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研究

    张达 吴洋

    

    

    摘 ? ?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渐进式干预与处理机制贯彻了高校管理“以教师为本”理念,通过协同运用回应、干预和处理策略,渐进式纠正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该机制由“3层级、3 策略”构成:“3 层级”是指针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匹配的1~3个回应级;“3 策略”指回应策略、干预策略和实施处理策略。该机制成功阐释了教师行为的可塑性、发展性,是对教师从教失范行为“零容忍”处理哲学的丰富。

    关键词:师德;失范行为;干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42-03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频发教师师德失范事件,“如何客观处理师德失范教师”常常引发舆论热潮,社会关注度高。纵观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高校相继出台的处理意见、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向性强而操作性弱、制度偏离实践、师德高标与底线之间关系未厘清等问题。相形之下,我省部分高校采用的“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模式”在实践中效果明显,其成功阐释了教师行为的可塑性、发展性,是对教师从教失范行为“零容忍”处理哲学的发展,是“教师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强化,是“错中矫正”和“错中成长”理念的确证。

    一、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自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来,对于有悖师德者,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但在实践中,“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易被网络舆论绑架”现象普遍,校院二级管理压力增大,引发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反思。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指出,要根据师德失范行为性质明确标准,分类处罚,实现教师惩戒机制的法治回归。南方都市报报道,对有悖师德者,“零容忍”更应是制度反应。而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提倡充分发挥校院二级管理合力,共同查处师德失范教师,给予教师自我纠错的空间,值得高校在建设师德师风工作中推广应用。

    在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架构中,高校致力于创设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程序合法的处理机制,在“零容忍”式的排除策略中丰富“引导”“帮助”策略,促进干预效果最大化。在干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过程中,给予犯错教师矫正空间,引导其自主践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针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设定4 个影响级别。

    一般事件(IV级):事态比较简单,仅在授课班级,所在教研室、实验室或专业等较小范围内对个人名誉和校内秩序造成影响,预判不能损害学校名誉、威胁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个人财产损失的突发师德师风事件。

    较大事件(III级):事态较复杂,已超出授课班级,所在教研室、实验室或专业等范围,在学院、部、所等学校各二级单位范围内对个人名誉和学校秩序造成影响,预判可能轻微损害学校名誉、轻度威胁人身安全、造成少量个人财产损失的突发师德师风事件。

    重大事件(II级):事态复杂,已超出学院、部、所等学校各二级单位范围,在学校范围内对个人名誉、学校秩序造成较大影响,或对社会秩序造成轻微影响,预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校名誉、威胁人身安全、造成个人财产损失的突发师德师风事件。

    特别重大事件(I级):事态极为复杂,已超出学校范围,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或全社會范围对个人名誉、学校秩序造成重大影响,或对社会秩序造成较大影响,预判可能严重损害学校名誉、严重威胁人身安全、造成个人财产严重损失的突发师德师风事件。

    二、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

    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干预与处理机制[1]涉及“3个层级、3个策略”,“3 层级”是指 1 ~ 3个回应级,即系(专业或教研室)级、院(部、所、中心)级和校级;“3 策略”指回应策略、干预策略和实施处理策略,协同引导教师矫正其师德失范行为。在实施师德失范行为矫正时首先应用回应策略和实施处理策略,当上述策略不能完成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修正时,则会介入干预策略。

    (一)回应策略

    回应策略主要针对正在发生的或刚刚发生的不当行为,引导教师及时自我修正,保护当事师生利益,维护学校声誉。当使用回应策略时,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机构要根据师德失范行为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大小,必要时应采取中断课堂教学、停止科研进程,或暂时停止其教学科研工作等措施,综合考虑后选择回应策略以帮助教师重新回归正常教学科研活动[2]。

    回应策略具体有以下 5 种:1.提示,即当教师无意识发生师德失范行为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教师都应及时提示,要求其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解释,即依据教师职业行为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校规、会议精神等,向师德失范教师说明造成师德失范的原因、内在联系,帮助教师主动终止师德失范行为。3.制止,即当预判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范围较大,引发网络舆情不可控时,应告知当事教师并命令其停止失范行为,不允许其继续发生发展。4.更正,即当教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中言行明显不当时,应要求当事教师及时改正错误,规范师德失范行为。5.强制,即当师德失范教师思想顽固、拒不承认师德行为不当时,要告知其学校将应用行政手段或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手段以压迫、驱动、达到或影响其服从管理。

    (二)干预策略

    干预策略主要针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产生的潜在原因,包括需求未满足、思想消极、技能落后等问题,通过干预使不当行为得到渐进矫正[3]。干预分校、院两个层面的干预,用最有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师德行为与学术成就。常见方法有以下6种[4]。

