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张琴华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最高层级的要求,是初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的灵魂,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有效落地方式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25-001
“新课改”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那么,如何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时代青年呢?
一、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落地面临的问题
1.学习功利性强,忽略精神追求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初中学习阶段。中考科目中历史分值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到了历史学科学习效果。部分教师从升学率和成绩评比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功利化,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
当前,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社会发展过程不断凸显“个人与集体”之间取舍的价值取向。各种利益和道德的矛盾冲突也易诱发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的意识。“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团结、合作、集体”意识的淡化,家国观念的淡薄。
3.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薄弱
当代初中生很多是作为独生子女来抚养与教育的,一些家庭在教养方式上采取无原则的包容与满足,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合群精神弱、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更是薄弱。
二、推进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地的具体策略
1.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素材,编制特色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重新梳理历史轨迹,选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历史进行对比,从中彰显出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例如在制度层面,选取夏商周的兴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社会制度对于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增进学生对于民族创新精神的认同感。通过带领学生立足于宏观视角重构历史轨迹,能够更加显著地突出家国情怀的旋律基调,深化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育。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有文化素材、乡土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将其与历史教材内容进行融合创新,编制特色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教师可选取郑成功建立水师基地的东石寨作为素材,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有关东石寨的纪录片剪辑成教学视频,借助直观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学习体验。
2.创设问题导引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体认知
一方面,教师需明确认识到新课改中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注重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适宜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热情与参与感,通过教学引导逐步带领学生摸索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深化其学习体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提升家国情怀素养。以戊戌变法为例,教师可选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过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资料,将其剪辑成视频进行课前导入,接下来创设以下两个情境:其一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意图借助皇帝推行新政,倘若你是康有为的支持者,该怎样向民众宣传变法措施?其二是康、梁的变法措施虽然对于挽救时局具有积极助益,但当时仍有大批人反对他们,导致康、梁陷入四面受敌境遇,如果是你该怎样坚持维新变法?借助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带入到戊戌变法情境中,更深层次地领会当时中国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历史人物做出选择的原因,以此发挥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推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目標的实现。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尚未达到思维成熟状态,看待问题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教师需在其思考的过程中起到及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于家国情怀的正确认知。例如教师可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对于自己的前途拥有哪些选择”,借此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历史知识、巩固认知;其二是“如果你是谭嗣同,你将如何做出选择”,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想法与意见,创设专注、活跃的课堂氛围;其三是“如果谭嗣同依照你的选择去做,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借此引导学生增进对于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心境的理解,更深层次地领会谭嗣同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与民族道义担当精神。
3.丰富教学活动表现形式,深化情感态度培育
鉴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创新,赋予学生更加鲜活的学习体验,以此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
例如在讲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后,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巩固学生的时空观念、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划分、掌握各阶段的具体特征;随即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辩题组织开展小组辩论活动,由学生自愿选取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提炼出各方所辩论的主要观点,例如正方提出了“落后易导致挨打,强大才能平等”“现代中国需要发展、和平”等论点,反方提出了“落后是多方面、富于变化的”“挨打取决于国家利益”“落后易受支配”等论点;在辩论结束后,由教师汇总学生的论点进行评价、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与“挨打”间并无逻辑关系,该辩题实质上传达出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的概念。在分析、辩论、评价、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曾经的艰辛与磨难,同时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行奋斗,深化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明确揭示出历史学科的价值目标。历史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多元教学手段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有效落地,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目标。