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施静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动脑、贴近生活、走向社会等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体验语文、运用语文,从而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实践;语文课堂;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20-02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让我们明白,教育只有和生活相结合才能成为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积累,解决课本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而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融人生活知识,就能化困难为容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亲切感,从而激起他们认真学习语文、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情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边看课件里春天美景的视频边想象:“孩子们,除了这些景物之外,你还知道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视频里有课文中的小草、野花、树木和小溪。学生都非常喜欢,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一个学生说:“我看见了美丽的柳树姑娘,她在春风里梳理着自己的发辫。一群可爱的小羊在柳树下吃草,它们还向我问好呢!”我说:“说得可真美,你也向小羊们问声好吧!”有的说:“老师,我还看到了一只只小燕子唱着动听的歌儿从南方飞回来了。”我说:“老师听出来了,你很投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燕群中的一员了。”……这些问答,是因为教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更关注他们纯真的心灵,才使教学充满了乐趣和诗意。

    二、积极动脑,在动手中学习语文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特别一二年级的学生。很多时候,他们是依赖动手的实践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虽然动手实践的效果相当好,但如果过于依赖,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思考,探索新知。只有真正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乌鸦喝水》一文时,我了解到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不是很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采取了模拟生活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语文。我先让学生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人都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小乌鸦;然后分工,两个人合作完成简单的乌鸦头饰,一个人准备好适量的小石子,另一个学生带一个小口的瓶子。于是,在进入理解课文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也做一回爱动脑的小乌鸦。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神情专注,态度认真,真正明白了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原因。这次实践非常成功。有的学生还从这样的实践中想到了其他的好办法。有的说,如果我是小乌鸦,就找一根吸管,这样只要把吸管伸进瓶子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喝到水,根本就不用像故事里的那么麻烦;有的说……在简单的实践中,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创新。

    三、贴近生活,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领悟、体验文本。

    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秋天》一文时,我就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将学生带出教室,到郊外进行轻松愉快的郊游活动。他们可高兴了,有的玩游戏,有的品尝美食,有的唱歌跳舞……这样一个美好的秋日,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真是令人身心舒畅。我跟学生说:“大家看,多美的秋景啊!大豆一片金黄,剥开豆荚,几颗金黄的大豆闪闪发光,好像几个小宝宝正安静地睡在摇篮里!棉花也开得那么旺,这儿一朵,那儿一朵,一团团,一簇簇,雪白雪白的,就像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一样,数也数不清。农民伯伯呢,他们正忙着收花生、红薯,这又是一个丰收年。”秋游体验活动结束后,我再让学生去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秋天美景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无论是识字、朗读,还是仿写,他们都是那样专注,答案更是精彩纷呈。我相信他们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而是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

    四、走向社会,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是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让他们真正走人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不少教师只是一带而过,课后的延伸无从谈起,所以不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较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好好地利用课后的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走进社会展开真正的实践,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如,教完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是小小講解员》这个口语交际课之后,我结合学校阅读节的活动,让学生做一次小小讲解员。他们的任务是给社区的居民讲解社区宣传栏中展出的老物件。我要求学生先去观看展出的老物件,然后每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展板内容,最后制定一个讲解方案。这就需要学生熟悉每个老物件的介绍内容,再精心进行语言组织,最后独立完成自己的讲解工作。这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一次相当好的锻炼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非常认真地完成。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解说的关键环节——解说语方面下足了功夫,准备了多套方案,力争精益求精。结果,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当然,要真正让学生从学校以及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结合教学实际组织一些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角色体验等。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动、广阔的空间,它优化了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我相信,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理念,能有效地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