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时代洪流中人物命运之立体透视

    苏岩

    《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导演最新创作的一部优秀华语电影。影片生动地再现了时代洪流中,社会底层家庭的悲欢离合。影片不但展现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亦成功刻画了该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本文从悲剧和人物塑造的角度,以刘耀军和王丽云为例解读影片《地久天长》人物立体感的塑造。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脱离时代独自生存,尤其在时代发生巨变的时候。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认同也有着不同的社会观念[1]。每个人都像水中的沙粒,在时代的洪流中裹挟前行。由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时代洪流之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两户普通人家之间的恩怨纠葛。从影片内容来看,《地久天长》是一部关于男主人公刘耀军和妻子王丽云两个人一生的悲剧,但此种悲剧的产生既有人为因素亦有时代因素。时代变化造成的悲剧无法挽回,对男女主人公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痛。该片的成功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与演绎,多方位的刻画使该片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富有立体感。

    一、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人命运

    (一)悲剧生活的时代烙印

    时代的变迁总是会给大众的生活、工作甚至命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一些有识之士来说是大展拳脚的天赐良机,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来说却有可能带来灾难。《地久天长》讲述了社会底层两个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悲剧。刘耀军和王丽云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与沈英明李海燕夫妇是至交好友。刘耀军的孩子星星因为沈英明的孩子浩浩溺水身亡导致两个家庭和谐的关系产生了裂痕,从无话不说变成默默无语。失独给刘耀军和王丽云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让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由于流产手术发生意外导致王丽云无法怀孕,刘耀军和王丽云之间无法再生出小孩。失独的打击让刘耀军和王丽云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两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则是为了对方而活。在王丽云下岗后,夫妻二人为了生存和逃离伤心地选择去了人生地不熟的福建。在福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依旧惨淡。生活的苦难可以忍受,但心灵的伤痛却始终无法消弭。日子一天天过去,夫妻俩也在一天天衰老,但对星星的思念从未减少。为了生活的希望他们收养了刘星。刘星的出现为这个苦难的家庭添进一丝温暖,而叛逆的刘星选择离家出走,夫妻俩又再次体验了失去孩子的痛苦。星星的去世与刘星的离家出走,似乎暗示着这两个苦命的人今生很难享受天伦之乐;计划生育和星星的意外溺亡,二人尝到了失独的痛苦;下岗潮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远去福建。在时代特征最鲜明的计划生育和下岗潮中,刘耀军与王丽云都成为了时代牺牲品。他们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星星溺水之前,整个家庭的生活是欢乐的;第二部分是从星星溺水以后,整个家庭的生活是悲剧的。刘耀军与王丽云前半生的欢乐衬托出后半生悲剧的可怜。这样的悲剧有家庭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面对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在时代的洪流裹挟下前行。为了生存下去,基层群众只能默默接受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默默接受不是对时代变化的认可而是妥协,普通人无力改变时代只能选择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浮沉。在时代的变化之中,如何生存下去始终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为了生存,刘耀军与王丽云远去陌生的城市期待能有新的生活希望。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计划生育和下岗潮皆是时代变化的趋势,亦为刘耀军与王丽云的悲剧生活烙上了时代的烙印[2]。刘耀军与王丽云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能从二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二)双重打击下的悲剧人物命运

    刘耀军和王丽云的家庭,是时代洪流下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他们代表着电影所刻画的时代里的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地久天长》是一部悲剧,刘耀军和王丽云的生活也是一个悲剧。面对丧子之痛,他们无人可以责怪;面对计划生育,他们只能选择接受;面对下岗,两人只能接受安排。面对命运的打击,在时代的背景下两人无力反抗。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就如大海中的沙粒,渺小也不重要。刘耀军和王丽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力量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力量,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打击虽然可以选择默默接受,但其内心的痛苦却是与日俱增。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是相关联的,夫妻俩的悲剧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王小帅导演在影片中没有评价那个时代的好与坏,也没有借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添加旁白解释电影的内容;他只是尽力还原了在那个时代里最基层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经历,而对影片所呈现出的现实和人物的判断则交给观众去反思[3]。

    二、多方位塑造人物立体感

    优秀的电影除了需要流畅的故事情节串联电影镜头以外,还需要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去深化影片主题。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影片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人物的塑造分为扁平型与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僵化无变通;圆形人物则性格具有多面性,对不同的生活机遇会有不同的人物反应[4]。很明显,《地久天长》中刘耀军与王丽云的人物形象都是属于圆形人物形象。对于圆形人物的塑造,需要通过环境、人物矛盾、细节等角度对其進行多方位塑造。多角度的塑造势必会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有立体感。环境的描绘不仅能够展现电影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皆因人是在环境中成长与生存,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构建人物矛盾是电影推动剧情发展的常用手段;电影中主要人物面对不同人物矛盾所作出的反应,能够深度地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人物矛盾对于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具有重要作用。电影中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都属于刻画人物过程中的细节;而细节是展现人物特征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电影人物细节的刻画,有利于提高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塑造人物立体感。刘耀军和王丽云是《地久天长》中的男女主角,也是该片中人物立体感最强的两个形象。

