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刘福聪

    自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我国院校现代化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先导和方向。学生在校接受素质教育,最终能否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考验。

    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即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这样看来教育工作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建立。

    一、转变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转变观念,逐渐将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过渡,正确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避免课堂教学的生硬无趣,同时引导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作条件。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鲁迅的《故乡》,教师在授课时除完成大纲要求的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背景等的掌握外,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分享自己儿时某个难忘的场景。此举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在分享过程中,分析、表达、总结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体验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即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做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件,给学生营造有利于思考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现在很多教材中的课文已经有了相关的影视作品,将文本的内容转化为专业的视频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文本中的画面和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剪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出影视作品的认知形象感染力,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进行该诗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作者钱塘湖春行所见:春天的钱塘湖水面与堤岸平行,将蓝天白云与湖面连接起来,燕子和黄莺在空中飞舞,展示出春回大地的景色,再看地上,春草刚刚没过马蹄,花朵尚未完全盛开,东一簇,西一簇……通过多媒体营造的情境,再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理解,学生更能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作者用词的凝练,短短几行字就将春天出游的景色跃然于纸上,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的钱塘湖早春画卷,读完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文本中所创造的意境,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活动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师指导或学生自主完成,通过朗读、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完成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组织协调配合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思想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法布尔《蝉》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分组总结一下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时长和特点。学生开始对文本进行探究,将蝉的过程画在纸上,并对各个时期蝉的形态和特点进行总结,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和展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蝉脱壳的视频,互相讨论一下蝉脱壳的过程是怎样的。然后与法布尔对蝉脱壳的描写进行对比,体会蝉做这种“奇怪体操”所用的动作“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等,通过活动更能让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不脱离现实,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可以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适当展开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切身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类课文。其中文中有大段对季节特征进行描述的篇幅。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熟读或背诵其中章节,然后,带领学生去室外切身感受季节变化给我们周遭带来的不同。将仅是印在纸张上的文字真实转化为眼底的风景,耳畔的声音……当再回到课堂温习课文的时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领悟就会更具象、直观和深刻。同时课外实践也是提高学生感知和鉴赏能力的过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媒介,将我党的教育方针、宏观理念与教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有机连接。笔者在本文中,提出轉变教育教学观念;尝试和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教育不脱离现实生活,以此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终推进我国核心素养的全面实施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中学(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