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诗词精粹绘作文盛景
夏王悦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吟诵记忆了许多诗词,但在考试中更多局限在默写,而且这些意蕴悠远的经典诗词大餐,却被老师分条缕析,简化成索然无味的开盘小菜。那我们何不把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有机结合,从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词中学以致用,提升作文层次。我发现在平时记叙文的习作中,描写景物占比颇多,很多同学看着身边的美景,却不知如何去描绘,那么怎样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把景物写得生动细致传神呢?
一、学立意,众芳摇落独暄妍
刘熙载说“情句中有景句,景句中有情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古代诗词的立意大多不是直接明了,而是委婉含蓄,深远隽永。它绝不是对景物的自然写真,客观实录,而是借景来抒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增加诗词的美感而又耐人寻味,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可见情才是景的灵魂。这样诗词的立意深远了,就如苏东坡说的“善畫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短短十几字,描绘出了词人独自登楼所见,残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稀疏梧桐烘托这凄惨秋色,被锁的不只是满院秋色,也是孤寂的心、落魄的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用此景表达了词人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凉。又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描写事物来寄寓作者的深意就无亮点了。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指导学生在写景训练时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客观景物和主观感情相互交融,借景抒情,营造氛围,才能深化主旨,打动读者。学生习作《茶》:“在杯底沉寂安详的茶叶已经完全舒展开来,就好像古朴凝重的沉香。抿一小口,茶香沁人心脾,味道厚重醇香;轻轻咽下,茶已去,但香如故,唇齿流芳,回味清冽。由于岁月的积淀,茶水褪去了清纯和稚气,换来一味淡泊与安宁;古铜色的茶水深沉典雅、波澜不惊,给人一种无言的安泰与从容。”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这是道家哲学境界,小作者把人的一生经历浓缩于一杯茶水中,意蕴独特深邃,品茶亦是品人生。
二、学语言,锦江春色来天地
经典古诗词中,一句话、一个词,都由作者精心推敲而成,表现在色彩美、修辞美、形象美、音韵美等。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和警觉,找到学习的契机和锁钥,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逐步儒养学生对诗词语言美的敏锐洞察力。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用色彩斑斓的词描绘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江南。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朗读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一“坼”一“浮”,用词精准,描述了一幅洞庭湖水势浩瀚、雄伟壮阔的画面。“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日月星辰仿佛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中一般。
而学生更善于发现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形象生动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人格化的比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如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和《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等等,举不胜举。
于是在写作中我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学生习作《梅》“在这纯白的世界,站立着一树花,红如火,或怒放、或含苞,宛如一首歌,好像一幅画,让多少文人墨客赏之、叹之、赞之、论之,留下万古神韵。她的香,似丝丝发缕,轻轻地、缓缓地,混合这寒冷的水汽,悄悄地蔓延开来。那幽幽清香,为寂寞的寒冬增添了一丝欣慰。”小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把梅的香气一笔笔刻画出来,色彩的对比,修辞的运用,双声字的堆叠,用精致优美的语言描绘梅的形象,使文章韵味十足。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在写景作文中有意识地提炼语言,借鉴诗词中的精词警句,慢慢地,学生的写景习作自然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不断积累诗词,胸罗丘壑,汲取诗词中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着诗词的情怀,并用纯净的心灵在写景习作中盛开属于自己的灿烂的诗词之花。
三、学技巧,烘云托月月更明
传颂千年的古诗词,积淀着古人高超的创作技巧,而这些常用的写景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同时,仔细揣摩写景的手法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景习作中。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们学到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从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和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中我们学到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一些古诗词的写景技巧,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定会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习作《江南的柳》“江南的柳太平凡,桥头、岸上、巷口。它倾听着妇女清爽悦耳的浣洗声;它守望着船公摇橹弄舟的身影;它在护着孩子炎炎夏日的欢快嬉闹。曾几何时,傍晚悠闲的夏日小箸在柳下度过;是否记得,埠头的喧闹声在柳下升起又在柳下淡去;可曾忘了,那环绕着孩子头上缠绕联结的柳条……就是伴随着我们如此平凡的柳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诠释了江南的魂。”小作者用随处可见的江南的柳的平凡来突显其精神的不平凡,为下文写柳是江南的魂做铺垫,从而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相辅相成。而古诗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土壤,一个契机,催生他们心中那颗写作的种子,汲取土壤的营养,在写景习作中发芽抽枝,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