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的故事

    周琼

    作为一所园林式幼儿园,我们幼儿园内植物种类不同,形态各异,开花结果时节有别。在这里,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获得满足,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

    每天的散步、户外活动是我班孩子在园内进行自然观察的快乐时光。虽然只是小班孩子,可是他们同样能在大自然中不停地观察、讨论,还会在“自然笔记本”上记录。

    春天来了,孩子们发现即使使劲闻也闻不到山茶花的香味,原来不是每一种花都香味扑鼻的。孩子们发现樱桃树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红色的,他们欢呼着:“樱桃树长‘枫叶了。”孩子们发现葡萄藤上有很多小点点,感到很好奇:那是小葡萄?不久,他们发现小点点长大了,原来是小芽,再长大就成了叶子。孩子们对一个个从大自然里冒出来的小秘密充满了好奇,这不,幼儿园里的芭蕉又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一、你叫什么名字

    3月的一天,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围着草地上一段段圆圆、矮矮、黑黑的东西讨论着:“这是什么?”“这是树吧?”……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这个新发现所吸引。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冬天园林工人齐根砍掉的芭蕉,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决定带领他们持续关注、探索芭蕉的成长过程。于是,我凑过去一脸好奇地询问:“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们着急地拉着我,指着旁边一棵已经长出小绿芽的芭蕉,惊呼着:“这就是‘树!”“都长出芽了。”我装出不相信的样子回应着:“哦,是吗?它们真的是树吗?幼儿园哪里还有这种‘树呢?”

    “肯定有的,我们去找找。”果然,在幼儿园的百果园里,孩子们有了同样的发现。这里阳光充足,场地开阔,芭蕉也更多。孩子们蹲下来仔细地看着、摸着芭蕉,发现上面有一圈圈的像树的“年轮”,便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树。

    可是很快孩子们又感到困惑了,旁边的橘子树、枇杷树都那么高,这些“树”为什么这么矮呢?他们又开始讨论:“它是树宝宝呀,还没长高呢!”“它是被砍掉了。”“到底是谁砍掉的呢?”“我们要保护这棵‘树,让它快点长高。”此后,每次路过百果园,孩子们都会跑过去看一看芭蕉,嘀咕着:“它是不是死了?”“不会的,它一定会长大。”捕捉到孩子们的这份牵挂、期待和好奇,我便利用散步时间创造“偶遇”的机会,坚持每周都让孩子们来观察芭蕉。

    刚刚过去两周,这些芭蕉便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登登开心地指着一棵芭蕉大叫着:“它活过来了!”孩子们闻声往前凑,原来好几棵芭蕉都冒出了绿绿的小芽。孩子们开心极了,“哇!小芽芽好可爱呀!”“才长了一点点,你要多喝水,多晒太阳,快长大!”

    清明节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看芭蕉。他们发现小芽芽不仅长高了还变粗了,有的小芽芽上还长出了嫩嫩的叶子。此时,孩子们虽也惊喜但已经不觉得那么意外了。我感到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观察,孩子们已经解决了芭蕉“能不能活”的问题,便抛出了新的问题:“它到底是什么呢?”

    果然,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是橘子树吧!橘子树的叶子就是绿的。”“应该是枇杷树,旁边就是枇杷树妈妈呀!它是小宝宝。”孩子们认识百果园里的许多果树,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芭蕉的叶子和生长地点进行着简单的推理。瑞瑞提出了新的看法:“这是竹子,爸爸妈妈带我挖过竹笋,竹子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芭蕉刚长出来的小芽芽确实和竹笋神似,芭蕉茎上还有一圈节,与竹节相像。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去幼儿园的竹林观察,引导他们通过直接的比较观察来发现芭蕉和竹子的异同,鼓励他们收集证据。孩子们在竹林里看看、摸摸竹子,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们发现芭蕉和竹子都有节,可是颜色不一样,摸上去感觉也不一样,但谁也说不清两者到底是不是相同。孩子们急了:“老师,这个(芭蕉)是不是竹子呀?快告诉我们吧!”

