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杰 贾振 吕勃川 夏联恒 孙秋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趋势与任务、培养的基础要求,并尝试了培养方式改革的实践,通过对比两种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融合、以专业特色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实践;外科人才;中西医结合

    一、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趋势与任务

    (一)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趋势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医疗机构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规模扩建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需求将不断扩大;目前中医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医院校必然要在扩招的同时进行专业拓展,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各高等中医院校积极拓展学科、专业的方向,释放就业压力;再者是国家教育部已正式在本科、七年制专业及研究生教育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同时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西医、中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这些变革与政策支持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构筑新的发展态势。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面临的任务

    首先是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尚未建立较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仍处于临床结合阶段。临床上确有一些优于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的手段和方法,但理论融合不够充分,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提出新的挑战。其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建国初期的西学中模式还是后来通行的院校教育模式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存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不能统一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再次是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队伍总体综合素质不高,中西医结合理论欠缺,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别于传统中医学专业,还没有真正的达到改革与创新;在学制未延长的情况下,要完成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学习,确实给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由于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临床一线的中西医结合人员作为专职的教师经验尚浅,虽然这些医务人员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其中西医结合理论仍然有所欠缺,缺乏科研的基本能力,难以满足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的带教需求。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应立足于学术发展的现状,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和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培养,以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课程和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系列教材为改革探索的切入点和核心环节,并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改革,由此实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

    (一)注重人文医德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朝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真正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是既拥有医学科学知识,又兼具人文素养的通达之才。我们在大学里除了重视自然医学教育,还应该重视一般文化素质的培养。只有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积淀,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医学知识,才能更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注重中西医结合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真正融合

    中医、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思维模式,这导致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的过程是一个尝试、分析、总结的漫长过程。这就要求在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时,要培养中西医结合人员与西医、中医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促进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意识;要注重提高各种工具的应用能力,不断夯实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大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骨干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带头人,才能够更好完成中西医结合突出特色、提高疗效、形成优势的任务。

    (三)强化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需依托有实力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我国现有多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2003年底开始国家先后确定两批以三级医院为主的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希望按照特色突出、优势显著、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全方位目标管理,建设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认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特别是第一、二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要建立若干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成为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承担起科学研究、人员培训、人才聚集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任务。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实践

    (一)重新进行理论融合、突出专业特色

    依据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保持课程结构与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科目衔接,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为主导,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充分融合中医理论、西医理论的特点,不断地、适时地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与先进性。依据专业的特质要求,重组中西医课程体系,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在已形成“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框架基础上,即基础课中西医相对独立、临床课程力求中西医整合一体,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之间设置作为过渡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同时增加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课程,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其知识视野,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训训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去掉并整合部分重复课程,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临床动手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中西医基础课程(如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的实验和实训操作训练,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分段式教学过程。以我院外科教研室周围血管疾病课程为例,采用教学加实践的方式,即采用上一部分理论课就安排一部分实践观摩、实践操作,一边进行教学理论传授、一边进行病房及门诊见习,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这个方法在学生中的反响比较好。

    再次,提前让学生感受角色转变,强化和完善毕业实习环节,切实提高学习兴趣。毕业实习是医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以实习医生身份,直接参加医院临床工作,这期间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中西医专业理论知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医疗任务,熟悉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年的临床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诊疗能力,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能够应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抢救危重患者。

    (三)充分利用实践基地,重视实践技能培养

    在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该院为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共有 1500 张床位,年门诊量突破100万,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下设有多个临床科室,病源丰富,可以满足中西医结合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

    (四)毕业后、入职前重视科室轮转,加强规范化培训

    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要在不同的科系进行轮转,深入科室进行实质的轮转,这样的轮转不同于毕业实习的性质,他对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规范,可以以带教老师助手的形式进行值班、管理病人等多种方式的参与。这种方式以以往毕业医师的大轮转存在,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例,这种培训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刚毕业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能够充分的接触全院大部分科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专科医师”只会看专科病、其他科系病种一概不知的缺点。

    四、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

    (一)一般资料

    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2010、2011级4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分别为201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外科方向)周围血管病学 44人、201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外科方向)周围血管病学 49人,对照组为201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妇科方向)外科学61人、2011级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外科学 48人。实验组93人,男33人,女60人,年龄20~23岁;对照组109人,男40人,女69人,年龄20~24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融合、以专业特色为教学重点,在相关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对应的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加考试的教学方式。两组对象均采用调查问卷和实测,以理论测验、操作技能、实际沟通能力比较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测。

    (三)效果评价

    所有实习生出科前均参加理论测验、操作技能及沟通技巧等综合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评测试题从外科教研室题库中抽选,出科时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操作技能随机抽选学生实习科室常见操作1项,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沟通技能测评采用现场提问形式,虚拟临床工作情景,测评学生的沟通技巧及应急应变能力,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

    表1 两组学生综合技能考核评分比较(分, ± s)

    (四)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检验水准a= 0.05。

    (五)结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融合、以专业特色为教学重点的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五、结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趋势与任务,以及培养的基本要求,并对培养方式改革的实践做了一定的研究,本研究表明无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还是沟通技巧的把握,实验组均要好于对照组,只有顺应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遵循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

    培养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教研室、高校所能完成的。在国家层面上应认真研究和调整现行政策法规,省级医政主管部门应放宽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的限制,允许中西医结合医师进入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的中医科室、西医科室和中西医结合科室工作,做到在政策上实质性对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的松绑。同时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不同学科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服务的需求,完善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管理。在各个高校保留现有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七年制或八年制教育,提高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整体水平,准许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申报西医专业、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或博士的学历、学位。在继续教育上,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医学习西医”的在职培养,对完成培训,成绩优秀的人员从经费和待遇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支持。国家相关部委组织专家,加强中西医结合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规范化教材的编写,适应不同医生学习的需求。总之,培养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光旭.突破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7,16:31-33.

    [2]张晓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前沿,2012,6:182-183.

    [3]金利国,张秋娟.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71-73.

    [4]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西部中医用药,2012,25(3):41-4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187)

    作者简介

    高杰(1973- ),女,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孙秋(1982- ),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