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李海丽
摘? 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户籍档案在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太祖时期是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在经历元末天下大乱以后,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而明初政府也无法掌握准确的人口数。明太祖朱元璋自建国之始就非常重视对人口的统计,因而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户籍管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洪武年间的户籍档案管理情况。
关键词:明太祖;户籍档案;人口统计
明初的户籍管理制度既有对传统的户籍管理方法的借鉴,也有自身的创新,形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户籍管理制度,某些管理方法甚至沿用到现在,影响很大。
1 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的发展历程
明朝建立之初,因为经历了元末天下大乱,连年征战导致经济破坏较严重,人口锐减、民生凋敝。明初人口变动非常大,进而影响了政府对赋役、徭役的征收,逃税、逃役的现象极为普遍。为了尽快地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明太祖认为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田野辟,户口增”[1],在洪武元年发诏:“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己令总兵官拾取,其或迷失散在军民之间者,许令官司送纳。”[2]
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了历史上的“均功夫”办法,通过这种办法核定地区的人口数和田亩数,以此来整顿散乱的户籍,强化对税收服役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均功夫图册》,也就是明初早期的户籍档案,对明初户籍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均功夫图册》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让“户部置户籍、户帖”[3],标志着正式开始实行“户帖制”。当时最早实行“户帖制”的是宁国知府陈灌[4],因为在江南试行后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明太祖于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正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户帖制”。“户帖”并不是明朝首创,早在唐宋时期已有,但太祖时期推行的“户帖制”与唐宋时期的还有不同,“户帖”里记载了每一个家庭中的人口、姓名、居住地,还记录了所占有的田亩、牲畜数等信息。为了确保所登记的信息更加准确,明太祖还推行了户籍勘合制度,“民数,给以户帖……籍藏于部,帖给之民。”[5]
在这种制度下,只要是没有通过政府“勘合”的百姓都要被充军,而隐瞒事实的官吏则要被处死,由此可见此项制度的严格。“户帖制”除了有利于恢复经济之外,还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这也是明太祖治国的一贯思想。[6]“户帖制”在“均功夫”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的户籍档案,成为后来“黄册制度”的基础。
公元1381年,“户帖制”宣布停止执行,正式开始执行“黄册制度”。在朱元璋看来,人民向国家上缴田赋、力役是天经地义的[7]。基于此,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正式诏令“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8]之所以被称之为“黄册”,是因为“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9]
黄册制度是明初经过不断完善并在全国执行的户籍制度,同时也是明朝赋役制度,所以黄册制度又被称之为“赋役黄册”。[10]黄册是由政府制定好清单,再分发到各户,人们需要根据清单上的内容据实填写。如果隐瞒或者谎报数据的,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11]明太祖通过建立黄册制度,准确地掌握了明初的实际人口数,不仅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和控制,而且成功控制了一个新生王朝的命脉——赋税钱粮,使动乱的社会稳定下来,国家继续发展。[12]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明太祖非常重视户籍的管理。太祖时期的户籍档案管理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均功夫图册》到“户帖制”,再到“黄册制度”,从最开始只记录人口数量的变化、在部分区域试行,到记录人口、田亩、资产等多個方面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明初的户籍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2 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的历史评价
户籍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户籍档案的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动乱的社会状态下,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户籍档案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3]因此,可以通过户籍档案的管理来看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治。比如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诸侯并起,当时的政府忙于打仗,也无心管理户籍档案,所以无法统计出当时准确的人口数。而明初经过太祖时期的励精图治,不仅加强了户籍档案的管理,也使社会稳定下来,各项制度的执行也有序展开,反映出户籍档案的管理需要有配套的政策、制度的支持。
2.1 户籍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通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到“黄册制度”时已经比较成熟,发展良好的户籍档案管理工作也促进了明太祖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的户籍档案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也有利于预防腐败。户籍档案的制定有非常严密的规定,相关政策也被写进了《大明律》,人们必须据实填报相关数据,否则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在编制户籍档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里甲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14]国家规定按十年一次再造黄册,更新黄册数据,可以确保政府及时获得地方人口的准确数据,也可以获得土地、资产等准确数据,为日常政务的开展提供参考,使户籍档案成为施政的依据。
其次,户籍档案规范管理是明太祖施政的重要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均功夫图册”到“黄册制度”,明初的户籍档案管理最终确定下来,这些档案是管理国家人口的工具,同时也是收取赋税、征派徭役的重要依据。只要是在编造的黄册上的名单都需要交税服役,直到死亡。明太祖时期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不仅将全国人口分门别类,而且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不能随意改变,通过相关手段逃避黄册登记的,要受到《大明律》的严惩。
正是通过对户籍档案的管理,使得明朝政府在开国不久就牢牢控制了全国的人口。而在以往,很多新建立的朝代要历经几个皇帝的统治才能够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明太祖的雄才大略。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当时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社会的控制。因为经历战乱,老百姓生活比较困苦,所以在最初编造黄册制度的时候,明太祖将农民的赋役编得更平均一些,这样就减少了农民上交赋役的数量,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有利于生产恢复和社会发展,使明朝建立之初就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最后,明太祖时期专门建立了户籍档案库,为档案储存提供了空间。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档案文书建设,所以开国之后不久就着手修建了中央档案库,以便保存前朝所留下来和本朝所形成的一些重要档案,而全国的户籍档案也被贮藏在里面。除此之外,明太祖还建立了后湖黄册库,在这里专门贮存、管理黄册。在地方,明初也建立了很多保存重要档案的架阁库。明太祖通过建立众多档案库,使得全国户籍档案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为其施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2.2 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的不足
明太祖时期对户籍档案的管理方式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户籍档案管理的阶级性问题。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在管理国家、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户籍档案的管理无疑也是会打上阶级性烙印,因为户籍档案都属于官府文书。[15]户籍档案主要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是统治阶级奴役、控制人民的依据,都是禁止对人民群众开放的,所以档案史料也很少流传到民间。这就杜绝了私人修史的可能性,一旦这些官方资料被毁,后人的研究就无法开展。但是,明朝到嘉靖时期对档案控制才有所放松,出现了实录抄本,为更多学者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当然,档案管理自古以来都是一项需要保密的工作,尤其是记载全国人口、资产的户籍档案,受到严密的保护也是自然的。
3 结语
户籍档案作为记录人口的专门档案,对统治者施政以及后面的历史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太祖时期所建立的户籍档案已经远远超出了统计人口的功能,对户籍档案的管理正是其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手段的具体体现,而明初户籍档案的管理对明朝276年的统治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重视明太祖时期户籍档案管理制度的研究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參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2]参见《明典章》洪武元年十月诏.
[3]参见《明史·食货志一》.
[4]参见《明史》卷二八一.
[5]参见《明实录》卷五八.
[6]陈学文:《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第4期.
[7]栾成显:《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载200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
[8]《明史》卷六八《赋役志》.
[9]《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
[10]栾成显:《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载200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第1期.
[11]《大明律》卷四《户律一·户役》.
[12]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中国政法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43页.
[13]朱莹:《明代户籍档案管理沉钩》,载《兰台世界》,2013年第10期.
[14]《明会典》卷二十《黄册》,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五.
[15]倪道善:《明清档案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学院 来稿日期: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