    看到孩子们满脸疑惑,我心想这恰好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芭蕉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于是笑着说:“到底是橘子树、枇杷树,还是竹子呢?我们可以多来看看,等它长大了不就知道了?”孩子们对于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问爸爸妈妈吧!让爸爸妈妈在手机上找一找!”“还可以去问幼儿园种花的叔叔,他很厉害的,什么都知道。”于是,孩子们去向园丁求助,园丁告诉他们,这是芭蕉,它是热带草本植物,在热带它会开花结果,我们这里太冷了,它能长,但不容易开花结果。

    孩子们听了似懂非懂。彦彦问:“芭蕉是什么?是香蕉吗?”溜溜问:“是很黏的,像胶棒一样,可以粘东西吗?”……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思维具体形象,他们根据“芭蕉”的字音联想到了熟悉的香蕉和胶棒。

    我没有向孩子们具体解释“芭蕉”是什么,这成了他们当天回家与家人讨论的重要话题。第二天,孩子们一来到班里就滔滔不绝地分享彼此的收获,莎莎说离园时带爷爷看了芭蕉,爷爷说芭蕉会长高,长出果实,还会开很大的花;小宝说爸爸给他看了手机上的图片,芭蕉就像香蕉一样,是可以吃的。其他孩子也想看看芭蕉的图片,于是我收集了一些芭蕉的照片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们看了照片上又高又大的芭蕉,更加期待幼儿园里的芭蕉快快长大了。

    孩子们通过分享一点一点地揭开了芭蕉的神秘面纱,还有什么秘密在等着孩子们去揭晓呢?

    二、我和芭蕉比身高

    “五一”假期过后,天气越来越热,幼儿园里的芭蕉开始长高。根据往年的经验,我很清楚芭蕉的“疯长期”就要到了,这一定会带给孩子们更大的惊喜。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芭蕉的生长变化,我增加了观察的次数,坚持让他们隔天观察一次。果然,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芭蕉的快速变化:“哇!小芽芽长高了!它长得好快啊!”“昨天好像才这么高,今天就这么高了!”孩子们一边用手比画一边分享自己的发现,可是又很难表达清楚。

    “怎么才能知道芭蕉长得有多高呢?”我及时抛出这个问题,想看看孩子们会怎么解决。“写下它的高度,用像温度表的东西(尺子)量。”“可是我们还不会写字。”孩子们想到了测量,可精确的测量对小班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就站到它旁边,比一比嘛!”登登开心地站到一棵芭蕉旁,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

    借助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芭蕉的高度,这一方法简单直观、便于操作。此后,每次观察芭蕉,孩子们便会比画着说:“这个芭蕉跟我的鞋子一样高。”“这个芭蕉到我小腿这里了。”虽然他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简单且测量结果不很准确,但测量过程让他们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

    百果园里的芭蕉越长越高,叶子越长越大。孩子们发现隔次就很难分清他们上次与之比身高的是哪棵芭蕉了。“怎么才能做到和同一棵芭蕉比身高呢?”我帮助孩子们提炼出新的问题。“把我们的小标记贴在上面就知道了。”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不干胶标记是他们最熟悉的,可是标记粘在芭蕉上经常掉下来。有孩子提议:“把名字写在芭蕉的叶子上。”立刻有人反对:“不能乱涂乱画,会把芭蕉毒死的。”阿宝建议:“挂个漂亮的绳子吧。”大家觉得这一主意不错。孩子们按照班级日常分的四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颜色的丝带系在与之比身高的芭蕉上,这样,各组按照丝带的颜色马上就能找到自己要找的芭蕉了。周末过后,孩子们发现系在芭蕉上的丝带不见了。“被风吹走了?”“被当作垃圾扔掉了?”孩子们进行了种种猜测,最后他们决定做个漂亮的牌子挂起来。

    孩子们分小组制作标牌,在卡片上贴上每个小组成员的不干胶标记。有孩子提出要系上丝带,大家便用打孔器打孔、穿绳;有孩子提出下雨时卡片会湿,大家便请老师帮忙过塑;有孩子提出要写清楚班级和观察芭蕉这件事情,于是请老师帮忙写上了班级名和“我们观察的芭蕉”这样的文字。标牌做好了,各组的孩子给芭蕉挂上了各自的标牌。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了如何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和芭蕉比身高时,孩子们轮流和自己小组的芭蕉比一比,再去别的小组的芭蕉旁看一看,常常有新的发现:这个芭蕉和我的腿一样高了,芭蕉长到我肚子这儿了,芭蕉到我的肩膀这里了,芭蕉都快长到我耳朵这儿了。铖铖感叹道:“芭蕉怎么还在长啊?它到底要长多高呢?”

    “芭蕉到底会长多高呢?”我把铖铖的疑问抛给孩子们。苗苗说:“要和老师一样高!”铖铖猜:“不会和枇杷树一样高吧?”阿宝问:“会和楼房一样高吗?”

    一周过去了,所有芭蕉都已经比班里最高的孩子高了;又一周过去了,孩子们推着老师去比,发现所有芭蕉已经比老师高了;再一周过去了,芭蕉已经有一层楼那么高了……孩子们还是常来看芭蕉。他们仰着头感叹道:“芭蕉长得太高了,像大怪兽一样。”“它太高了,和楼房一样高,怎么比呀!”“芭蕉长得太快了,根本比不过嘛!”

