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带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平红

    【摘要】新郑市把具茨山贫困村风后岭村,整村易地搬迁到山下的富裕村北靳楼村,两村合并,使具茨山贫困村贫困村风后岭村群众很快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作者认为,新郑市在具茨山贫困村风后岭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进行的有益探索,为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致富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经验。

    【关键词】搬迁;扶贫;生产生活;共同富裕;工作措施

    易地搬迁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否能够实现贫困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新郑市在具茨山贫困村风后岭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进行了有益地探索。通过以富带贫,把具茨山贫困村风后岭村整村易地搬迁,搬入与山下十几里外的富裕村北靳楼村,两村合并,村民同住,共荣共生,资源共享,使具茨山贫困村群众很快适应下山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到农村发展的大潮之中,不出村就找到致富方法,享受发展成果,迅速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一、易地搬迁以富带贫取得的成效

    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村位于在新郑市具茨山西南部海拔800米的具茨山上。全村9个村民组,24个自然村,123户,369口人,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荒山、荒坡5500多亩,耕地1500亩(包括退耕还林500多亩),这里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解放60多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终因特殊的自然地域环境,扶贫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人均年收入的861元,始终在贫困线以下徘徊。

    而在具茨山脚下十几里外的富裕村——北靳楼村,是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内林果业、养殖业、建材业、服装加工业等致富产业颇具规模,2007年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6938元。

    2006年,新郑市决定对风后岭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扶贫,将其与北靳楼村合并,建设新的北靳楼村,2008年风后岭村全部搬迁到北靳楼村。搬迁后的风后岭村群众走出大山天地宽,实现了从脱贫、温饱,到逐步走向富裕,主要表现在:

    (一)物质上实现“五个增加”。一是人口增加。从搬迁时的369人,增加到470人;二是人均收入增加;从搬迁时的861元,增加到8800多元;三是现代交通工具增加。汽车从1部增加到19部,三轮车、摩托车从0台增加到100多台;四是家用电器增加。洗衣机、电冰箱从0台,增加到180多台;五是新媳妇增加。从20多年没女孩愿意嫁过来,到搬迁后已经新娶媳妇25个。

    (二)生活、生产方式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住房转变。从搬迁前的石砌窑洞、茅屋房转变住进宽敞明亮二层别墅楼;二是生活方式转变。做饭从捡柴烧锅转变为使用煤气、电炉;三是洗澡沐浴转变,从搬迁前从没洗过澡转变为户户用上太阳能;四是生产方式转变。从搬迁前的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生产;五是经营方式转变。从单一种植业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多业并举。

    (三)破解了制约发展的“五大难题”。一是吃水不再难,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二是行路不再难,现在汽车开到大门前,走的是宽阔平坦的幸福路;三是就医不再难,村民免交新农合参保费,小病就医不出村,大病到卫生院就医不足两公里;四是上学不再难,适龄青少年全部就近读书,享受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免费教育;五是增收不再难,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开门店、搞运输、养殖、打工、办工厂、增收门路多而全。

    目前,两村村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安居乐业,共同发展,贫困村风后岭村已经融入了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之中,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迈步前行。

    二、所作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选准搬迁地,确定整村易地搬迁。针对搬迁选址,新郑市经过推荐、考察、评选,最终选择了北靳楼村:一是北靳楼两委班子是“双强”班子,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二是北靳楼村和谐稳定,群众基础好;三是北靳楼村致富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当年人均收入近7000元,是新郑市富裕村,具有就业致富的带动能力和发展空间;四是两村同为新郑市西部村,风俗习惯相同,两村群众有共同的亲和力。

    (二)人合、地合,两村合并。人合——风后岭村民搬迁后,户籍随之转迁到北靳楼村入户,全体村民成为北靳楼村一个村民组,享有北靳楼村村民的一切待遇;地合——即原北靳楼全体村民为风后岭每口人筹积0.7亩耕地(共筹地300多亩)和每户不少于156平方米宅基地,通过有土安置,确保搬迁后风后岭村民具备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产条件。而风后岭村原有的全部土地,归合并后的全体村民所有;两村合并——取消原风后岭村行政建制,合并为一个北靳楼行政村,共选一个村委,一个党支部。

    (三)买断搬迁户财产,归合并后全体村民所有。新郑市一改从前搬迁安置资金按户、按人均分的传统分配模式,实行“按产”分配。把风后岭村所有搬迁户个人的房屋、树木等个人财产作价,当做搬迁安置资金;安置资金用于各户建设安置住房,多退少补。搬迁后,原风后岭山上所有的集体房屋、树木等财产,均归合并后全体村民集体所有。

    (四)统筹规划,先建后搬。在北靳楼村建设新农村社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安置优先的原则,高标准新建别墅120栋,搬迁户可根据家庭人数,经济实力,选择建设不同户型。水、电、路和环境绿化、美化,由村统一按照总体规划集体筹资建设。

    (五)关注民生,确保全部搬迁。新郑市对风后岭村原有的13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户实行相应的社会保障安置办法,由村集体出资建设安置住房,按每人不少于24平方米居住面积的标准分配居住,个人有长期居住使用权,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确保全部搬迁目标的实现。

    (六)发展产业,共同致富。风后岭村并入北靳楼村之后,因地制宜,制定了“四业驱动”的发展战略。一是围绕农业发展调整优势产业,继续扩大传统优势产业——林果业,使林果业规模扩张;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发展养殖业,成立郑州市嫘祖苑蓄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养殖小区,吸引农户加盟;三是发展以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安排村中剩余劳动力进厂就业,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起集百果野采、原始家炊、窑洞居住等度假休闲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体会

    (一)通过以富带贫两村合并,促进了贫困村群众尽快提高思想素质。风后岭村群众长期处于封闭的高山上,市场意识淡薄,文化、技能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差。并入富裕村后,他们和富裕村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日常的交流中,贫困村群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改变了封闭满足思想,增强了开放发展意识,在“搬得出”的基础上,为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奠定思想基础。

    (二)通过以富带贫两村合并,加快了贫困村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由于富裕村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水、电、路、学校、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完善,搬入后,可以立即解决移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用电难和上学难问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又可以减少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三)通过以富带贫两村合并,为贫困村群众尽快找到了致富本领。以富带贫搬迁扶贫模式中,富裕村的一、二、三产业都比较发达,贫困村群众易地搬迁进来后,由于地域较近,群众耳濡目染,会很快融入新的环境,不会因人生地不熟而找不到挣钱门路。进入新村后,来自贫困村的群众入乡随俗,将不再“靠天吃饭”,也学习富裕村群众科学种田,提高种地收入;一部分群众就近进入村办企业打工增加现金收入;一部分群众和富裕村群众一起进行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等,掌握致富本领,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

    [4]《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豫发改代赈〔2015〕1550号 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