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抑郁水平影响的调查

    江玉华

    摘要:对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参与习惯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自尊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抑郁水平;(2)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尊水平具有高度负相关,身体自尊水平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3)有锻炼习惯的男女大学生比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其中女生比男生的差异更为显著。

    关键词: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80-03

    Abstract:This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pression, body-esteem and participation of exercise to universityStudents. The resultsShowed: (1)The level of body-esteem of male universityStudents were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collegeStudents and male universityStudents have lower depression than those of female collegeStudents.(2)There were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vel of depression and body-esteem. Body-esteem is the psychological mediation factor.(3)There were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Students who had and had no habit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depression andSelf-esteem.

    Key words: level of depression;level of body-esteem;participation of exercise

    1 前 言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情感反应,是人们自觉(外显的)、不自觉(内隐的)地对自我的乐观而肯定的评价倾向,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自尊被整合进大量认知和人格理论模型中,如应用于依从、吸引、劝说、认知不协调、主观幸福感、社会比较加工等研究领域,自尊和许多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如焦虑、抑郁、饮食障碍、药物滥用等(Robson,1998)[1],甚至可以用来预测个体抑郁的产生(Roberts,Kassel&Gotlib;,1995)[2]。自尊研究一直受到国外心理学家的重视,在运动和锻炼心理学领域中,自尊常用来检测锻炼后心理效益的假设;同时,自尊水平又可作为一种预测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手段,因此,运动和锻炼心理学家最近几年对自尊的研究颇为关注。

    目前,有关自尊理论的研究强调:一个人的自尊由不同的、具体的成分(如身体自尊、专业自尊和社会自尊等)组成。Marsh&Shavelson;(1988)提出了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即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自尊水平的变化,处于高水平的整体自尊也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要改善整体自尊水平,必须采用某种干预手段来改善处于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身体自尊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主要包括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伤感的情绪体验,它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的、暂时的,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抑郁与正常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在概念上,可以将抑郁与正常看着一个连续谱,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何颖[3]的研究表明,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尊量表(PSPP)探讨体育锻炼参与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以期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三年级大学生240名,发放自评抑郁量表(SDS)、身体自尊量表(PSPP)和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其中男生94人,女生123人,平均年龄21.34岁,专业包含文理两个专业类别,将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包含三次)的学生划为有锻炼习惯组,其中男生51人,女生47人,将每周锻炼三次以下的学生划为无锻炼习惯组,其中男生43人,女生76人。

    2.2 测量工具

    2.2.1 抑郁水平的测定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

    该量表系WilliamW.K.Zung于1965年编制,我国于1985年译成中文,评定采用1-4级记分制,指数越高,抑郁水平越高。该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2.2 身体自尊水平的测定采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

    该量表包含一个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general physicalSelf-worth)和4个分量表——运动技能(sport competence)、身体状况(condition)、身体吸引力(body)和强壮(strength)。主量表用于测量人们一般的整体自我身体满意感,而分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人们在更低一级的身体各领域所获得的主观身体能力,该量表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由徐霞修订,经过信、效度检验,并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问卷

    这是一份自编问卷,要求被试大学生填写最多5项身体活动内容,并指出平均每个星期活动的次数、各项活动的时间(按分钟算)和自己感觉的每项活动的强度。

    2.3 数据处理

    用SPSS10.0软件包统计分析处理完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男、女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及各因子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男大学生的抑郁水平标准分SDS、身体自尊PSPP及因子SC(运动技能)、AB(身体吸引力)、PF(身体素质)和PSW(身体自我价值感)与女大学生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3.2 大学生抑郁水平标准分SDS、身体自尊水平PSPP及各因子差异性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抑郁水平标准分SDS、身体自尊水平PSPP差异,采用2(性别)和2(习惯)的方差分析(ANOVA)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3),有无体育锻炼习惯是男女大学生在抑郁标准分SDS及身体自尊水平PSPP标准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SDS及PSPP的分值与性别以及性别和有无锻炼习惯的交互作用之间不存在影响作用。

    3.3 抑郁与身体自尊及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见表4),抑郁标准分SDS与PSPP总分及除SC、PF的各项因子分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即PSPP及PSW、PC、AB得分越高,身体自尊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