    三、叶子上的秘密

    夏天到了,芭蕉在长高,它的主茎不断分叉,主茎上的叶子不断向上生长,分叉上的叶子同样长得又大又长且不断向四周伸展。孩子们路过百果园,总会抬头仰望那大大的芭蕉叶。

    这时,我想起孩子们一开始的疑惑,便一脸好奇地询问:“这是橘子树吗?是枇杷树吗?是竹子吗?”孩子们笑着大声告诉我:“橘子树的叶子不是这样的。”“枇杷树也不是!”“它比竹子粗啊,这是芭蕉呀!”可见,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究不断积累关于芭蕉的经验,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判断。

    芭蕉不断长高,叶子不断长大。阿宝开心地拽着一片芭蕉叶说:“芭蕉叶长得好大呀,可以挡太阳。”全全用头顶着芭蕉叶说:“像帽子一样。”欣欣笑着说:“下雨天还可以当雨伞。”孩子们还在大大的芭蕉叶下玩躲猫猫的游戏。

    这天,孩子们发现一片芭蕉叶折断了,便把它带回班里,开始了与芭蕉叶的亲密接触。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芭蕉叶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好舒服;有的根据芭蕉叶的形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说它像小船、小鱼、香蕉;有的思考着芭蕉叶的用途,说它可以做扇子、当雨伞;有的关注到芭蕉叶开裂的边缘,说它像刺猬、波浪;有的把芭蕉叶裹在腰上表演:“我看过草裙舞,就是用这样的叶子裹起来的。”

    很快,芭蕉叶上的叶脉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有的说芭蕉叶上有细细的花纹;有的关注到了这種平行脉的特征,说它是一条一条的,像火车轨道、楼梯、小路、小桥……我顺势问:“其他芭蕉叶上也有‘花纹吗?别的叶子上也有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在芭蕉下仰头观察;在爬山虎旁细细端详;在银杏树、枇杷树、梧桐树下捡起各种各样的叶子,把它们带回活动室,放在科学区里仔细观察,并在“自然笔记本”上记录。孩子们发现,原来每种叶子上都有“花纹”,可它们又不一样,有的很整齐,有的乱七八糟;有的像楼梯,有的像羽毛……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些“花纹”叫叶脉,也没有介绍平行脉和羽状脉的区别,而是支持孩子们通过收集、观察积累关于叶子的感性经验,期待为孩子们持续观察和探索提供可能。

    四、雪后的芭蕉

    暑假归来,我和孩子们分享了假期在广州拍到的芭蕉照片,那里的芭蕉会开花结果。孩子们赶紧去百果园一棵一棵地看芭蕉,可怎么也找不到花和果实。“我们这些芭蕉太小了,不会开花吧!”“我们再等等吧!”孩子们带着期待坚持每周观察。渐渐地,孩子们对芭蕉失去了兴趣,因为它不再有明显的生长变化。于是,我不再频繁地带他们去观察,只是偶尔路过时让他们去看一看。

    转眼到了11月,这一年南京的初雪来得特别早。孩子们又一次把目光聚集到芭蕉上,他们围着芭蕉你一言我一语:“芭蕉变白了,雪盖住了它!”“芭蕉像个盘子,上面装了好多雪!”“芭蕉冷不冷啊,它变得冰凉冰凉的了。”

    雪很快融化了,孩子们发现芭蕉一点点往下耷拉。妞妞问:“芭蕉老了吗?弯腰了呢!”确实,芭蕉叶不再翠绿了,开始一点点变黄。阿宝问:“芭蕉生病了吗?”确实,芭蕉的叶子不再那么光滑,叶子边缘一点点开裂,裂口越来越大。欣欣问:“芭蕉叶子怎么破了?”孩子们眉头紧皱,十分担心:芭蕉怎么了?我告诉孩子们,幼儿园里马上会来一些“芭蕉专家”,到时候可以问问他们。

    五、可怕的“芭蕉专家”

    每年冬天,幼儿园都会请园林工人来“砍芭蕉”,这些“芭蕉专家”对芭蕉的特性最为熟悉。我事先了解到,往年园林工人会齐根砍掉芭蕉的茎。得知孩子们在研究这些芭蕉,今年园林工人调整方案,不再齐根砍掉芭蕉的茎,而是改用保留部分茎再用防冻布包裹的方法帮助芭蕉御寒。

    想到调整后的方案,我又开始犹豫:孩子们已经持续观察了这么长时间,若目睹芭蕉被砍掉,在情感上能接受吗?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冲击呢?可是转念一想,有时候适当的“伤害”也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方式,孩子们有权去感知这种特别的“照料”方式。

    这天下午,听说“芭蕉专家”要来,孩子们坐在百果园旁的长廊里等待。“芭蕉专家”是来干什么的呢?孩子们猜测着:“是来剪一下芭蕉吗?”“是来帮芭蕉治病的吧,看看有没有虫子。”“是来施肥的吧,给芭蕉加点营养。”“是来给它支撑一下的吧,芭蕉快倒下来了!”

