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卢青梅等

    在生成课程的主题确定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讨论,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画出主题网络图。比如,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关于车我们有哪些想了解的”,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包括车的种类、功能、特点、构造、行驶规则、发展史等。案例中幼儿感兴趣的“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及其代表的交通规则”这一内容其实就包含在与车相关的问题之中。如果教师心中有這样一张主题网络图,也许就不会纠结与彷徨了。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教知识,而是要成为幼儿探究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查找资料、实践验证等方法探寻问题的答案。当幼儿的探究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停滞不前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同时,教师要及时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后续的活动提供指南。

    (江苏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卢青梅)

    案例中的教师想从个别幼儿的兴趣出发生成一个集体的学习活动,我觉得是不妥的。既然只是部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何不先让这部分幼儿在小组或个别化的学习中去开展适合他们的关于车的“微课程”呢?如果随着这部分幼儿的探究,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关注车的话题,那么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共同来交流、分享关于车的认识和经验。

    我认为,教师之所以困惑和纠结,是因为潜意识里只关注集体活动,而忽略个别化学习的方式。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可作为集体学习的基础或延伸;而有效的集体学习则可以帮助幼儿对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不同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云南个旧市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邓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