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素养在七年级初中社会课堂的落实
洪秋昱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制定核心素养体系,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涉及地理基本价值观念、地理基本思路和方法、地理基本活动三个维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综合思维”素养凸显了语言与交流能力、信息意识、人文情怀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综合思维”侧重从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旨在培育全面科学的地理思维。它是完善初中生地理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思维”素养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表现在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区域中要素的组合和联系的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变化、演进。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地理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一般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
基于学情和课程的需要,“综合思维”的培养非常必要。从学情出发,“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还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从思维的品质看,初中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增强,但又常带有主观片面和肤浅的特点。”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现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现象缺乏整体认识,对问题思考缺乏积极综合的思维,地理学习效果欠佳。为了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
从课程出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地理和历史为基础的人文社会学科,它的特點之一就是综合性非常强。七年级社会课程的区域地理学习,非常需要对“综合思维”素养进行培育。具体到七下“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一课,以首都北京区域环境为例,借助“综合思维”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该区域地理特点,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质量,拓宽区域地理学习的视角,培养人地和谐观念。
二、“综合思维”素养的落实——以“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为例
本单元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以北方地区为例,本课以首都北京为探究对象,属于北方地域的城市代表,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还拥有现代国际都市的特色。本课涉及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的稠密区域,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形成整体认识。本课用“忆史、寻景、话情”三个关键词串联,从首都的变迁、首都的职能、首都的人与自然三部分融入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从时空综合思维、要素综合思维、地方综合思维三个角度出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出社会课堂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1.了解旧城变迁,提升时空综合思维
“学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把握影响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预见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时空综合是综合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本课中,从时空综合角度,解读北京旧城变迁图,从时间和空间了解北京旧城区的变化规律,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活动一:忆北京的悠长历史——首都变迁
建城与建都。
师:请同学们在这张时间轴上指出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
生:北京是五朝帝都,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定都。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例写出所代表的城址朝代。随着历史发展,北京城址在空间上有哪些变化趋势?
生:①~④所代表的城址朝代分别是辽、金、元、明清时期。
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
师:观察北京旧城变迁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北京旧城虽然多次变迁,但城区始终靠近水源,说明古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师:有人说北京的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整个布局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的分布有什么好处?
生:同意,中轴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师:我们再看城内建筑的朝向,它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生:既有利于居室避寒和采光,又体现“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师:观察古迹分布图,说一说北京市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生:北京市的七大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
地图蕴含大量地理信息,通过解读北京古城址的变迁图,来了解北京城区的时空变化,探究北京城址的变化规律,掌握北京旧城的基本格局,从而增强“综合思维”素养。对于初中社会学科而言,要重视地理与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应该符合综合学科特性,关注事物的联系,从时间维度看同一空间的变化。
2.分析北京区位,培养要素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首先是在充分分析要素的基础上达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区域地理需要分析各种要素,弄清楚区域的各种要素的特点, 然后对要素优化组合排列, 通过一定的途径, 如思维导图完成对区域地理的一个整合。其次,综合思维一定是分析后的综合,就是考虑地理要素的结构,即区域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进行结构分析综合”,从建都北京的原因出发,遵循区域地理要素分析的整体性原则,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角度展开分析,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
建都原因分析。永乐迁都的故事引入,展示地形图、气候图和交通图。
师:你如果是元明清时期的一个帝王,在南京和北京两座城市,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首都?为什么?请在纸上画出思维导图。
生: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图2)。
注重问题探究意识和读图用图意识,使教学有理。通过设计问题,论证定都北京的历史合理性。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历史、经济等角度分析原因,画出思维导图。鼓励学生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展示自己的思考路径,把不同的地理要素串联,从整体上感知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把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