    “芭蕉专家”来了,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解释:“芭蕉要生长在暖和的地方,我们这里太冷了,芭蕉高高的茎、叶会被雪、霜冻伤而枯萎,我们要砍去地上部分的茎和叶,不然芭蕉会生病,以后就长不出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芭蕉地上部分的茎和叶砍掉,给它裹上防冻布防止冻伤。”

    孩子们听了“芭蕉专家”的话,似懂非懂,显得很紧张,不知道到底他们要怎么砍芭蕉,砍掉的芭蕉又会怎么样。

    园林工人开始砍芭蕉了,看到一棵棵芭蕉被砍倒在地,孩子们急得直跺脚,有的瞪大眼睛,有的跑来抓住我的衣服,有的愤怒地大叫:“你们是坏人,为什么伤害我们的芭蕉?”……和芭蕉一起经历了春夏秋冬,孩子们已经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砍芭蕉”的场面着实给了他们太大的冲击。

    “芭蕉专家”赶紧向孩子们一遍遍解释为什么要砍芭蕉,看到园林工人开始给芭蕉裹布条,孩子们的情绪才稍微平静一点。孩子们提醒道:“给芭蕉多穿一点,穿厚一点吧!这样晚上也不会冷了!”所有的芭蕉都被砍掉了,孩子们接受了砍掉芭蕉的事实,可是他们还是很悲伤。

    我觉得孩子们需要宣泄情绪的途径,于是鼓励孩子们去和芭蕉说说话。孩子们轻轻地摸摸芭蕉,生怕碰疼了它们:“芭蕉真是太可怜了!”“芭蕉,你疼不疼啊?”“芭蕉,你别害怕。”“芭蕉,芭蕉,我抱抱你吧。”

    砍芭蕉带给孩子们悲伤,却也让他们更加爱芭蕉,懂得保护芭蕉。

    六、重见芭蕉

    孩子们每次经过百果园时,还是会去看看这些被砍掉的芭蕉,他们接受了芭蕉被砍掉这个事实,可是没有了昔日的欢笑。他们不时地询问:“芭蕉还会长出来吗?”“芭蕉冬天会不会冷呀?”“芭蕉被裹起来还能喝水吗?”孩子们就像对待生病的好朋友一样牵挂着这些芭蕉。

    寒假归来,孩子们不忘第一时间去看那些被砍掉的芭蕉,可它们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又是一年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孩子们发现裹在芭蕉上的布条被什么东西顶起来了,便轻轻地扒开布条,发现下面冒出了嫩嫩的芽。“芭蕉又长出来了!”孩子们惊呼着,分享着这份重见芭蕉的喜悦。

    一天又一天,孩子們每次经过百果园时还是会去看芭蕉,精心呵护它。虽然他们已经熟悉芭蕉长高、长大的过程,可也有新的惊喜,他们发现芭蕉叶一长出来上面就有细细的叶脉,叶子不断长大,上面的叶脉会越来越清晰,叶子干枯时是沿着叶脉裂开的。遇到其他孩子来看芭蕉,他们会自豪地介绍说:“这些是芭蕉!它们马上会长得很高很高,有楼房那么高。”

    又一次见证芭蕉从发芽到长高的过程,孩子们不仅对“砍芭蕉”释怀了,理解了这种特殊的保护方式,还感受到了生命的奇特。孩子们在自然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有关芭蕉的知识,还初步形成了关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持续探究的态度。

    这一年的夏天气温很高,快到暑假时,孩子们在茂密的芭蕉叶里发现了一个大大、圆圆的东西,那是芭蕉的花苞。“芭蕉要开花了,芭蕉要结果实了!”孩子们无比激动。可是暑假结束后归来,孩子们发现它依然没有变化。孩子们继续等待着,秋天花苞渐渐变黄,冬天它渐渐垂下头,直到再次砍芭蕉时,这个“大圆球”还是没有开出花来,枯萎了。“没关系的,下一次它会再长的。”“说不定下一次它就开花了呢!”孩子们充满期待。

    种子在泥里发芽,幼儿在大自然的浸润中生长。从这样的自然研究案例中我们感悟到,大自然是幼儿成长的活教材,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不仅仅为了绿化,还是生动的课程资源,这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礼物。而孩子们用一句句童言稚语记录大自然的秘密,用一次次充满童趣的探索感受大自然的奇特,这正是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