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

    黄安琪 徐子雪 孟娜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等省内若干独立院校的180位英语专业学生及教师关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状况的问卷及个案研究,了解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的渗透现状。此外,本文结合时代因素,分析传统文化渗透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从社会、高校教学、学生个人层面探究加强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语专业教学;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黄安琪(1998-),女,漢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在校生,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徐子雪(200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英语;孟娜(1985-),女,汉族,安徽凤阳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生态伦理学。

    【基金项目】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913906027Y )。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不仅要学习他国语言和优秀文化,还要保持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华文化的学习和贯彻理应渗入到英语专业教学的方方面面。在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等若干省内院校中的180位英语专业学生及教师(教师占比10.56%)涉及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专业任课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了解程度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以及五位抽样追加线上访谈之后,发现目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状不容乐观,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甚少。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的渗透现状

    1.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置数目少且层次低浅。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数据如下:

    从上表中发现,约占80%的院校都在其英语专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但相关课程数目较少且仍有二成未将中华文化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院校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课程质量高。对此,调查人员对南师大中北学院翻译班的学生进行追加访谈,访谈发现,该专业仅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设一门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且课程安排在晚上,学生出勤率和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浅显乏味,有同学表示课程内涉及的中国历史部分大多为史实的罗列(高中教学纲要已要求掌握),未对文化内涵做深入剖析。

    2.教材与中华文化关联性较弱,课程目标偏移。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关英语专业教学关注点数据分析如下: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受国内各大语言类考试标准影响,课程目标专注于词汇语法、听写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正确文化观念和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

    此外,调查人员对中西文化在英语专业教材中的占比进行统计:中国传统文化占29.83%,西方文化占70.17%。这从侧面反映传统文化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渗透程度不足,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灌入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

    3.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欠缺、缺乏喜爱和认同感。调查问卷中包含五道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内容涉及历史人物、节日习俗、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对联、戏曲,以简单测试独立学院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总共五道题,每题答对人数分别为89、134、102、85、77。以上数据表明,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过低,五道题目中只有两道题目回答正确人数超过百分之五十。

    针对此趋势,调查人员又在问卷中增添了几道喜爱偏好问题以做进一步研究:59.44%的调查者倾向于观看欧美电影,40.56%倾向于观看国产影片;48.33%的调查者选择外文名著和书刊,51.67%的调查者选择中文名著、书刊。在被问及是否主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只有63人给予肯定答案

    由此可见,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认可度并不高。此外,在跨国文化交流中,鲜有学生能树立主动继承且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发展趋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非常不利。

    二、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有利于加强对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国在国际交流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中国逐渐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因此渴望了解中国的“声音”,也为世界所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在与国际社会交流接轨的过程中,除了经济、科学技术等“硬实力”的比拼,还要有文化“软实力”的交融互通。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与灿烂恢弘的文化积淀赋予其天然竞争力。时至今日,如何运用这些竞争力,如何提升这份文化软实力,这便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英语专业教育作为支撑。因此,促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是促进对外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教育中增进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当属全民教育,家家响应,人人响应,从娃娃抓起。高等教育阶段,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已成初步成型,但仍未定型。教育者要想为学生树立并稳固健康、自由的文化观念,抓住最后的教育黄金时期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务必要融入高等教育中,特别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由衷地认可和理解本国文化,将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作为终身使命与担当,努力让世界听见更多中国之声。

    3.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化人才。据近些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升学去向统计显示,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入职跨国公司的人数比重大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外语人才往往有更强烈的意愿离开母语环境,选择出国深造或者从事与外事挂钩的工作。但由于“从没有实现过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这些留学生或者与涉外的工作人员很难在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得心应手,甚至常常因中西文化差异而深陷困境。鉴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者在从事语言教学时应尽量营造真实的语境,将中西方的文化、政治、教育、经济等背景相结合,使学生接纳多样多元的文化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多元化人才。

    三、对于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缺失问题的建议

    1.社会层面。中国互联网之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大爆发崛起,人们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日趋多元化。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各式各样社会媒体舆论的影响。特别是还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除了课堂,新闻媒介是他们了解窥探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媒体舆论是树立全民文化自信,促使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必经之路。

    近些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汉字听写大赛》《舌尖上的中国》《巧手神探》等优质文化类国综被众多媒体平台搬上了荧幕,掀起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些节目或展现穿越千年的中国古诗词的共情魅力,或描绘中国美食所承载的味觉记忆、文化样态、民族情感,或彰显中国染织、文物修复、文字雕刻等传统技艺中传承的工匠精神。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導,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心中被遗忘的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逐渐被唤醒,其实它早已藏在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当中,只是待我们慢慢感知和挖掘。

    2.学术与教学层面。高校应严格遵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科学制订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纲要,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精进更改。词汇语法的掌握、句式分析、翻译技能只能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目标,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提升人文素养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高校应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数目和课时,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在必修专业课中适时融合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背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要引导课堂走向。例如,教师可将中西方文化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各自特点。此外,对中西教材的选择也应有意识地选取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素材,例如以中国古诗词和经典名著为例介绍翻译观和翻译方法,在语际翻译中体验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3.学生层面。第一章节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以外,英语专业学生也热爱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产品,比如观看欧美影视作品、阅读外文书籍、热衷于过“洋节”等。但是,学生在体会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于母语和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地接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一脉相承,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

    目前,有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奔赴欧、美、非国家的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便是中国青年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通过层层选拔的志愿者们,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汉语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中华文艺特长,例如擅长书法、国画、武术、古典乐器等。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愿意将青春年华献给跨文化交流事业,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情和决心。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高等阶段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来自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社会要给予传统文化积极的舆论引导,树立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各高校也应实时更新跟进教学大纲、转变教学理念和培养标准,将传统文化的光辉撒向外语学习的课堂;学生自身要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无论在课堂中还是课堂外都要主动树立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以语言为纽带,争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参考文献:

    [1]蒋洪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外语届,2019(5):2-7.

    [2]廖建思.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