    1.负面清单约束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根据《教育部:划出对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各省、各地制定的高校教师从教禁行行为,结合各高校实际,从思想政治层面、教书育人层面、学术道德层面、廉洁从教层面、履职尽责层面和为人师表层面分类详列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让高校教师进一步明晰从教禁行行为,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校规校纪。

    2.教育培训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常用手段,实行师德专题教育量化积分制,科学构建培训内容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红色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等内容,通过师德讲堂、讲坛等平台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素养 ,自觉规范师德行为。

    3.典型引领与警示教育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

    响。综合运用表彰奖励、授予荣誉、事迹报告、设定正负面行为清单、讲述师德故事、创作师德文艺作品等手段,充分发挥正面典型引领、负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引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争做先优,自觉摒弃不良言行。

    4.广泛监督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建立校内师生和校外校友、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和舆情网络体系,畅通师德师风监督渠道;构建学校党委、学院党委(行政)、教师党支部(系)三级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试行师德师风特约监察员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和教师师德行为的民主监督作用,预防、调控和制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5.科学有效考核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坚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考核与评价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坚持新进、晋升、各类先优评比、重大人才和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导师遴选等履职关键环节考核与年度师德师风专项考核相结合,严把师德关,从制度约束上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6.心理疏导策略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影响。建立教师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 健全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 辅之经常性地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保健,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从心理层面避免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事件的发生。

    (三) 实施处理策略

    该策略用以帮助教师纠正师德失范行为,实施时应视失范行为具体情况采取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以及“一票否决”等方式综合处理,现分情节较轻和情节较重两种情况论述。

    1.针对教师出现行为情节较轻的师德失范行为,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处理,同时取消教师职业生涯中追求发展进步的资格。具体见表1。

    (1)批评教育,通过批评指出错误,对师德失范教师的错误言行进行剖析和批评,要求立行立改,指出其失范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2)诫勉谈话,通过谈话、诫勉教育,明确其师德失范行为,分清是非责任,督促整改,帮助其汲取教训,防微杜渐。

    (3)责令检查,责令就其师德失范行为做出书面检查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检查,深刻认识失范行为的原因和危害,总结教训并切实改正。

    (4)通报批评,将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望其本人和他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一票否决”,取消其参与:①评奖评优评先;②专家推荐;③行政职务和行政职级晋升;④导师遴选资格;⑤项目和人才计划申报;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专业技术岗位晋级、薪级工资调整。

    其中,前4种处理方式视情节轻重在学院和学校两个层面实施,第5种处理方式与前4种方式合并使用,视情节轻重否决内容项从少到多,否决的执行期由短到长。

    2.针对师德失范行为情节较重的教师,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处理,同时取消教师职业生涯中已获得的重要资格,具体处理方式和“一票否決”内容见表2。

    三、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的理念

    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体现了以下三大理念,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本位,“错”中成长。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求下,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有利于凸显“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当师德失范行为出现时,教师不再直接定义为“听候受罚”的不合格教师,而是有机会通过矫正行为成为合格教师。在运用回应策略和干预策略中,强调教师纠错的自主能动性,基本工作思路是先“自纠”,后“干预”。自纠过程让教师能维护人格与自尊,不断培养“纠错”能力,学会“自纠”,提升辨识失范技能,实现在失范中成长,有助于彻底修正失范行为。

    第二,校院协同,联合施治。从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主体上看, 高等学校和校内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均为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主体,主体行为因师德失范行为情节轻重而不同。充分发挥校内各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参与处理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效率,避免恶意扩大师德失范不良影响,维护教师、学院和学校声誉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搭建学校与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处理师德失范的工作桥梁,明晰校院分工与职责范围,能有力促进双方查处师德失范教师工作水平的提升,开创师德师风惩处工作新局面。

    第三,宽严并济,科学矫正。从渐进式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各个实施策略来看,既有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提示性处理,并辅以回应策略,引导教师主动纠正行为,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空间参与到失范行为修正过程;又有调离、降低岗位,开除等强制性处理,坚持严重师德失范“零容忍”,对行走在师德失范边缘的教师提供震慑。针对每一层回应级,当一种行为匹配的干预和处罚策略不足以改正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时,再实施更高一级的干预或处理策略,这与教师自我行为纠正规律相适应,是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真实体现,对建立从业行为负面清单和行为失范处理办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焕灵,曹昭乐.渐进式干预:美国学生不当行为处理新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7(3):113-119.

    [2]张琳.组织危机沟通回应策略对员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3]华国栋.行为改变的三级干预策略[J].中国德育,2016(17):18-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Z].2014-09-30.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张达(1978—),男,黑龙江巴彦人,黑龙江大学教师工作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GJB13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