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散文才更有味道
周军
散文是初中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文体。“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收获。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来读散文,既不能泛泛而读,如蜻蜓点水,难得其精髓,又不能死扣文本,让学生陷入过度解读的误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地读,有方法地读,读出散文的新天地。
一、朗读:读出“美在词语”
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语文教学而言,需要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主动预习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初中生不重视甚至忽视朗读,更没有养成课前朗读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同时,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没能充分发挥朗读在散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读,为初中散文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铺垫,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
就朗读而言,也有多种方式。让学生坐在草坪上,面对习习清风,手捧课本,自由自在地读,这是一种享受,学生将自然与课本融合。让学生模仿人物的表情、心情,富有深情地朗读,这是一种乐趣,学生走进了文本,读出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在课上齐声读,分组读,分男女读,这是一种竞争,学生读出散文的节奏美、韵律味。这是课外语篇《老屋》中的一个片段,附录如下: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当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读出语言的节奏美,如文中的“淡淡的”“浅浅的”等词语。同样地,学生也能读出语言里裹挟的丰富情感,即想到老屋,作者心头涌现出来的亲切与一丝惋惜。
二、默读:读出“贵在有我”
散文多写作者的感悟,往往由事或人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所以阅读散文要“贵在有我”,但高明的作者总是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文字里。给学生空间,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指点点,也不需要喧喧闹闹的氛围,只需要让学生静下来,走进字里行间,默默去领略作者构建的精神家园。默读的时候,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可快、可慢地去感知文本。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室是静悄悄的、学生既是静静的也是忙碌的。
默读的时候,学生将心交给了文字,很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也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能有助于他们对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台阶》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读懂主旨、读出自己,在默读中圈出关键词“父亲”“台阶”,从文本出发,试图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学生在默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在内心深处也像作者一样去关心农民、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当学生拿起纸巾默默地擦拭自己的眼泪,就会明白佐藤学所说的静悄悄的革命,学生在寂静的思考中,寻得一丝安静的精神慰藉。默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展示部分情境的图片,便于学生更形象地去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写这篇小说,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落笔;在阅读后,你对自己的父亲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些问题一般事先呈现在黑板上,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去打断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布置有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默读,也有助学生更好地寻找文本中的“我”。
三、品读:读出“妙在意蕴”
散文是有靈性的,有时候需要读者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曼妙,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散文味道。品读,往往指对一些重点语段进行细读、精读、分析与评价。初中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他们有理想、有计划。但他们缺少生活的阅历,容易在困境中徘徊,甚至彷徨。在读散文的时候,要让他们品出一股正能量。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找出表现“我”身处悬崖时行为动作和心理情绪的词语或者句子。学生找到“爬、扒、趴”这三个动词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概括出“我”身处悬崖时的心理表现: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我”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学生在“品”的过程中,自身也在成长。品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能从作者身上学得这样一个启发:困难有时候真是一笔财富,我们不能回避困难,但我们可以化解困难,将大困难化为小困难,将小困难迎刃而解,散文教学让学生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和经验。由此可见,品读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因为它可以激发读者内心思想感情的共鸣,让人有所感,有所悟。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在品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能感受到紫藤萝花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品读中,更多的是让学生用心去阅读,代入角色,体会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情感。
读出散文的味道,读出文本的精彩,读出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感知。不管哪种方式的“读”,都得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读”出学生智慧的新起点,“读”出散文的新感悟,“读”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新区胡集初级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