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辩证思想

    眭磊

    摘要:《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不仅是一部军事学著作,也是一篇哲学著作。它创造性地从一般与特殊、全局与局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去认识、把握和指导战争,其中蕴含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芒。

    关键词:中国革命战争;战略;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58-0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对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与王明“左”倾主义错误军事路线斗争的产物。著作通过对军事问题的分析,精辟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及规律,并创造性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中国革命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揭示了王明“左”倾主义军事路线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本质。该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后来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与其有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其中蕴涵的战争观和方法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对新形势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来认识战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特殊事物都有其同类一般事物的共同性质,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只有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战争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是实际存在的,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要正确认识战争、抓住战争的本质,就必须认识战争规律,把握战争规律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战争规律分为一般战争规律和特殊战争规律。一般战争规律是战争中相对稳定的内在本质,具有普遍性,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中带共性的部分,作为战争指导者必须要了解战争的一般规律,从整个人类战争的历史和各种战争的过程中寻求其共性,发现其本质。如果不注重战争的一般规律,而片面地强调战争的特殊规律,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经验主义错误。

    特殊战争规律是由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条件决定的各不相同的战争规律,是具有鲜明的个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1](P.171)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极不平衡的环境下进行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较大范围内,敌强我弱是一种基本形态,这些都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作为战争指导者,一切的战略战术、指导方针都要依据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立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实际,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战争指导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着眼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没能客观分析中国的国情,否认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将苏联的战争经验生搬硬套,造成了“本本主义”的错误军事路线。

    研究战争问题要“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核心。“着眼其特点”指的是要善于看到事物的特殊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分析和把握事物。“着眼其发展”指的是事物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各阶段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主观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就战争规律而言,一般战争与革命战争的规律不同,革命战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也不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和特点在不同阶段也不同。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来认识战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是正确认识战争的科学方法。

    二、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来把握战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及各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没有联系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全局和局部是揭示事物联系的总体系和发展全过程的内部关系的一对范畴,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2](P.88)全局与局部是相互联系的,两者既互为前提又相互作用。首先,全局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也就无所谓全局,局部也不能离开全局而单独存在,没有全局事物则会解体。其次,全局在事物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对全局产生反作用。

    战争中的普遍联系主要体现在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上。要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通过对战略和战役、战术之间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1](P.175)构成全局的各方面和各阶段也就是局部。战争中全局与局部的界定有着一定的相对性。在某一条件下是全局的东西,换了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则可能变成另一全局的局部。例如,一个独立的游击区及其所进行的某个战役,相对于所属分队和该战役的各个阶段是全局,相对全国革命根据及全国革命战争则又成了局部。

    全局高于局部,局部从属于全局。全局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战争胜败。全局虽然由各个局部所构成,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各个局部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有把握战争全局,才能更好地理解战争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从而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战略是战争全局的指导规律,战役、战术则是战争局部的指导规律。战略方针正确,战争在全局上也就正确。即使在战役、战术上遭到失败,但并不会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那些局部的胜利与失败对战争全局不产生决定作用。反之,如果战略方针错了,那就是全局性的错误,即使在战役、战术上取得一些胜利,但在整个战争上是失败的。

    全局和局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局部是量变,而全局则是质变,正是由于局部的量变才形成了全局的质变。每个战争的局部都失败了,全局也就失败了。因此,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了解局部,做到对局部心中有数,解决好各个局部之间的矛盾问题。尤其要注意对全局来说有着决定意义的局部,这种局部,经常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从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来把握战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联系思想,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内涵,是全面把握战争的关键步骤。

    三、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来指导战争

    人类的活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件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就是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改造世界就是主观认识反作用于事物。不管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归根结底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意识、心理、观念等;客观是指世界上除人脑以外的一切实际存在的东西。两者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当主观正确反映客观、作用于客观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能起到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对事物的发展就会起到阻碍作用。

    战争实践中也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要是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当两者相一致时,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则是失败。能否正确处理好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核心问题。毛泽东认为,主观指导要符合客观实际,而不能要求客观实际符合主观指导。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战争指导规律是人们对战争规律的主观反映,是通过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的。

    战争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和指导战争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做到“知己知彼”,尽一切可能去搜集敌我双方的资料,并将敌我双方的各种材料全面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终得出判断和结论。在战争实践过程中对之前的战争指导进行检验,当与实际不相符时,重新进行认识分析,构成新的判断,作出新的战争指导。战争是极端复杂、瞬息万变的,交战的双方经常给敌对方示假,经常变化己方的作战计划,战争中主观与客观完全相符合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战争的指导者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基本相符,特别是做到事关战争全局的、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方面相符合是完全可能的。战争指导者只有尊重战争的客观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与客观尽可能地结合、统一,才能更好把握战争的全局,对战争作出正确的指导。

    战争与一般的社会活动相比有着残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不同特点,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实际条件下,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扬长避短,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改变整个战争的敌我态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军长期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逐步改变了战场的强弱对比,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充分说明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指导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说,一方面客观物质条件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战争指导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对战争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对战争的胜负也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战争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将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能动地统一起来。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来指导战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思想,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指导战争获得胜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总政治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国 防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