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解读
张继艳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和战略目标,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任务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古代华夷一体为核心的族群观念、近代国族一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传承与发展;正视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立足现代社会、应对风险社会归属感、是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是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立足世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蕴、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力量应对挑战的价值理念、是以和而不同为核心倡导整体性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理念。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根源 时代内涵 世界价值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3-0007-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9.03.00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国家治理理念和战略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社会的研究热点。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大多侧重于以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为基础研究范畴,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认知和反映,既包括概念认知,也包括认同归属、理论解读” [1 ],其有着深厚的价值内蕴。为此,站在历史、时代、世界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面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创新点,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彰显中国伟大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解读
从历史维度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分析。抚今追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产生和一蹴而就的,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各民族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共同体到自觉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巩固的过程,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伴随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凝结出的产物,也经历了从古代至近代再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源于以华夷一体为核心的族群观。华夷思想最初产生于上古的华夏族华夷分野的思想,华夷是华夏族为了突显自身比他族优越而产生的理念,主张华为“贵富”,夷为“贫贱”。自此相当长的时间内,华夷分野一直是社会中的主流价值理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思想才由理想变为现实,华夷一体思想开始代替華夷分野成为合法性的存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大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2 ]可见,进入秦王朝管辖境内的所有民族都被秦朝这一集体所统治,国家领土的统一规定了各民族的生活秩序统一,充分体现着华夷统一的思想。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国家政权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了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打破了过去以华夏族文化为尊,其他部族文化为卑的区分,促使各民族以儒家教化和中国文字为基础统一起来,华夷一体民族思想愈加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冲击与动荡使得各民族得以更加频繁地互动和交流,促使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紧密,更是迎来了华夷一体思想的高潮,出现了“华夷皆是正统”的思想。随后的隋唐时期,各民族迎来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和融合发展的顶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更为凸显,在这一时期宣称“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最后到元清统治时期,元清虽是少数民族统治阶段,但得益于前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熏陶,统治者主张“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命吏,人民皆朝廷赤子”“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 [3 ]等思想,着重宣扬了“蒙汉一体”、“满汉一体”的民族意识。综上,自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尽管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不断经历了政权斗争、王朝更替,但每一时期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避免国家大分裂、大解体都采取了以天下一家、华夷一体为核心的族群观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各民族在交往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反映在主观认识上,各民族“华夷一体”思想深入人心,成为自身思想引领,这为后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于以国族一体为核心的民族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开始遭受无休止的侵略,保住生存的家园、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成为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民族意识与日俱增。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词语,强调各民族统属于“中华民族”,各民族只有结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紧紧抓牢“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同仇敌忾地御敌,国家才有希望,自身才能生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民族统一的思想,并且在其所著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强调“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4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促使各民族争取平等的基础上强化了国族一体的民族思想。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战争代替国内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想要独占中国的龌龊行为,这时期,“中国各族人民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族人民休戚相关,患难与共,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 [5 ]以国族一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式确立。近代社会中华民族开始有意识地从先前自在民族逐渐成为自觉民族,中华民族自觉成为各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体,物质决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以国族一体为基准自觉抵御外敌、争取独立的强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核心。总之,近代社会展现出以国族一体为核心的民族观,昭示了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思想意蕴,是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起点。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解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以往“中华民族”表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其中“共同体”的强调,凸显出中华民族不仅是民族的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高于民族的结合体,彰显着巨大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涵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的态度、评价及认同的主观意识,其内涵自然也成为高于民族认同的意识形态。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更强调共同体力量的理论结晶,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定位的科学把握,是更有利于中華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应对风险所必备的社会归属感。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意识,也是共同体意识,更强调的是共同体意识。” [6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宏观层面上的变化,也涵盖了社会群体精神层面的变化。宏观层面上,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空前解放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体制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在精神层面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个体特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由于过去传统社会的等级约束造成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今天人们更加努力打破过去的依附和约束,逐渐形成独立自由、公正平等凸显人格性的价值观,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不断深入,过分崇尚独立的理念反而导致了文化根基的消失。其次,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快节奏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充满竞争的生活方式逐渐促使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变得淡漠,现代社会人更易出现孤独感、冷漠感。再次,信息传播广泛便捷,使得社会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内容,更加干扰社会成员的认知和行为,焦躁感和压迫感剧增。总之,现代社会早已从过去相对简单且稳定的传统社会生活转变为复杂多变的异质生活状态,面对当前复杂的生活现实,一个将自身置于集体关系之外、不擅于团结集体的个体,最终会变得怠惰、保守,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现代人更需要一个依靠,依靠不同于依赖,依靠是一种安全感,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强大的依靠,而我们本是其中的一员,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适应生活、减缓压力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复杂多样,个人和小群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现代人选择依靠社会集体力量去面对问题是明智之举。