    还记得网上有一首叫作“挑妈妈”的诗,曾感动无数家长,它这样写道:

    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每个孩子都曾经是个天使,他们都曾趴在云朵上,认认真真地挑选妈妈。作为妈妈,其实我也想说:“孩子,谢谢你成为我的孩子,我一定会努力学会‘说话,做个更好的妈妈!”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威海,2643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