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规律

    罗骄 冉妮 周建伟

    

    

    

    【摘要】目的 通过检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提取文献信息,进而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常用穴位、经络及配伍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所有以针刺或电针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文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建立针刺或电针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数据库,统计作者、篇名、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 共计纳入6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穴位处方69首。其中经穴使用数49个,使用总频次456次;经外奇穴使用数2个,使用总频次3次;特定穴使用数41个,使用总频次603次;共计涉及经络13条,使用总频次453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是五腧穴。常用的穴位配伍为:天枢-足三里、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太冲、天枢-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穴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多从足阳明胃经、任脉取穴,以五腧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关键词】针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数据挖掘;关联分析;选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6..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并伴随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改变。根据粪便性状所占比例不同,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上报道的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不断涌现。本文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选穴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时间限定为2009年01 月至2019 年 11月,所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文文献。检索题名限定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AND 针刺”。

    1.2 文献纳入标准

    (1)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2];(2)以针刺或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3)文献类型为具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试验;(4)有明确的穴位处方。

    1.3 文献排除标准

    综述类、个案类、实验类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只录入一篇;采用的非经非穴、点穴、耳穴、口针、头皮针等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包括篇名、作者、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经络使用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数据库。根据《腧穴名称与定位》[3]对腧穴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进行频次、频率及关联规则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三个数据库共检索出139篇文献,最终纳入6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2.2 穴位使用情况

    共纳入文献69篇,穴位处方69首。其中经穴使用数49个,使用总频次456次;经外穴使用数2个,使用总频次3次。按频次及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位列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三阴交、中脘、百会、内关、脾俞、大肠俞,合计频次达392次,占总腧穴的百分比达85.40%。如表1所示。

    2.3 经脉使用及取穴情况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共涉及13条经脉,使用频次共计453次;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165次,频率达36.42%。其中以任脉的使用穴位最多,共计使用8个穴位。其次足太阴脾经,共计使用7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共计使用7个穴位;足阳明胃经共计使用6个穴位。列出频次大于20次的经络如表2所示。

    2.4 特定穴使用情况

    特定穴共计41个,使用总频次为 603次。其中五腧穴使用频次共计129 次;募穴使用频次共计107次;下合穴使用频次共计104次,合计使用频率56.38%。用穴数最多的为五腧穴,共计16个穴位。如表3所示。

    2.5 关联规则分析情况

    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80%,经计算共得到456条规则。其中最小支持度为10.145%,最大支持度为84.058%;最小置信度为80%,最大置信度为100.00%。列出支持度大于30%的项,使用腧穴关联分析显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的穴位配伍为:天枢-足三里、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太冲、天枢-太冲。结果如表4。

    3 讨 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泄泻”范畴,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湿困脾土,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常。其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喜燥恶湿,大肠主传导,小肠主分清泌浊,肝主疏泄,调节脾运功能,肾为命门之火,温暖脾土,助其腐熟水谷。

    天枢在腹部,位于脐中旁开2寸,属于足阳明胃经,亦是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汇聚之处,具有调理肠腑、治泻止痛的功效。《针灸逢源》云:“中气虚寒、腹痛泻痢,天枢、神阙”。说明天枢能够治疗腹痛泻痢。有研究显示艾灸天枢、上巨虚对D-IBS能明显改善结肠局部炎症,并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结肠组织mRNA表达、β-防御素-2蛋白,提升IL-10水平[4]。

    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下合穴。《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厥脉病溏泄下痢》曰:“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说明上巨虚可以缓解腹痛、腹泻。有研究表明上巨虚电针可以改善内脏痛敏,降低TRPV1、PAR4的表达[5]。

    足阳明胃经从头至足,巡行腹部,主治脾胃疾病,与肠道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大肠募穴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位于足阳明胃经,小肠下合穴下巨虚位于足阳明胃经,因而可从足阳明胃经着手治疗肠道疾病。

    4 小 结

    本文通过收集现代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挖掘、分析并总结,得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为主穴,经络多考虑足阳明胃经、任脉,以局部取穴为主,并配合五腧穴或俞募配穴。

    参考文献

    [1] 黄 虹,刘劲松.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各亚型临床症状特点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2):833-835.

    [2] Quigley Eamonn M M,Fried Michael,Gwee Kok-Ann,Khalif Igor,Hungin A P S,Lindberg Greger,Abbas Zaigham,Fernandez Luis B,Bhatia Shobna J,Schmulson Max,Olano Carolina,LeMair Anton.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Global Perspective Update September 2015.[J].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16,50(9).

    [3] 譚亚芹,马昕婷,王琦等.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08):871-874.

    [4] 吴立斌.艾灸天枢和上巨虚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和结肠组织β-防御素-2蛋白及mRNA水平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5] 张亚楠,王 媛,赵海军,王世军,王晓燕.电针上巨虚对D-IBS内脏痛敏大鼠PAR4、TRPV1的调节作用[J].四川中医,2019,37(0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