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

    摘要:分组探究的重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用参与感、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层层深入、广泛拓展。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先分析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后详细探讨了合作探究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研究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合作探究;协作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111-02

    1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1.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挥自主性

    以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会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只要自己足够细致,将知识点讲透、讲精,总能将这些概念性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这种线性输入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容易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昏昏欲睡,在学习主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必然会下降。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不只扮演被动听课的学生角色,还扮演着主动探索、积极准备的老师角色。这种自主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探索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满挑战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让学生充满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更加热爱学习。

    1.2创造良好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自己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一旦遇到困难,在没有同伴帮助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停滞不前,要么被困难打倒,要么产生挫败感。而合作探究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提高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培养协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赶超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2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存在的问题

    2.1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协调是合作探究的主要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容易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合作小组中,组内成员只关心自己负责的那部分知识点内容是否被小组成员吸收和运用,而对其他成员负责的知识点内容漠不关心,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做法直接影响合作探究的效率,让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失去意义;第二,有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老师采用了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学生依然会“挂羊头卖狗肉”。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所有学生讨论得如火如荼,以为他们在热烈争论或分析着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殊不知他们讨论的内容居然是娱乐新闻、最新电影、热门游戏等,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方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进度;第三,合作探究过程不够深入。合作探究的重要目的在于延伸知识点,以便拓展认知边界,突破固有的思维局限。很多学生错误地以为合作探究就是大家一起来分析知识点,找出课堂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热衷于将课本上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不将这些题目进行适当变换和延伸,这种只“合作”而不“探究”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书本中,在考试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不会将所学内容触类旁通、灵活运用[1]。

    2.2组内成员具有差异性,影响合作效果

    因为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学习基础、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进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势必会在讨论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针对不同的问题积极输出自身观点和想法;而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弱、参与度较低,往往会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越胆小就越不敢参与,越不敢参与,就越不容易弄懂所学知识点,解题时就会一头雾水……结果恶性循环,组内成员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除了学习基础以外,性格也会对合作探究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外向的学生会积极发表个人观点,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组内毫无存在感,这样势必会影响合作探究效果。

    2.3固定小组模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有的老师认为固定的小组模式更容易培养组内成员之间的感情,所以在每个学期的一开始就将各个小组分配好,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从不对小组成员作出任何调整。应该说,老师采取“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的分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互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在一个小组中,A同学负责逻辑思维部分,B同学负责抽象思维部分,C同学负责知识点部分,D同学负责解题总结部分。一个学期下来,可能A同学就只会根据知识点进行各种推理,而在抽象思维、题目的解题步骤、总结等方面一无所获,其他组内成员也是如此。所以,长期固定的小组模式只是在某一阶段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但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言,这种模式显然存在弊端。

    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法的应用策略

    3.1将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老师应该意识到,不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相互合作探究起来。对于那些只顾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对组内其他成员学习探究内容充耳不闻的学生,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并且适当地进行批评和教育,告诉学生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让学生在逐步敞开心扉、接纳他人的过程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对于那些不热爱学习且不顾影响,分组后也爱开小差的学生,老师应进行多方面的监督和引导,一方面,老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多媒体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都可以尝试,学生只有真正對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开小差。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分类》时,老师可以组织所有学生玩“图形分类大比拼”的游戏,将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同学负责家庭日常用品类物品,B组同学负责学习用具类物品,C组同学负责交通工具类物品。当老师说到某一图形时,各个组别的成员在黑板上的A、B、C框线处写出相应的物品[2-3]。由此,在激烈竞争、相互监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精神都会被快速激发出来;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经常讲一些实际教学案例,例如讲述一些不热爱学习的学生的发展方向等,以此警醒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看着,而应深入学生中,并尽可能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提升学生讨论热度的同时,也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以避免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产生。针对那些讨论深度不够的小组,老师可以多加询问和引导,鼓励这些小组适当拓展讨论边界,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举一反三、反复论证,以此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广泛合作、深入探究。

    3.2平衡组内成员关系,让成员形成互补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等进行小组人员搭配,老师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不给“小权威”垄断发言权的机会,也不让“滞后者”再次产生挫败感,既要避免外向学生的滔滔不绝,又要避免内向学生的一言不发。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对所有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学习基础及能力等有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并能实时跟踪了解各个小组组内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进度等,以此为参考,及时对各个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最终让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上、性格上、表现上能够互补,最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4]。

    3.3制定不同培养方案,适时调整组内成员,促进个性化教学

    调整各个小组成员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组内成员互补,而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现。例如A同学对倍数相关的知识点及解题办法非常擅长,但是一遇到分数加减法类的问题就觉得难以捉摸,B同学对分数乘除法相关的问题了如指掌,而对体积与容积相关的知识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在复习巩固阶段,老师可以将与A同学一样情况的所有同学分配到一组,同样将与B同学一样情况的所有同学分配到一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及复习方案,由此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地培养,最终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4结语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重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以此让合作探究的过程更具自主性、针对性,让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钟晨芳.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J].科教文汇(上旬),2018(6):132-133.

    [2]李玉早.合作探究,张扬个性,共享成果: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J].速读(上旬),2019(10):231.

    [3]马卉芗.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模式课案例与评析[J].呂梁学院学报,2019,9(2):85-87.

    [4]钟万林.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5):193.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李向明(1968—),男,广州梅州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