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独特的学习生活模式、学业价值观和性别分布特征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教育者可借鉴吸收接受理论价值内核,从传导者、接受主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角度出发,优化工作思路,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

    关键词:接受理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65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培育的重点。受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学业价值观和性别分布特征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境,而兴起自西方的接受理论对于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

    1 接受理论的涵义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联邦德国学者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人物。该理论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充分肯定了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经过读者的解读接受,文本的审美价值才最终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读者对文学文本的认知与理解赋予其生命力,使文学文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同时读者的评价也会对作者创作产生一定导向。完整的接受机制包括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契合程度制约着接受效果。

    2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有着独特的学习生活模式、学业价值观和性别分布特征,对新事物包容度高,视野开阔,思辨能力强,这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2.1 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带来的挑战

    外语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有大量机会接触外来文化,熟悉国外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文化视野开阔,包容性强,辅修第二外语的学生接收的信息则更加广博多元。在课堂内外,学生与外教接触较多,有的外教会在潜移默化中把本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带给学生。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休闲娱乐时喜欢看外文电影、电视剧,听外文歌,也乐于通过网络、外语角等形式交友,社交对象和社交途径比较广泛,有时会在模仿西方人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不自觉习得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认同甚至崇尚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氛围。

    2.2 外语专业学生学业价值观带来的挑战

    外语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若想成为真正的专业化人才,必须注重日常学习和积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水平。不少学生把提升专业能力作为谋求更好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重视专业学习,却把参加政治学习、提升思想水平当成一项不得不做的“政治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主副科意识强烈,在专业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大学语文等课程划为所谓的“副科”,课堂专注度远远低于专业课。

    2.3 外语专业学生性别分布带来的挑战

    通常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生占比极高。许多女生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高,相对于宏观外部环境,更在意周边人际关系、生活品质、个人发展等问题,且容易因学习、恋爱、就业等问题陷入焦虑,产生诸多心理困惑。此外,许多女生性格细腻敏感,不事张扬,受到社会对女性传统认识观念的制约,比较在意外界评价,不习惯公开表达立场,因而以女生为主的集体活跃度较低,难以形成“意见领袖”。这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3 接受理論视域下提升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根据接受理论,有效的接受是积极主动、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传导者、接受主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高校教育工作者若想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深入研究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充分理解把握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创造性地选择贴近学生的教育媒介,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保证教育内容被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

    接受。

    3.1 明确接受客体: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和现实价值,坚定承担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不能畏首畏尾、遮遮掩掩。教育者可通过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理论教育环节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解读西方不良思潮表现形式和规避手段,旗帜鲜明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3.2 尊重接受主体:顺应学生群体需求与心理特征

    根据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关注度高、新媒体应用能力强等特点,教育者可在开展线下教育的同时积极建设网络思政阵地,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QQ、美拍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发布弘扬时代正能量的精美图文或短视频,为学生释疑解惑,引导网络舆情。同时,对外语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特别关注女生群体的特点,充分考虑女生感性、敏感、易焦虑的心理特征,经常开展一些女生感兴趣的特色教育活动。

    3.3 丰富接受媒介:提高外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

    外语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参加专业竞赛或文化活动如外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翻译实践活动等,以提高专业水准,增加求职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可将外语学习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外语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

    3.4 培育传导者: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开展课堂思政的优势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而是包括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其中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专业水平高、人格魅力突出的任课教师在学生群体中往往有着极高威信,甚至成为学生模仿或追随的对象。若专业课教师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等环节,则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3.5 优化接受环境:营造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氛围

    外语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了多元文化,思维活跃,内心情感丰富,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细腻而有力度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教育者既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总之,因多重因素的影响,针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和挑战性。在开展教育时恰当吸收、运用接受理论的原理机制,可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韩莹莹.浅谈接受理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1):95-96.

    [2]叶荣国.接受美学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启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65-167.

    [3]陈铭.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性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3):79-81.

    [4]李哲.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文化学刊,2015(08):78-81.

    作者简介

    徐涤非(1990-),女,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