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软实力视阈下红色文化发展

    李颖

    摘要:城市红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先辈们流血牺牲、拼搏奋斗的历史和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城市红色文化,让人民群众通过革命传统的重温,传承精神力量,筑牢理想信念,发扬红色基因,能够更好地在改革发展建设中凝神聚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助推城市软实力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历史;民族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8-0071-02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教化引导等方面的价值。红色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城市红色文化,培育市民精神信仰,扩大影响力,提升创造力,以此来助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一、牡丹江的红色文化

    (一)牡丹江红色文化的内容

    牡丹江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红色文化经典驰名,牡丹江市的革命历史文化恢弘悲壮,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抗美援朝战争及中苏边境战事等诸多内容,极为丰富,涌现出了马骏、陈翰章、杨子荣等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镜泊湖墙缝之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对日作战中,著名的牡丹江战役,是抗战史中两军协同作战的典范。八女投江、绥芬河东宁要塞等,都极具历史价值。一部《智取威虎山》京剧样板戏红遍大江南北,这些文化至今影响着牡丹江人的生活,激发着牡丹江人民的创造激情,是取之不尽、魅力无限的文化资源。

    (二)牡丹江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一笔优秀的宝贵财富,它可以产生政治、经济及教育培育价值。利用和实现红色文化多样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历史传承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个城市的红色文化见证讲述了这个城市近现代的斗争史、成长史和发展史。牡丹江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八女投江烈士雕像到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再到东宁要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文化种类多、资料丰富、渊源清晰,是一座珍贵的红色文化宝库,是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奋斗、自强不屈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是牡丹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教育引领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思想教育、精神动员的功能。红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纪念馆、革命遗迹及烈士雕塑等。牡丹江是东北抗联著名的根据地,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丰富,这些革命遗迹、传承下来的革命文物都是鲜活的历史,用这些历史告诉全体市民,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的爱之上。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育引领价值,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人们通过参观革命历史文物和遗址,了解先辈们血与火的奋斗历史,才能够在精神世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为城市、为家乡的建设事业不断努力奋斗,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经济开发价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体化发展。红色文化具备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对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牡丹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著名的根据地,这些为牡丹江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红色文化能够带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利用红色资源特有的经济价值,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基础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二、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个概念,城市软实力包括城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的吸引力等。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民行为,统一思想意识,进而整合民众的力量,激发市民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积极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吸引资金、发挥技术力量,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够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区域文化包括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包括具有发展特性的文化生产力。红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和神韵,只有红色文化兴盛了,才能优化市民素养,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多的理性,更多的诚实,更少的犯罪,更好的人才。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民只有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举全体之力、无私奉献、奋力前行,才能提升城市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牡丹江红色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途径

    (一)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度,擦亮特色城市品牌

    红色文化传播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高。社会思潮多元化,如何整合群众意识,唤起群众对信仰、道德的重新建构,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个时代命题。如何将这个命题做好,弘扬城市红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其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尤为重要。文化交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文化的交流需要利用多种传播形式和手段。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利用媒体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类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影视、互联网等媒体。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培育教育价值,为了扩大本地红色文化的渗透力,要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载体,拓展红色文化的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阵地、红色文化遗址的传播和感染力。以牡丹江市为例,牡丹江市可以进一步开发东宁日军要塞、抗联遗址、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八女投江广场等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城市的红色抗联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阵地的作用。一个城市的红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历史和未来鲜活的生命共同彰显的魅力,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外在表现,也是这个城市最独特的名片。例如,提到智取威虎山的故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牡丹江市,这就是城市红色文化的特色魅力所在。所以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科学整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阵地作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使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要充分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二)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唱响城市人文精神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牡丹江市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牡丹江的地域文化优势已经与政策优势、地缘优势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指标,尤其牡丹江红色文化中渗透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越来越成为凝心聚力、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红色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凝聚市民的思想意识,体现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同时,红色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也体现于城市形象之中。每个城市的红色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内涵,在丰富城市红色文化独特内涵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要避免其被作为消费符号来使用,要真正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取得人们的认同,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才会具有感召力,吸引力才会长久。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加大对相应研究机构投资和制度人才保障,组织人才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打造牡丹江市的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旅游的品味,丰富人文精神。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阶段,要与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把红色文化的特性和时代精神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凝聚意识,巩固市民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发展特色红色文化产业,打造市域经济引擎

    红色文化产业是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打造城市红色品牌,以增强红色文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牡丹江地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牡丹江可以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开发利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带动城市服务业、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牡丹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托本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三个优势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擦亮城市品牌。发展文化产业,要靠规划来引领、靠项目来推动、靠融合来提升、靠集聚来突破、靠政策来支持,要坚定信心、立足创新、促进融合、培养人才、强化管理。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与服务力度。发展文化产业,还要重视牡丹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舞台、媒体、动漫等其他形式来发展牡丹江的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新的市域经济引擎。

    牡丹江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发展牡丹江城市文化,以此来助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牡丹江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苏东霞,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J].理论 学习,2011,(7).

    [2]韩振江.论红色文化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1,(8).

    [3]熊扬勇.论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J].中国井冈山 干部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