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在统编教材教学中的运用

    李丽

    [摘要]“一唱三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回旋复沓、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在课堂上,将这表现手法迁移到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抓住语文要素、核心问题、课后习题、阅读策略、习作能力等内容,通过艺术地反复、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不断渗透人文主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样,能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统编教材;一唱三叹;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14-03

    “一唱三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源于远古民歌,本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附和,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中,一唱三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采用。不少诗歌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渲染,形成了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一唱三叹的核心理念是一种艺术地反复,是回旋复沓、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既突出主题又加重感情,蕴含深刻而又余味无穷。

    将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迁移运用到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抓住语文要素,以核心问题、课后习题、阅读策略、单元习作作为主线,通过艺术地反复,不断地渗透人文主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一、紧扣语文要素,落实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系列性。如果說统编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条线,那么单元内的三四篇课文就是围绕这条训练主线的几个角度。通过三四篇课文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回环复沓、层层推动,强化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使单元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残酷现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塑造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环境的侧面烘托、人物的细节描绘、情节的巧妙构思三个角度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学习。《桥》一课,引导学生关注老汉言行、神态描写的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样,使学生体会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表现当时的形势危急、渲染紧张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为塑造老支部书记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做铺垫。《穷人》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物生活环境恶劣的基础上,重点指导的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桑娜的善良、淳朴、乐于助人?”让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深刻感悟桑娜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在柏林》的教学,则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篇小说通过密、微、奇的故事情节来刻画老兵和老夫人的悲剧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通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的三篇课文不同角度、有所侧重的教学,再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的学习,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达成了教学的目标。

    二、紧扣核心问题,凸显语用

    核心问题是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载体。核心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直指课文的语用价值。核心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核心问题这一主线,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理解感知、感悟积累、迁移运用三层次,就能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推向深入。如,教学统编教材《穷人》一课的第二课时,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下文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上节课内容,以读代讲,再现穷人“穷”境。

    3.引出课文的中心,探究穷人的“富”有。让学生用“他们虽穷,但很……”这个句式来谈感受。学生上台板书一唱三叹的主题。

    4.提出核心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桑娜的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品质。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在书上做批注。

    5.独立思考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享彼此的阅读体会。

    6.全班交流汇报,实现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理解桑娜虽然穷,但她具有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品质。交流中,一叹升华主题。

    7.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心理活动描写的密码,教师点拨提升。心理活动描写应该围绕中心展开,为中心服务。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描写就是心里说的话,可以把提示语放在说话之前,也可以把提示语放在说话后,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中间。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心理描写可以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也可以采用独白的方式进行直接描写。

    8.通过教师激情导读,引导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在音乐的伴奏下,二叹升华主题。

    9.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对话,试着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练笔,写渔夫的心理。

    10.学生汇报渔夫心理活动描写,三叹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桑娜的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这一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点拨提升,学生入境会意、体悟情感、内化表达,从而深入体会了语言的内涵,涵养了精神,发现了语文的魅力。

    三、紧扣课后习题,强化训练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身心特点、选文特质,精心编制而成的,是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编者的观念和意图。练习从听、说、读、写的维度以任务、问题等形式呈现,全面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教学,笔者发现课后习题具有目标指向明晰、关键能力发展有序列、核心素养有路径的三大特征,从多个层次架构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序列结构。在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这个规律,抓住课后习题这一线索分课时、有层次地指导学生進行训练。从课文朗读到理解内容,从积累语言到学法迁移,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循序渐进,这样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单元语文要素,获得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如,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这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一是“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教学时,教师应借助此题指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思路。课文是按赏花一悟花的过程叙述的,前半部分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的写作,后半部分写由丁香引发的联想。习题二是“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此题引导学生体会借喻的修辞方法,懂得通过联系上下文,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象细雨朦胧中丁香花的形态模糊、色彩朦胧之美,从而进一步强化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习题三是“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这个练习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经验想开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上遇到了压力、在考试中失利、特长练习中遇到困难、和同学争吵等事情,虽然不愉快,但只要积极面对就能不断地成长,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试着写一种花或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强化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这四道练习分别从感受形到了解象征意,再到领悟思考,是逐步推进、不断强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圈画批注、问题思考中练习,在片段仿写、迁移表达中练习,在拓展延伸、高阶思维中练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紧扣阅读策略,掌握方法

    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统编教材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年级专门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结构与阅读单元的结构基本相似,但以阅读策略的掌握为教学目标主线,选文呈现层次性、发展性和递进性的特点,且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前一篇课文的目标是后一篇课文目标达成的基础,阅读要求是一篇比一篇高,逐渐推进,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紧紧围绕阅读策略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进行层次性、发展性和递进性的思考、探究,重视过程,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策略。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时,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竹节人》一课,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就会不同。”接着,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在复习所学的阅读策略基础上,让学生实践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关注这篇课文的旁批,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根据阅读目的开展阅读的”;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目标和自己阅读目的来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故宫博物院》这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把阅读策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直至掌握,这样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与坡度性。

    五、紧扣习作能力,学会表达

    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训练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习作训练外,还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内容序列,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一册都安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以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力图使“学阅读”与“学表达”均衡发展。教学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主线,通过习作单元、小练笔、大作文三大板块,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其中,习作单元与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应相同,要根据“前有铺垫学习,后有巩固提高,过程循序渐进”的规律与原则进行教学。小练笔和大作文则可以相互关联,做到有目标、有抓手、成系列,每练必得。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革命岁月”单元,其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教师在执教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分别画出诗中关于面和点的描写,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写诗句的意思。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要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写写大扫除或跳长绳的片段,重点进行点的表达训练,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部分要加以细致刻画。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体会整个场面的恢宏气势和每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感受点面结合的好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写写体育节、教师节的场面,侧重对学生进行面的描写,要求把当时现场的气氛、会场的布置、人物群体进行整体描述。教学《灯光》一课时,则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点面结合写法的多样性,可以先写点再写面,也可以先写面再写点,还可以点面穿插。教学《语文园地二》时,教师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总结点面结合的方法。最后,在单元习作中,让学生写《多彩的活动》。因为有前面几篇课文的铺垫,步步深入,所以学生写起来也就毫不费劲,习作表达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达到了读写融合的最佳效果。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