对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凝聚社会成员力量、应对风险挑战的最有利的武器,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必要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强调团结统一的集体,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根基,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首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源于民族文化,是在丰富多样的各民族文化中凝结而成的精神文化,留存着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价值底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当今,认同和构建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各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的自然本能,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的应有之义。其次,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前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仅如此,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中,中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相处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相处。可见,“一体”包含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认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是发展‘小家的关键。再次,“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使不同民族汇聚起来奔向共同目标,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实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期许,领导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最后,当前对于中华各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进而又自觉凝聚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现实,这本质上就是各民族内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已成为共识。因此,加强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但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本能,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手足相亲,齐心协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国家的目标、民族的期许、人民的热忱,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虽然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梦想,但一燕难成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需要全民族认清现状、携手达成。因此,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单是强调民族团结统一的大集体,更是实现共同利益的价值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激发自带强大能量的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意识是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核心的表达。以此而论,中华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高度自觉的心态和热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解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是紧系世界整体性发展的,中国的发展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并且随着中国自身力量不断强大,中国正在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各国也更愿意倾听中国声音。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国际组织试图破坏中国团结、分化中国的野心和行为依旧存在。基于此,中国任何举动都必须要立足世界的考量,作为国家理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然体现着世界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蕴。在世界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世界各国愈发形成命运并存、休戚与共的国际局面,任何国家都无法在封闭自守中独自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第一次向全世界表达“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 ]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大集体相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强调全世界人民是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大集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二者不仅展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元素的相契合,同时也表达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惠价值的同符合契。换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表达。除此之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紧密相关,例如,把促进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发展与周边国家相关联,在推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中国自身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9 ]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了凝聚合力实现中国自身的利益的内涵,也内化着凝聚合力实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的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力量应对挑战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体现着血脉相承和文化同源的基因属性,是着重强调亲缘、地缘的纽带关系的概念,尽管华人华侨在地理环境上或政治理念上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仍都是中华儿女,同根连枝,血脉相连,依旧展现着中国风采。在国际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囊括了中国国籍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大集合。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将国家集体利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凝聚力,是以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归属感而时刻听从国家召唤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集体力量抵御西方价值理念的入侵,防止在借鉴和学习过程中忘了自己的中国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向世界展现出一个有力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妄想挑战、分化中国的敌对势力都会被中华民族这个大集体所消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包容性为核心,倡导和而不同的民族治理理念。中国是一个版图巨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这一大单位在世界上是稀有的,相比世界其他民族大国支离破碎、相互隔阂的状态,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是国家融合统一、团结发展的形象。究其原因是我国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0 ]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彰显包容性的和谐理念,这个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整体性,各民族要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首要目标,这是中华各民族生存之本。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否定各民族的多元属性和自身发展,只是着重强调各民族以相互承认且信任的姿态“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1 ],以此来实现共同利益和自身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相比于其他多民族国家以单个民族为中心来处理民族问题的做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注重各民族在和谐中共生。当今,作为世界多民族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凝结的理论智慧已使中国取得成绩,这就给予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选择和借鉴的范本,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精神魅力。当然,中国并不是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理念,而是与世界多民族国家分享经验,借鉴与否仍靠其自身的取舍。
综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首次提出来的明确概念,它有着超越民族界限的、更加深刻的价值内涵。不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是新时代下国家和人民对团结的共同体的强调与重视。由此,在新时代语境下,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意蕴,是坚定不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大国担当、贡献自身力量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50.
[2]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6):68-7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阶段划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55-60.
[6]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94.
[7]常士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建构及其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1-8.
[8]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001).
[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1(00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顾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