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江林根
【摘要】在研讨时,不少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在课上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关键词】朗读潜力;朗读技巧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我们都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笔者不这么认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有了不少感受,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总结。
一、学生的阅读困境
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目前,小学生读书的实际状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他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主角读等,或者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后,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阅读课文,就应该表达出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作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还说学生是有个性的朗读。朗读时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渲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读,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明白,老师也说不明白。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来指去,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也不范读,学生仍然读不好,朗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真正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
二、朗读技巧的初探
上面我谈到的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困境。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营造一个以语言作为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朗读,不大贴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地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那么怎样训练朗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学生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2.解文章读正确。
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意图,这就必须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当然,读正确,一方面指读音的准确,也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形成比较;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可以借用录音。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3.讲技巧作指导。
读好一篇课文,一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达到声情并茂。前者是朗读的基础,后者是朗读的目的。那么,要教会学生怎样的朗读技巧呢?
首先,要掌握必需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学习,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多聽录音教学,多看光碟,尽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学习阶段、熟练阶段。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理解,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老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要以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朗读技巧。
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指导是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线工作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找出有效的方法及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