    4 讨 论

    4.1 抑郁标准分SDS、身体自尊水平PSPP与性别差异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抑郁水平标准分SDS,身体自尊水平PSPP及除PC因子外的各项因子上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男大学生有着较低的抑郁倾向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对于抑郁与身体自尊的性别研究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但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抑郁情绪;Fox以男,女为受试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对男女身体自我概念与整体自我价值的影响。他以76名9-11岁的男女儿童为对象,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参与每星期3次的身体素质课,为期1个月。结果发现,在运动能力知觉上,实验组明显高于控制组;在性别方面,不论在实验组或控制组,男学生的运动能力皆高于女生。国内何颖等人[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PSPP及各因子SC(运动技能),PC(身体状况),AB(身体吸引力),PF(身体素质)和PSW(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王振宏[5]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在一般自我,自我价值感及身体自我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自我价值感及身体自我方面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且身体自我概念与求助方式有显著的回归效应。Collins认为[6],个体在早期会依据他们对身体的外观与印象,而逐渐形成自我的身体概念,因此,他认为:女性较无法认知阳刚体型,这是由于社会对于女性身体形态期望的结果。然而Marsh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多层面结构不会因性别而有差异,随着社会发展,两性日趋平等,性别在各个领域中是否还存在刻板印象,两性在对自我的看法上是否还存在差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4.2 抑郁水平与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抑郁标准分SDS与PSPP以及PSW、PS,AB因子具有高度的负相关。即抑郁水平越低,总体自尊水平越高。自我概念与青春期抑郁之间的关系已有定论,Beck等人提出低自我评价是抑郁症的原因和影响因素;Harter&Marold;(1990)多次研究发现消极自我概念的整体测量与青少年抑郁高相关;Fine&Halay;等人(1993)认为自我概念是青春期主要抑郁失调的结果预测。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实验数据表明他们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樊富珉[7]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6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其中自我总分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因子有较高的负相关。这一结果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并证明了加强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消极情绪的控制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3体育锻炼参与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锻炼参与习惯的男女大学生比没有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并且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水平,其中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相关程度更高。

    尽管身体锻炼对抑郁的影响作用尚有争议,但总的来说,身体锻炼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运动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机制可能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种模式,第一是生理生化机制,其机理可能与神经递质如?-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肽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生化物质含量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变化、心理应激以及交往增加有关,使紧张、压抑减轻,提高了患者的欣快感;第二是心理学机制,运动是一种强制性应激源,它表现在为完成特殊的目标或按照特定的要求去行动而对身体施加的压力。在运动应激情境中,机体会动员心理、生理的资源与力量尽快的或尽可能的来适应运动情境[8],通过长时间练习,有助于机体形成正确的应付模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是社会学机制。运动是经人们美化和理想化的特定的社会文化方式。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这一社会文化方式在接受美和享受美的愉悦之中强健身体、提高身体自尊水平、心理自我良好感,进而可能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自我概念增强,从而使抑郁这种消极情绪降低。何颖等[3]的研究表明,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应用自我概念的等级模型进而提出假设认为:锻炼计划可能对自尊,自我概念的构成成分以及一级成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整体自我概念与自尊。 Fox(1989)发现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类型与他们在不同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相关;Marsh(1988)发现6周的身体锻炼对11-14岁女孩身体自我概念上显著提高;国内杨剑(2001)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也促进其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成为影响身体自我概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孙延林等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每周锻炼的次数越多,时间越多,其在身体自我描述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且在所有11个指标上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这说明每周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会对身体自我概念有积极作用;Fox最近的研究表明,锻炼可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自觉,如身体意想。所有的年龄段都可以产生积极的锻炼效果,但在儿童和中年人中变化更明显。

    以往的研究结果已经提示我们:通过身体锻炼改变身体自尊可以提高整体自尊水平,这个结论对当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9]因此,学校体育应以身体自尊为切入点,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观,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降低消极情绪的产生,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从而使其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5 结 论

    5.1 总体看,大学生的抑郁和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较低的抑郁水平。

    5.2 大学生抑郁与身体自尊水平具有高度负相关,身体自尊水平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5.3 有锻炼习惯的比没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抑郁水平和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其中女生比男生差异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RobsonJ.Self-esteem a psychiatric view.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1:153-615.

    [2] RobertsJE,KasselJD&Gotlib; IH.Level andStability of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Symptom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reences,1995,19:217-224.

    [3]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23):58-60.

    [4] 孙飙,戴剑松,王正伦. 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与体质概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1-3.

    [5] 王振宏. 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5):3.

    [6] 陈晓妹.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素分析及其运动调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104-106.

    [7] 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8] 转引自余展飞等.战胜人类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有效防治[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9] 赵纲.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