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摘要: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格教育缺失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扬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希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校音乐;人格培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069-02
0 引言
人格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品行和人品,人格具有显著的个人特征,与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态度有着密切联系,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意义。简单来说,人格就是人的性情、气质和能力的总和,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综合音乐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学生现代化人格的发展。
1 音乐情感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外放形态,音乐产生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开展的灵魂,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任何音乐形式都包含着情感内容,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创造表现力。因此,音乐要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帮助学生探讨音乐的本质,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核心,新世纪人才在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教师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悟,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不知为何》时,要从音乐鉴赏的角度让学生对爵士乐的演奏形式进行理解,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通过音乐缓解心中的压力,尤其是流行乐曲,带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爱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助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建设规律,培养学生独到的音乐鉴赏眼光,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洞察能力,为了重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音乐教学中自我意识培养
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工具,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投其所好,适当地引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从而产生心理移情的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究流行音乐类型,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学生会有计划的进行音乐鉴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音乐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继承和發扬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音乐鉴赏形式,建设有深度的沉浸式音乐课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对音乐教育类型进行划分。
自我意识教育指的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内进行自我认知,敢于通过独立思考面对心理变化与发展,明确自己在未来成长生活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音乐教学的开展也要结合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内外兼修,坚持以道德教育为主体,遵守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
3 音乐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音乐具有较强的情感教育功能,不同的音乐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音乐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想要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等传统音乐曲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音乐也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手段,音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段音乐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变化。音乐教学的开展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师要掌握好音乐教学的难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需求,音乐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音乐教学还可以融入讨论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介绍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还可以开设合唱训练课程,合唱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做好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改正学生存在的自私自利行为,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困难与挫折。
4 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将音乐教育课堂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教育核心,对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当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音乐目标的建立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在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水平。例如:在《采茶舞曲》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围绕乐曲中包含的演奏乐器,开展情景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向学生展示乐队表演视频,让学生聆听对比不同乐器带有的不同音色,感受音乐特有的魅力,音乐教学情景的建立,需要激活学生的感性体验,结合音乐所具有的人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1]。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角色认知,通过音乐教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环境,主动理解和认识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有组织、层次化的发展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态结构、价值理念和角色认知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育,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给予宽容和期待,学校不同于社会,学校允许学生犯错,但需要了解错误行为背后学生的动机和执行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原则。
5 音乐教学消除学生心理阻碍
结合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教师在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想要实现健全人格培养就需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这也是音乐教学开展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的表演、演唱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信的平台。例如:在进行《欢乐颂》欣赏课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穿插乐器演奏和舞蹈,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独有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演唱中,借助歌曲的演绎消除心理障碍,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下,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应用多媒体的动态化教学优势,通过图片、视频、动态课件的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动收集乐曲的相关资料,采用分段鉴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演绎风格,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实现音乐情感的传递[2]。
人格教育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塑造完善的主体人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傳统音乐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承认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求个性发展平台,在学习上掌握话语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固定的曲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6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林.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0):75.
[2]陈欣彤.合唱教学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J].人文之友,2019(18):251.
(责编:杨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明德”为价值追求的高校音乐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19YS13)
作者简介:孙克霞(1978—),女,江西南昌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