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防治
余德方
摘要:介绍了仔猪腹泻的原因、特点及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仔猪腹泻的预防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仔猪;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29-02
仔猪腹泻一直困扰着养猪生产,仔猪腹泻作为一种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只有找到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现将临床上常见的仔猪腹泻的种类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 传染性疾病因素
1.1 病毒病
(1)猪传染性胃肠炎。冬春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危害较大,仔猪呕吐、水样腹泻,最后脱水死亡或成为僵猪,成年猪轻度水样腹泻。
(2)猪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多在冬春季节发生,夏季也偶有发生,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传播速度较慢,病死率较低,腹泻症状也较轻,常与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多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常先发现呕吐,继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伴有絮状凝乳块。仔猪快速脱水,消瘦,不食或少食,预后多死亡,即便不死的仔猪也因生长停滞而成僵猪[1]。预防:冬春季节,待产的母猪在分娩前30 d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后海穴注射3 mL,可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一旦发生该病,治疗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消炎的同时进行补液。补液可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30 mL,VC 250 mg,VB6 250 mg,一次静脉注射,2次/d。
(3)轮状病毒病。多为两月龄以内的小猪发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猪的传染病。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不食或少食,伴有呕吐,出现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下痢,快速脱水等。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常引起猪胃肠炎。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发病后停止哺乳,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3%~10%的碳酸氢钠溶液,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脱水与酸中毒。防止贼风出入,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
(4)非典型猪瘟。多由患非典型猪瘟的母猪感染而来。患非典型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哺乳期内多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便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达到41 ℃以上,不食或少食,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到黄色,后期排粪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治疗效果不佳,约1周后死亡。
(5)伪狂犬病。出现神经症状,部分猪有后退、转圈症状。病猪精神沉郁、呕吐、腹泻、发抖,冬春季节多发。发病率20%~40%,致死率10%~20%。可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
1.2 细菌病
(1)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通过病猪和带菌猪传染,经消化道传播。C型魏氏梭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随母猪粪便排出后污染哺乳母猪的乳头、垫料、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等,当1~3日龄仔猪吮吸母乳或吞入污染物后感染。发病急骤,有时甚至来不及发现有临床症状即快速死亡,急性病例见红褐色血性粪便,腥臭,致死率极高。防控措施:搞好猪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注重免疫。母猪在怀孕期间使用C型魏氏梭菌菌苗免疫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预防:小猪初生在还没吃初乳前,每头小猪口服青霉素钾和链霉素各20万U,1次/d,连服2~3 d,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也可口服强力霉素、复方阿莫西林。适当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葡萄糖,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2)仔猪黄痢。是由一定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腹泻病。多发于出生后几小时到7日龄仔猪。主要以排出黄色黏液性稀粪和急性脱水、消瘦、高致死率为特征。管理不善,环境温度低,舍内卫生条件差时易感。防控措施:严格消毒制度,对猪舍各个角落认真消毒,控制好分娩舍内环境温度、湿度,重视通风。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可用大肠杆菌三价苗于母猪产前30 d注射1次,产后15 d再注射1次,即可对仔猪起到理想的保护作用。对腹泻脱水的仔猪,采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
(3)仔猪白痢。由某些特定血清型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病仔猪排出灰白色糊状稀粪,有腥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及后肢,病猪食少或不食,脱水,逐渐消瘦,衰竭而死。防治方法参照仔猪黄痢。
(4)仔猪痢疾(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下痢、亚急性和慢性黏液性下痢为主要临床特征。虽然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的是2~3月龄的猪。最急性型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于数小时内死亡。急性型病例开始排黄色至灰色的软粪,食少,体温升高至40.0~40.5 ℃,随着病程的发展,不断排出含有大量黏液或血丝的粪便,弓背,吊腹,脱水,喜喝水,消瘦,虚弱,共济失调。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症状较轻,表现为反复下痢,不时排出灰白色带黏液的稀粪,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而成为僵猪。防控措施:可用0.5%痢菌净液按0.5 mL/kg体重肌肉注射,或用红霉素1~3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 d。同时进行补液、强心。
(5)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氏菌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临床多见慢性型坏死性肠炎。该病常发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虽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阴雨潮湿、寒冷和季节交替时。病猪体温多升高,出现周期性下痢,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或绿色,恶臭,有时混有血丝和假膜,有的病猪还表现咳嗽,个别会出现皮肤疹块。防控措施:一月龄以上的仔猪,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肌肉注射。
1.3 球虫病
仔猪感染球虫病后也会出现腹泻症状,多在10日龄前后出现腹泻,粪便呈白色或黄色,粥样到水样,但一般见不到血便。腹泻的仔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同窝仔猪生长发育不均匀。防控措施:仔猪与成年猪不可混合饲养,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治疗仔猪球虫病可口服或肌肉注射增效磺胺,25~30 mg/kg体重,连用5~7 d。此外,盐酸氯苯胍、莫能菌素、马杜拉霉素、“三字”球虫粉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1.4 类圆线虫病
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线虫病,15~30日龄仔猪感染率高,2~3月龄猪逐渐减少。多流行于雨季和夏季,猪圈不洁且潮湿时更易发生。大量幼虫寄生于仔猪肺部时,常会引起湿疹、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而大量类圆线虫成虫寄生于仔猪小肠时,可发生呕吐、腹痛、消瘦、贫血、下痢,粪便中带有血液或黏液,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充血、出血和溃疡。防控措施:经常消毒,保持猪舍环境干燥、清洁。治疗可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噻苯咪唑口服或拌入饲料投喂,可驱除全部虫体。
2 非传染性因素
母猪方面:乳房炎、乳房水肿、子宫炎、无乳症或少乳、便秘、突然换料、母猪不洁、初生重太轻、霉菌毒素等。仔猪方面:贫血、低血糖、应激反应、寄养不当等。环境方面:温度与湿度不适宜、贼风侵入、气温突变、卫生消毒不良等。
3 小结
猪疫病防控的三角法则,即药物防治、免疫接种、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圈舍每天要消毒,清除舍内粪便、垃圾和污物[2]。实践证明搞好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可使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降低50%~80%。一般猪舍应每隔3 d消毒1次,对猪舍、猪栏、食槽、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再用3%火碱溶液喷雾消毒。另外,平时可选用0.3%的过氧乙酸、0.5%百毒杀进行带猪消毒,每周1次。其次要对因治疗。查明病因,杀菌杀毒,改善饲养管理,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如病毒性传染病以传染性胃肠炎为例,首先用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同时配合少量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有害菌乘虚而入。细菌性腹泻主要以抗菌消炎为主,根据病原菌不同使用不同抗生素[3]。如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用头孢类、喹诺酮类或大环内脂类药物效果较好;沙门氏菌用氟苯尼考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高占国,翟自涛.仔猪腹泻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83-84.
[2]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01-102.
[3] 由昭红.断奶仔猪腹泻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