3.感知城市的建设,增强地方综合思维
有学者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中难度最大的综合思维的维度是地方综合,即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本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的影响,它要求对本区域的地方建设,能够对人地关系做深度思考、判断、评价,提出解决的方案和决策依据,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从本区域范围内,地方综合思维的两个层面,一是本区域特征和成因。二是区域内人地关系影响。本节课围绕首都北京的区域范围,既要理解北京的多个核心功能及未来发展,更要深刻体会首都北京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巨大影响,凸显人地关系。
首先,理解本区域特征和成因,即理解北京多个核心功能。放眼世界多个首都的城市,它们主要承担的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职能。中国的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外,还承担着诸多其他核心功能。从城市面貌的感知城市功能,把关注点确立在北京今后城市发展的目标层面,从多个核心功能区深度了解现代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活动二:寻经典景观——首都职能
师:请同学们以“寻找魅力北京”为主题,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中选择一个核心功能,设计一条旅游线路体验北京核心功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时长8分钟。
生:讨论——整理——表达
设计旅游线路图等方案设计与设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关注现代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核心功能为载体,用旅游线路的设计,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北京的職能。在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城市建设出发,明确北京的职能,从而认识北京在中国的重要性,为下一教学环节树立全球生态意识和人地观念,培养地方综合思维奠定基础。
分析探讨区域内人地关系影响,即分析首都北京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巨大影响,凸显人地关系。放眼世界,处在世界教育改革前沿的芬兰,也在关注地方综合思维的培养,新版芬兰国家地理核心课程中设置了“变化中的世界”这一主题,首先,从地理视角观察周围环境和变化中的世界,培养地理感知和审视世界的兴趣。同时,在灾害和预防方面,提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全球威胁,渗透善用资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观念。旨在理解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未来世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素养。领跑世界的芬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地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球生态意识培养,从未来公民的角度增强环境保护和忧患意识。首都北京的环境治理一直备受关注,从雾霾的治理成效看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构建和参与美丽中国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活动三:话浓厚京情——人与自然
阅读北京海淀区2017年初三一模优秀作文摘录“北京的美”。文章中提到哪些忧虑?
生:北京的环境之忧——雾霾。
师:从公民个人角度,请你为北京环境治理献计献策?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了首都北京,领略北京的魅力,最后想请各位同学为我们的首都北京送去一份自己的祝福。
播放:北京冬奥会昌平8分钟视频。
本环节凸显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地方综合思维。通过寻找老北京元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北京人文特色,通过阅读同龄人的文章引出北京的美,通过思考文章中提及的环境问题,认识北京城市的美中不足——空气质量问题。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培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展望一座城市的未来,通过“我为北京送祝福”的活动,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对首都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教师用“树”的寓意,表达对北京的祝福:虽饱经风霜,但苍劲古拙。结尾引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时事新闻,相信北京将不负众望,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的宗旨和理念。
三、教学感悟
本课以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为主题,依据当前的地理学科素养研究现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尝试以“古老而又现代的北京”一课为例,从时空综合思维、要素综合思维和地方综合思维三个层面有层次、有梯度地阐述和落实综合思维的培养。
1.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多一些思考时间
地理综合思维需要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地理现象、认识地理事物。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初中社会区域地理课堂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整体分析的能力,深入挖掘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从学科综合和要素综合思维的角度剖析地理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表达的时间。如本课中建都北京的原因分析,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习效果。
2.注重思维工具的运用,多一些思维呈现
地理综合思维可以借助可视化工具,特别是要素综合思维和地方综合的分析,将知识内在联系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多要素、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感悟高效思维方法。地理中可视化思维工具主要有八大思维图示、思维导图。例如,本课中尝试用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北京建都的原因,把关键词和不同颜色的图案和线条建立记忆链接,更加直观和形象,将思维有序化,优化认知。
3.注重育人目标的实现,多一些品格培养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育中要渗透学生必备品质的培育,从立德树人的高度,从国家政治层面,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国家安全、全球生态、人地协调等观念。本课课堂智慧在于不仅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更要让学生关注北京的环境治理问题,渗透人地和谐观念。培养初中生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学会用世界眼光看待未来首都北京的发展,最终培养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七年级社会课堂中落实“综合思维”素养,意义重大。对学生而言,在区域地理模块学习中渗透要素综合思维、时空综合思维和地方综合思维,可以完善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分析整合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初中社会教师多是历史和政治专业毕业,综合思维的课堂实践,能够让教师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更系统透彻,弥补短板,提升教师的地理学专业素养。对课程而言,能够发挥人文性课程的魅力,凸显综合价值,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培养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