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

    杨春艳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多拓展,在实践教育中发挥出积极切实的作用。在德育教学中规则意识、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塑造学生的个人德育素养缺一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合了德育内容的总体思路,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必然环节和内容。本文将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角度出发,对德育教育的科开展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德育;良好行为习惯;根源分析;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且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对学生造成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在家庭的成长时间较长,且父母和学生有着最亲密的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义务。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十分深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师生关系、同学交际关系、知识教学等方面综进行合性的考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为了提升学校教育的综合质量,教师要维持家校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一、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根源

    (一)家庭关系

    在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核心职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后天教育投入、家庭经济状况等都对学生的德育价值有着深刻影响。如社会中流传的“熊孩子的父母,也是熊父母”,这句话看似偏执,却也深刻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父母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如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要保持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联动,使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二)学校关系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是学生接收知识、文化、礼仪等德育内容的重要场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德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塑造作用。但学校教育深受儒家教育和应试教育思路的影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内容被相对忽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成绩教学上,甚至将家庭也代入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困局中,使学生对学习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和抵触情绪。对此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要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长远能力发展夯实基础。

    (三)社会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会也在不断解体,社会中处处体现出利益为先的思想,对学生潜在的德育意识造成了污染。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下,更难进行有效交际。“朋友圈”的不断缩小,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孤僻。此外信息技术使学生变得“早熟”和“封闭”,也是德育教育需要应付的重要新挑战。

    二、学校教育中促进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指导

    在指导行为习惯过程中,文明礼貌是老生常谈的词汇。在古代儒家理念下,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尊卑有序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内向心理,使其在文明礼仪上不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有效表达。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也使学生形成了“哑巴学习”的习惯,使其更难在公共场合中开口说话。对此教师在德育教学上,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在学校中、生活中和自己认识、熟悉、亲近的人进行礼貌交流,懂得礼貌用语的用法,使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保持基本的积极态度。

    (二)教师树立自身积极的教学形象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对自己积极的教学形象进行塑造和维护,使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和模仿,进而重塑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例如教师要维持自身表里如一、谨言慎行的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热情的演讲风格、幽默的语言、多样的肢体动作完成和学生的有效交流,使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生活树立积极的印象。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大人、教师求助,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其一些现实困难和窘境,促使师生之间维系更积极的关系,使朴素的德育理念在学生心中得到延续。

    (三)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科学的管理规则有引入向上的教育作用。2例如在学生迟到问题上,给予学生一些宽容机会。在犯错的学生保持长期遵守管理规则后,其“负面记录”能够得到消除,表现良好的学生能获得“豁免权”和荣誉奖励等。以此使规则制度具备较高弹性,引导学生积极遵守上课守时的准则。

    (四)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教学

    在学校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对社会中存在普遍常识和规则进行普及,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则的具体价值,促使学生保持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如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进行排队,日常生活中对资源的节约,对生活环境的维持和保护等。例如在讲解节约资源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附近的供水设施和环节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来之不易,以使其养成更具执行力的行为习惯。

    (五)对学生的集体关系进行积极管理和塑造

    在学校教育中,集体关系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造成冲击。教师在德育教学上要积极宣传集体荣誉意识,保持教学中的公平和正义,促使学生对集体关系进行积极的拥护。此外组织一些班级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对彼此的了解,对生活实践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如黑板报的主题由学生商议,并分组轮换举办。带领学生参与踏青、出访等户外互动等。

    (六)保持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在学校教育中,家校合作仍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保持“报喜又报忧”的基础合作理念,对学生的学校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此外可以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对学生的年龄行为特点进行总结評述等。最后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去,使学生对家庭和学校保持多样的认识和信任。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简单的文明礼貌行为足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德育行为都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权鎏.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J].教育界, 2020(05):78-79.

    [2]朱建兴.小学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论文集(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