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几点思考
吕岩梅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基层广电实现新时代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重新确立广电媒体在当地的主流媒体地位、推动互联网思维下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本文就以上观点阐述了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县级 广电 融媒体 基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中央作出相关部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为基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文化信息生活带来新期待。近日,中宣部又对在全国范围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安排,要求2020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新一轮媒体改革帷幕已经拉开。对于这一轮聚焦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改革,行业内外投入极大关注,而广电媒体媒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有几点思考。
一、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推动基层广播电视服务进入新时代升级版
县级有线广播曾经是通达农村千家万户的强大基层思想文化宣传网络。“XX县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每天清晨,随着《东方红》乐曲的开场,人们被家里的大喇叭唤醒,小学生起床上学,大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这是很多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农村孩子的记忆。从中央到省到县的声音,戏曲、歌曲、相声等文化节目,来自记者和通讯员报道的本地信息、农业科技知识等,当时基本的思想文化信息都能够直接到达农村听众,有线广播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信赖也最方便享有的媒体服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有线广播逐步被取代,如今,互联网又迅速崛起,正在冲击和融合广播电视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县级广电媒体难以跟上技术的演进步伐和时代的节奏,发展面临转型。
近年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部署,就是要在新时代再造县级广电媒体等主流媒体的新优势。以广电媒体等主流媒体为主导,融合新技术、新应用、新平台、新机制,汇聚各类信息服务,打造农村“大喇叭”式升级版广播电视服务新网络、新功能和新影响力、新传播力,提升基层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及时回应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激活县级广电媒体,助其重新确立本地主流媒体地位
调研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我们欣喜地听到这样的反映: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让县级广电重新找回本地主流媒体的地位。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县级广电台已经渐渐被人淡忘,而融媒体中心建设再造的内容整合式、融合型、智能化、移动化采集、聚合、分发机制和巨大的社会动员及服务功能,让县级广电媒体重新成为政府依赖、百姓信靠的本地主流媒体,成为既具有主流媒体公信力、引导力,又具备互聯网思维、互联网用户意识、互联网无处不在传播功能的新型主流媒体。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是当地政务信息发布和地方政府为百姓办事、倾听群众呼声的首选窗口平台,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参谋助手。比如有一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智能指挥调度中心、舆情监控中心、民生服务平台和融媒体多终端信息分发的优势,及时了解和疏导民情民意,有效平息了一场群体聚集事件,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互联网思维下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在乘上互联网这个时代的信息“飞船”实现自身升级转型,建设融媒体中心,可以更好地帮助县级广电融通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县域经济社会生活。每一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都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单纯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文化发布传播的媒体,而是嬗变为兼具新闻宣传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传媒服务平台。除了做好新闻舆论引导,都可以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开放性聚合海量的政务、商务和社会生活服务及信息,并利用互联网优势与县域以外相关信息资源贯通,实现多屏融媒布局和“一次采集、一键发布”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整合盘活了县域和周边优质资源,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宣部等《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进一步增添措施、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县级广电是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植根本土的基础部分,是党的整个宣传思想文化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建设好和巩固好这一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很好地肩负起这一使命,以具有新时代品质和内容的新型服务,筑牢基层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最大优势就是广泛开展接地气、有特色、小众化、本地化的服务。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了传习中心建设,开设了“新闻+问政”专栏专区,并把宣讲群众教育、医疗常识、普法及移风易俗等内容作为融媒体中心的重要职能,突出强化融媒体中心的教育引领功能,为树立一方新风、凝聚一方群众、汇集一方正气、促进一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如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将“北京昌平”手机APP打造成为昌平本地“民意上网”主要入口,重点围绕民意诉求打造公共话语场、舆论监督场和民意互动场。该应用自2018年3月1日上线以来,已接收到问政留言600余条,回复率达到100%,百姓动动指尖就能实现和区委区政府的及时沟通,反映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县级广电公共服务领域大为拓展。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每年联合各有关部门开展问政、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多屏联动直播上百场,成为新时代广电面向基层进行政策、文化与科技服务的新型“大篷车”。百姓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演出上了手机,广为转发,打通新闻宣传与民生改善之间的通道,广电媒体与受众的联系重又热络起来。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牢牢坚持重实际、重实效、重实用,避免一窝蜂、一阵风、一刀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基层广电实现新时代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其“初心”是“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着力打造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打造为民排忧解难、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把基层百姓所需所盼与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对接起来,把服务延伸到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但我们应该清楚,任何县区单独建立一个融媒体中心都是巨大的花费,所以,决不能为了一时政绩而匆忙上马融媒体中心,也不能盲目追风铺摊子建设融媒体中心。必须进行充分缜密的调研和论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严谨细致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因台而异,规划自己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表面的虚假融合。经济条件好的区县与经济条件欠缺的区县、省级广电媒体与区县广电媒体,可以进行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建设的轻快云平台已覆盖全国26个省份200多家市县广播电视台、1000多家政企单位,最近又适应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求推出基层版“中央厨房”,带动百家县级广电携手走向媒体融合“深水区”,低成本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的移动传播理念。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江苏省内县级广电合作建设融媒体中心也已经出发。
(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信息资源的主导权,以我为主,融合发展,避免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意识形态阵地职责失守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最接近基层群众的这块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掌握在谁手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到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家基层治理的兴衰成败。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融合合作,其中也不乏将平台开发、后台运维等技术性工作全权“托管”给社会技术公司运维的情况,这类“托管”要注意避免大数据管理权、平台主导权的失控,注意规避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融合发展合作还要注意避免出现不顾长远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情况,不要让融合发展带来“信息孤岛”問题,给发展造成新的障碍。要注意选准合作对象,以我为主、守好阵地,务求实效、放眼未来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三)着力解决阻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避免只注重“可视”性硬件建设
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逐步推进,新的节目内容和服务分发流程、新的组织结构,已经在倒逼县级广电媒体必须协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广电原有的体制机制、人事制度已经严重阻碍融合发展深度推进,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释放迸发应有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2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县级广电也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坚决破除融媒体中心建设面临的体制障碍、人事机制障碍等实际问题和矛盾,为广电广泛融通社会资源、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清障清淤,推动县级广电实现资金流、资源流、人才流的畅行汇通,为做强做优广电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主任、博士、研究员)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