    在亲生儿子出事以前,刘耀军的生活状态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有空就和邻居一起聚会喝酒。而这种生活状态是在国有企业上班的普通员工的缩影;刘耀军和这个时代下的其他工人同化在一起。在一次大型聚会上刘耀军与王丽云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大家一起转圈跳舞,和其他人一起沉浸在欢乐里。当儿子星星骑在刘耀军脖子上随着他一起跳舞时,刘耀军开心得眉毛都完全舒展开,这是整部电影中刘耀军为数不多的眉头舒展的场景之一。可以看出,在星星出事以前,刘耀军和王丽云是愿意跟随时代潮流与大家一同同化的。此时的夫妻俩拥有着同时代环境下人人皆有的特征,人物形象并不突出,立体感不强。但在星星溺水身亡后,二人的生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丧失生活的希望;此刻开始,刘耀军与王丽云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痛苦与磨难,人物形象逐渐变得生动有立体感。失独的悲剧沉重打击了两人的生活,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从环境氛围角度来看,在星星出事以前刘耀军与王丽云是愿意接受环境的变化而同化的;而在失去星星后,邻居家孩子的声音深深刺激着二人的心,两人逐渐变得不愿与别人交流,生活变得黯淡无光。这种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幸福氛围形成强烈对比,影片展现了刘耀军和王丽云的丧子之痛也成功塑造了爱子如命的父母形象。两人在下岗后选择去福建,暗示着他们想通过环境的改变带来人生新的希望;改变生存的环境,是社会底层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常用方法。但对刘耀军和王丽云而言,环境氛围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悲剧。

    当沈英明知道星星的死与浩浩有关时,沈英明拿着菜刀去找刘耀军要让浩浩给星星一命抵一命。刘耀军夺过沈英明手里的菜刀对他说:“沈英明你给我记住了,从今往后永远不要在浩浩面前提及这件事,一个字都不要说。”这句话是刘耀军说给沈英明的,但也是说给他自己的。浩浩只是个孩子,刘耀军无法去怪罪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怨恨只是无法去责怪。隐忍是刘耀军作出的选择。面对生活的悲剧,刘耀军做出的隐忍选择是王小帅电影中男女主角遭受命运不公时的常见状态。这种隐忍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而是坚持着自己内心最根本理念的同时为了生存只能选择的无声抗议[5]。沈英明和刘耀军本来是至交好友,因为星星的事两人之间的友谊产生了裂痕;浩浩导致沈英明与刘耀军之间的人物冲突,是《地久天长》里人物矛盾最尖锐的地方之一。面对尖锐的矛盾冲突,刘耀军选择了回避;为了能让浩浩健康成长,他将痛苦压抑在内心。当刘耀军发现叛逆的养子刘星偷东西的时候,他气愤地对刘星说,要么把东西送回去给人赔礼道歉,要么送他去派出所。叛逆期的刘星倔强地选择去派出所;这段电影情节生动地展现了面对不成器的养子时,一名养父的愤怒。结合刘星与刘耀军的表现可以看出,导演安排这个情节是用于刻画一位恨铁不成钢但遵守人生基本道德原则的父亲形象,刘耀军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在人物矛盾冲突中塑造的,只有在激烈的矛盾之中,人物才会爆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欲望。

    细节是刻画人物形象最有力的手段。电影前后部分刘耀军眉毛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其在不同生活遭遇下的人物状态,通过眉毛这一个细节即形象刻画了刘耀军内心冲突的变化过程[6]。星星活着的时候,刘耀军的眉头是舒展的,暗示着他的生活是开心满足的;失去星星以后,刘耀军的眉头始终是紧皱的,暗示着他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在李海燕生命的最后时刻,刘耀军和王丽云回到伤心地去见李海燕。刘耀军此时脱下了穿了半辈子的工作服换上了西装。衣服的改变不仅说明两人生活水平的变化,也说明了两人时隔多年以后再回原地时的心情变化——当初夫妻俩是为了生存被迫离开,而此时的返乡则是时隔多年已经放下过去的回归。当二人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浩浩也已经长大成人。当着刘耀军和王丽云的面,浩浩说出了当年的实情,王丽云听完后淡淡的说:“说出来就好了。”王丽云的话语气很淡,却也透着深深的无奈。夫妻俩坐在星星墓碑旁,刘耀军没有接王丽云递过来的水而是自己拿起酒瓶喝了起来。王丽云对于丈夫拒绝自己的水没有任何不满,很自然地打开瓶盖喝起来。这一细节展现了夫妻之间多年共同生活的默契与恩爱。刘耀军拿着酒瓶皱着眉头看着远方独自喝酒,内心的苦闷和对儿子的思念都随酒进入自己的身体,折磨着这个苦难的人……诸如此类细节的刻画让刘耀军与王丽云两人的形象变得真实有立体感[7],也让观众对他们悲剧的人生充满同情。

    结语

    《地久天长》对人物塑造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刻意夸大与加工,仅追求最真实的还原。这种回归现实生活的人物塑造方式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面对苦难,男主人公没有大声呼喊反抗而是选择隐忍。这种隐忍虽没有大声呼喊与反抗刺激眼球,但却蕴含蓄势待发的力量。影片对细节的刻画更是使人物立体感十足,成功塑造了在时代洪流裹挟下饱满的人物形象。

    參考文献:

    [1]张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认同形成机制的发展及变迁[ 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11):204-209.

    [2]王玉红.《太平轮》对历史与人性的诗意美学勾勒[EB/OL].(2018-10-03)[2019-02-03]https://wenku.baidu.com/view/7da5614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c.html.

    [3]王琛琛.顾长卫电影的悲剧意蕴[ J ].牡丹,2017(07):24-25.

    [4]郭雷,王旭.浅析《理发》中的人物塑造[ J ].文教资料, 2010(14):31-32.

    [5]朱广萍.王小帅电影的悲剧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42.

    [6]赵丽.解读《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人物塑造[ J ].[EB/OL].(2019-03-28)[2019-04-03]https://wenku.baidu.com/view/1d50bf4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a.html.

    [7]鲁双晴,张莹煦.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立体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J ].群文天地月刊,2010(14):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