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诗词看其领导特质

    林辉

    [摘要]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用他的思想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以其奇美的艺术思想、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其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也熔铸了他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彰显了他浪漫与现实、激情与淡定、霸气与柔情相结合的领导特质。

    [关键词]浪漫与现实;激情与淡定;霸气与柔情;领导特质

    《苦难辉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的历史,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命。那个世纪,狂飙突进,金沙掺瓦砾大浪淘沙……”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用他的思想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奇美的艺术思想、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也彰显了他浪漫与现实、激情与淡定、霸气与柔情相结合的领导特质。

    一、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诗是乐观的,向上的,是催人奋进的,这也是他诗词的艺术魅力所在。毛泽东大部分的诗是在枪林弹雨中吟出来的,以啸啸马鸣押韵,用隆隆炮声合辙,因此毛泽东的诗词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的另一种书写,堪称中国革命的史诗,也体现了他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领导特质。

    体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强化人生理想与蔑视艰难困苦相揉合,以《七律·长征》最能代表。《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律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历时12个月,纵横11个省,共翻越了18条山脉,横跨24条河流,在诗人的眼中它简直就是几幅流动着的画构成的一组历史画卷:有山势逶迤的五岭图,有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有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有桥横铁索的大渡图,有雪盖岷山的行军图,还有红军跋涉两万里的英姿图。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却无所畏惧,乐观豪迈,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谓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那一首首革命史诗,散发着浓郁的浪漫特色。1929年的《采桑子·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把秋日菊花勾起的感伤和寂寞,投射到对开阔的大自然的凝视之中,在戎马生涯中,别具一格地写下了香飘四溢的战地黄花。1961年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出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也赞美了共产党人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既有现实主义,更有浪漫主义。

    二、激情与淡定的结合

    诗,是否言志,志向为何?是评价一首诗、一阕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毛泽东的一生,面对过无数的失败挫折、艰难困苦和惊涛骇浪,但他的文章与诗篇,绝无萎靡,绝无暮气,永远充满着荡气回肠的激情,雄浑奔放!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泽东在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里的秋天却是一派生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深寓他火热的革命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表现出他欲问鼎天下的雄心。这首问乾坤沉浮的诗犹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创造了历史。也延伸出从昨天到今天的英雄本色。

    毛泽东被称作是马背上的诗人,因他最精彩的诗作,大多都创作于他革命生涯中最困苦的时期,他的诗词创作,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另外,“诗言志”之特性,也让他收获了自我激励,有了从逆境中选择继续前行的力量,体现了激情与淡定的结合。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像一幅出自大师之手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三、霸气与柔情的结合

    毛泽东的一生与诗词相伴,他的诗词显示了这位伟人独特的心路历程。毛泽东曾对人说,自己身上是虎气为主,也有猴气。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毛泽东诗词里豪放与婉约能够兼容的原因之一,也体现了他霸气与柔情相结合的领导特质。

    说到毛泽东的霸气,《沁园春·雪》充分地凸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阳刚漫天和霸气溢露的特征。1936年,毛主席领导红军到达陕北,眺望一望无际的茫茫大雪,历史的流云不经意间悲壮地飘过眼前,站在秦晋高原,诗人的双脚,似乎踩着一个民族浑莽而又浩瀚深长的历史河道,回荡着不甘沉沦的呐喊,奔涌着重铸辉煌的浪涛。“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势是何等的豪迈无敌。此词中毛泽东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长短,意欲远远超过他们,可见其志向之大,雄视古今,使人顿生英雄崇拜之感。

    寡情未必真豪杰,眷爱更为大丈夫。毛泽东作为性情中人,也不乏儿女情长的时候。1920年的《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最早的一首婉约之作,在孤夜独处,毛泽东的情丝是那样的深沉、缠绵,“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首孤愁缠绵的诗表达了对杨开慧的思念之情。晚年的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思念日渐加深,1957年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正是悼念杨开慧的作品,读来字字深情,“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为历史,写的神思纵横,诗情动人。这两首写给杨开慧的诗,都抛洒了眼泪,只因到了动情处,毛泽东霸气与柔情相结合的领导特质诠释着他血与泪、爱与情交织的情感历程。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和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任岁月逝去,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兵戎生涯里的毛泽东,伴着金戈铁马,演绎着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诗词里的毛泽东,锦绣琴心与雄才大略交相辉映,将万里河山融进精炼词章中,弹奏着一代伟人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